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要賣8億!中國親情電影如何做爆款?

2021-04-04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我的姐姐》要賣8億!中國親情電影如何做爆款?

作者 / 呂世明

經歷了一個月的低迷,內地影壇終於在清明節小長假迎來了小爆發,假期第一天《我的姐姐》破億,並助力大盤突破3億大關,創下了清明節檔期的日最高票房,又一部親情電影成為黑馬,這也是繼《你好,李煥英》之後內地家庭關係電影的再次成功。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是非常需要依靠親情作為一種紐帶去維繫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同於愛情和友情,親情可能幾乎是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且必須時時刻刻面對,該題材也長久存在於中國各種題材的文藝作品之中。

近幾年內地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讓多個類型的影片都有不錯的斬獲和表現,但似乎大部分影片都無法割捨掉情親的元素,只不過會根據影片的側重點不同,每一部影片的親情關係的占比會有多有少。

春節檔的《你好,李煥英》英文片名更直白一些,《Hi, Mom》直奔的影片的主題,正在上映的《我的姐姐》和改檔到父親節的《了不起的老爸》也都是反映家庭親情關係的影片,似乎中國親情電影集中開始爆發了。

那麼究竟何種親情關係的影片會在未來成為內地電影的潛在爆款呢?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構建中國社會基本關係

春節檔上映的《你好,李煥英》大獲成功現在看並不偶然,《我的姐姐》成為黑馬也引發關注也佐證了情親電影在內地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上改檔到父親節的《了不起的老爸》,這些影片將承載中國電影近年親情的延續,後續還將有數部親情相關的影片上映。

《媽媽再愛我一次》(中國台灣-1990年內地上映)

1990年內地上映了中國台灣出品的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這可能是內地在改革開放後最令觀眾記憶深刻的親情影片,觀眾沒有想到一部純粹表現母愛的影片也會如此催人淚下,儘管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影片是那麼的幼稚可笑,同時影片的主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也傳唱至今。

大部分國家都基於自己的傳統和禮教等原因,都對倫理綱常有嚴苛的尊重,這一點在中國尤其明顯和嚴重,同時我們也從上古神話便開始遵循對父母輩的尊重,雖然在漫長的歷史中不乏骨肉之間的相殘,但在整個中國人的心目中,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所構建的家族關係和血脈聯繫是高於一切的。

在新文化運動的過程中,強調家庭關係和親情的元素為主的文字作品也占到重要的地位,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暨《家》《春》《秋》)、老舍先生的大部分作品也都在展現那個巨變時代下的中國家庭關係中的裂變。

創下當年萬人空巷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取材於中國傳統戲曲《鍘美案》,本質上也是一部家庭關係的倫理劇,即便到當下的中國電影,特別是近年的「爆款」,很多也回歸到親情關係為落腳點,並成為影片最核心的矛盾衝突。

親情電影直接有效,

產生共鳴亦更強烈深入

必須承認在今年主旋律電影勢必要占據中國電影的主流,並發揚光大,但也不能否認還是有更多的普通觀眾會將視角著眼於更小的普通家庭,觀眾的多元化也促使以目前女性為主題的市場格局,親情倫理勢必要占據多一席之地。

表明上看很紅很正的《戰狼2》和《紅海行動》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影片,但他們和現階段很多類似影片的主題其實都一樣,中國在現階段和未來無論多麼開放並促使國人從各種渠道走出國門,但對於所有人而言,最終能夠回到家中,回到親人的身邊才是最重要的,親情和家庭才是所有中國人的羈絆。

像《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表明上是祖國所經歷和面臨的大事,但最終所有的落腳點也都回到了家庭,這兩部影片中國大部分的矛盾衝突和情節推進也是依靠家庭因素去維繫,這也包括了像《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這樣的影片。

當然,相比起這些要依靠國家隊模式和強大重工業體系來打造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純粹以親情元素和家庭關係推動的一些影片,整體上對於工業化的依賴度是不高的,但這些影片的卻更直接有效去表現親情元素,能夠產生的共鳴也更強烈。

《我不是藥神》(2018年 文牧野導演)

表面上來看,《我不是藥神》可能是一部有點淡化家庭元素、拋棄掉親情關係的電影,但影片最最讓人肝膽寸斷的情節還是呂受益妻子找到程勇後的一跪和這個家庭的破碎,疾病對於影片中幾個家庭徹底的摧毀讓所有觀眾感覺切身的無助和無奈,這也是影片慘烈之處,也是所有觀眾期盼家庭和睦團員的初衷。

