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養殖」韶關雲子潭:山泉流水養雜交鱘

2019-12-10     海洋與漁業

養殖環境


廣東韶關乳源洛陽鎮,平均海拔650米,處於粵北拔地而起的高地,這裡的山層巒疊翠,鬱鬱蔥蔥,生態極好,山間自然形成「汩汩」飛瀉山泉小瀑布。「利用地勢在山峰之間『開發』山泉流水養雜交鱘」正是乳源縣洛陽鎮徐橋東在家鄉所做的「壯舉」。難得的是,他還帶動了周邊十幾個養殖戶以同樣方式養起了雜交鱘,養殖雜交鱘成為當地重要的發家致富新產業。


「試水」山泉水養殖


1968年出生的徐橋東,早期一直在外地工作,干過製冷工程、電網工程,後來決定返鄉創業。2010年前後,韶關當地也有人養過雜交鱘,不過大都在水庫里養殖,效果並不是很好。但是他與養殖戶深入交流後,依然覺得養殖雜交鱘很有前景。


徐橋東


有了養魚的想法後,他決定去四川考察,發現西嶺雪山有個漁場,也是在養雜交鱘,他深受啟發。「山泉水水溫比較低,更適合養殖雜交鱘。」他想,能不能在老家以同樣的方式去養殖,經過思考和考量,他決定養殖驗證一番。


因為干過製冷工程,他對怎樣做水池、修管道有自己的想法。他還通過參觀考察,上網查資料,自學了不少養魚的訣竅。對養殖零基礎的他,有時候會在網上查看一些養魚教程,然後根據實際一步步做。一做就做了這麼多年,徐橋東對此很是感慨,「沒想到雜交鱘跟自己這麼有緣。」


從2011年至今,短短8年,徐橋東申請了名為「雲子潭」的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成為當地首個探索用山泉水養殖鱘魚的人。他在房屋另外一邊的山嶺又建起了蓄水的大壩和養殖池,1年出魚達到10萬斤,每年的收入在60~80萬元之間。


在山嶺之間築起大壩,形成了山中深潭


山泉流水


建起階梯式水泥養殖池


徐橋東利用山里天然的優勢,在高高的山嶺之間建起了高達9米、長約30米的水泥壩,形成山泉深潭。以此深潭為水源,設置管道讓山泉水流到養殖池塘。他在兩個山谷間的開闊地帶建設了3000來平方階梯式水泥養殖池。每天清晨,泉水汩汩流動著,大小魚兒在碧綠的水中暢快地游。


談及這樣做的初衷,徐橋東坦言,家鄉山巒高峻挺拔,這裡的山泉水很豐富。但不下雨的季節,水卻不多。要想把魚養好,首先第一步是解決水源的問題。徐橋東想著,要怎樣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泉水?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在相鄰的山峰之間建起一個水泥壩。這可是個大工程。徐橋東說干就干,請工人建起了大壩,就像將兩座山峰之間的口子封住,在這裡自然而然形成深潭。


徐橋東以前做工程的,他對工程和技術方面比較了解,因此他對於魚池應該怎麼建胸有成竹。他在水泥大壩下方建起了一層階梯式水泥養殖池,每層之間留有一米左右的落差。這種階梯式水泥池有水位落差,可以自然形成增氧環境,不用特別使用增氧設備,不僅減少了成本,還可以利用泉水的流動性養出保留野性的優質雜交鱘。


解決深山中的鱘魚銷路


目前,廣州一些商戶已經跟徐橋東有了生意往來,形成固定的供銷關係。山泉水養殖很少發生病害,因此,產量較為穩定。如今,大山裡的魚兒也開始「游」向更多城市人的餐桌。


為了擴大市場,徐橋東養的雜交鱘跟廣西地區上市規格不太相同:其中很大一部分養至1.8斤就上市,提供省內的鮮活市場;少部分魚養至十幾斤上市。「其實這種魚可以長很大,2斤左右上市主要是由於國內尤其是省內喜歡吃清蒸活魚。而在廣西部分地區,大都養至5斤到十幾斤,出口越南。」徐橋東說。


這些年,徐橋東養魚養出一定名氣。他在魚塘邊建起了一幢兩層新樓房。只見房前流水潺潺,竹林搖曳,景致極好。他平常就住在新房照看魚塘,還請了一兩個工人幫忙。他還在魚塘旁邊建起了一個開放平台式餐館,讓慕名而來的食客,可以吃到最新鮮的雜交鱘魚。聽泉水叮咚、看竹林搖曳,即使在炎熱的夏天,這樣深山中也不會太熱。


徐橋東養的鱘魚已經達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程度,很多商販慕名上門收購。當地村民看到徐橋東養殖有錢掙,就慢慢加入其中,這樣一養不僅養出了規模,很多商販也知道深山中有一個大型雜交鱘養殖基地,慕名來這裡收魚,養殖戶不再愁銷路。


帶動周邊養殖致富


目前周邊有十五戶人家以同樣的方式在養殖雜交鱘魚。住在離徐橋東家百米開外的68歲的叔叔看到養鱘魚有錢賺,也跟侄兒取經,拆了自家老舊泥磚房,建了兩條共170平方米的養殖池。他從侄兒的魚塘下游引水源過去養殖,幾年的時間,也在魚塘邊建起了自家的新房,並逐漸將魚塘擴大,年收入接近十萬。如今,他叔叔已經連續養了六七年。


養殖零經驗的徐橋東短短几年,成為了當地的養殖帶頭人。通過參觀學習,他還開始摸索孵化魚苗。剛開始小規模地收集魚卵,自己學習孵化,一般在圓玻璃缸進行魚苗孵化。目前,他正在建設一個魚苗孵化基地,預備在車間中進行大規模孵化。到時候,他的魚苗場不僅可以解決自家養殖所需的魚苗,還能穩定提供給周邊養殖戶。


近年來,當地的雜交鱘養殖走上正軌,徐橋東又想嘗試養殖虹鱒,於是他跟北京一個做魚卵的要了3萬尾虹鱒魚苗,開始嘗試養殖。他不僅是當地養殖雜交鱘的第一人,也是當地養殖虹鱒的第一人。「我希望引進更多好養、能掙錢的品種。」他說。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廖靜 通訊員:羅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Gzz824BMH2_cNUg85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