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許多腫瘤患者更是因此而獲益。但是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對相當一部分腫瘤患者治療效率很低,且表現出較強的副作用,令免疫系統攻擊人體的一些正常組織、器官,有時甚至危及生命。隨著越來越多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出現,以及免疫組合療法的開展,提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效並減少其副作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峰領導的團隊,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曹宇以及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Peter Schultz課題組合作,首次提出將腫瘤靶向識別與免疫檢查點抑制相結合,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以有效地靶向至黑色素瘤的腫瘤微環境內並發揮免疫調節作用。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在這一研究中,作者將促黑素細胞激素類似物 NDP-MSH通過化學連接的方法,與PD-L1抗體產生共價連結,形成雙特異型抗體NDP-MSH-αPD-L1。通過實驗分析說明,雙特異型抗體NDP-MSH-αPD-L1對於黑色素瘤細胞表面的MC1R受體和PD-L1都有很強的結合活性。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腫瘤靶向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雙特異型抗體NDP-MSH-αPD-L1在同樣劑量下展現出比PD-L1抗體更加顯著的腫瘤生長抑制活性。一系列的實驗證明,NDP-MSH-αPD-L1的腫瘤生長抑制活性與腫瘤內部的浸潤性淋巴細胞的數量呈正相關性,揭示了NDP-MSH-αPD-L1的抑制腫瘤生長的機制:通過在腫瘤微環境中抑制其免疫逃逸機制,增加浸潤性淋巴T細胞的數量,增強免疫響應,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NDP-MSH-αPD-L1展現出的顯著效果,為未來將腫瘤靶向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用於其它不同種類的實體腫瘤建立了基礎。王峰團隊也在致力於不斷發現以及優化靶向不同腫瘤的雙特異型抗體架構,希望可以進一步提高腫瘤靶向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效和安全性。
腫瘤靶向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NDP-MSH-αPD-L1抑制腫瘤生長示意圖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OUcQ2wB8g2yegNDCWhq.html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