和其類似,《我的姐姐》也同樣營造了一種姐弟關係的撕裂,這種衝突也更直接,但最終親情血脈作為紐帶,倫理道德作為約束,讓姐弟之間從某種角度上消除了隔閡,儘管影片半開放的結局並沒有完全讓故事結束,但這也足矣引發足夠多觀眾的討論和思索了。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感覺到在家庭關係中,父子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更複雜和更難處理一下,但在大部分人心中,還是希望能夠處理好這一層關係,甚至可以說在所有人潛意識中,都是希望通過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去完善家庭中所有層級的關係。

《銀河補習班》(2019年中國 鄧超、俞白眉導演)

表明上不說,我們卻都可以各個方面感受到來自於家庭的關懷和溫暖,這也是一些影片能夠吸引觀眾,並能夠引發共鳴的基礎,像很少被涉及並難以表現的父子關係,我們也有像《銀河補習班》和《流浪地球》這樣優秀的作品,而且這些影片中也展現了多個層次和多個維度下親情關係,也讓影片顯得更加立體和豐滿。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開闊一些,像《親愛的》和《失孤》這樣的尋親題材、《悲傷逆流成河》都可以看成一種親情電影,它們和《我不是藥神》一樣都是家庭關係的破碎和「重建」,可能也是未來中國親情電影的一個重要方向,只不過尚未得到更有效的深度挖掘。

母子關係、姐妹&兄弟關係尚有空白,

將預定未來市場空間

《你好,李煥英》和一些親情題材影片近幾年表現驚艷,但這是中國電影在該方向的一次次試水,和其他題材影片一樣,中國電影在很多類型方面仍然都只是處於蟄伏階段,大部分影片遠未能達到其天花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你好,李煥英》是母女題材、《銀河補習班》《流浪地球》是父子題材、《快把我哥帶走》和《我的姐姐》是兄弟姐妹題材,但家庭題材中能夠展現的遠不僅僅如此,能夠表現的關係也應該更多和更豐富。

《摔跤吧爸爸》(印度出品 2017年中國上映)

2017年內地上映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也是一部展現親情題材的影片,算是近些年亞洲地區少有成功的父女題材的運動電影,這點其實內地相對是一個空白,看起來中國不缺乏像類似的影片,但親情關係在中國的特殊性是不言而喻。

儘管都是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但父子、父女、母子和母女之間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於像《送你一朵小紅花》中父母和韋一航的家庭關係,單一性親情關係所能產生的衝擊力似乎要更巨大,畢竟既當爹又當媽的那種壓力是父母雙全且共同負擔要艱難的多。

《送你一朵小紅花》(2020年中國上映)

因此在《送你一朵小紅花》中,老馬(夏雨飾)和馬小遠(劉浩存)的父女關係雖然是複線,但正因為老馬的單獨撫養和馬小遠的離世而顯得更容易讓觀眾感慨萬千,可以試想如果影片換個角度以父女為主線,最終這種親情失落所能帶來的衝擊力會更巨大一些。

從《你好,李煥英》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到,親情關係對於中國人的巨大影響力,同樣我們還能從《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看到現代人又似乎想跳出傳統觀念對自己的束縛,這種束縛要麼來源於社會,要麼來源於家庭,只不過之前很少在中國電影中去真實的展現罷了。

可以看到《我的姐姐》會有一些情節讓觀眾費解,但這恰好是我們平常人和大多家庭關係中會真實發生的,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坎坷大抵如此,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壓力和衝突往往都是由自己的親人所給予的。

其實近幾年中國內地大銀幕對於親情電影的缺失是這個社會輿論氛圍造成的,這也包括了在創作層面受到的限制太多,不過即便如此相對於其他題材而言,家庭和親情戲份仍然是相對容易孵化和運作,對於大部分影視公司可能都是沒有所謂的硬性門檻,也對於重工業的依賴度較低。

父子題材、母女題材已經有不錯的成功先例,兄弟姐妹能夠開發的故事也遠沒有達到峰值,特別是「二孩」開放後,更多家庭都要面臨多個子女撫養的問題,這些都有足夠的故事可以被挖掘出來,能夠在未來產生爆款的幾率也是存在的。

今年的國家隊項目是《我和我的父輩》,這也是繼《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家鄉》後又一部主旋律影片,也是首次直接展現家庭和親情關係為主的主旋律影片,這可能又是中國電影的一次嘗試和挑戰,也是中國電影在此方向一次全新的啟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ODjm3gBDlXMa8eqiP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