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積極情緒,媽媽這句話不要說,可締造孩子美好人生

2020-08-05     育兒小娜

原標題:如何培養孩子積極情緒,媽媽這句話不要說,可締造孩子美好人生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愈加重視,不僅僅是吃飽穿暖的問題。

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的情緒,也是培養優秀孩子的一部分。

一個長期處於積極情緒體驗的孩子,自尊心會非常高,不容易自卑。同時積極性也非常高。當孩子遇到事情時,不怯懦不悲觀。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的情緒呢?

01、媽媽禁語:你不行

媽媽扶著姣姣走路,姣姣站不穩,身體左搖右晃,掌握不了重心,幾次要摔倒的樣子,都被媽媽扶住了。有人說,你撒手吧,她能站住。摔幾次,就掌握住平衡了。媽媽不忍心女兒摔倒,總是一次次地扶住女兒。

姣姣坐在沙發上,突然被地板上的黑色的東西吸引住了。她慢慢地趴下,伸手夠那個新奇的東西,眼看著要夠到的時候,媽媽進來了,連忙撿起地上的東西,遞給了女兒:「你不行,夠不到啊!」

自信心從哪裡來

寶寶出生以後,媽媽無條件、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要,讓他感受到了滿足。躺在媽媽懷裡,被媽媽擁抱著,心底充滿了愛的力量。

寶寶喜歡看媽媽的臉,這張臉讓他感到安全,還有媽媽的氣味、說話和走路的聲音,都能消除他的孤單和恐懼。

寶寶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影響,自己是個主觀能動體,把自己的需要傳遞出去就會得到滿足,這就是最初的自信。這份自信是寶寶將來成為有貢獻的人的最初的基礎。

有了這份自信,他會更積極主動地與這個世界接觸,什麼都要摸一摸、看一看,搞清楚是怎麼回事,記在心裡,積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了解,發展自己的能力。

不管寶寶怎麼搗亂,媽媽都不會責罵,還陪寶寶一起玩兒。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拆開電子產品,製造一個能走路的風車。這樣的待遇讓寶寶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進而獲得很強的成就感。

享受著媽媽的關愛和無限的自由,寶寶的身體機能迅速發展,開始萌發獨立感和價值感,當然會更加自信。

給寶寶自由,肯定寶寶的行為

寶寶帶著生命的熱情來到這個世界上,一旦感到生疏和渺小,就可能會對生活充滿恐懼。多給寶寶打氣,鼓勵他的行為,你會看到一個小小人自信而快樂地成長。

1)肯定寶寶的好行為

寶寶渴望父母的肯定,那是最有力量的鼓勵。當寶寶搬動了家裡的椅子、送給了鄰居小哥哥一塊巧克力、能夠和小朋友換著坐玩具車的時候,媽媽要對寶寶給予肯定,寶寶心中會產生自豪感,以後還會這麼做。

什麼是好行為呢?對自身成長有利、積極的行為都是好行為。如何肯定呢?當寶寶做出好行為時,媽媽及時對寶寶說:「寶寶真有辦法,做得不錯!」「哦,很有愛心啊!」「砸手了,都沒有哭泣,很勇敢!」

2)不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等於囚禁,失去自由的寶寶心智發展受限,難以成就有高度的人生。

寶寶做什麼,受生命發展內在秩序的驅使,做,是為了成長,獲取生存經驗。假如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他的心智發育會受到限制。同時也會表現出能力低,缺少自信的情況。

有的媽媽發現寶寶有一點兒皮外傷,就大呼小叫,心疼落淚,這麼做,會帶給寶寶心理壓力,挫傷其勇氣,讓他變得縮手縮腳。

02、尊重孩子的思維特點

在親子關係中,0~3歲是重要的服從期,寶寶的能力相對較低,只有求助於人才能吃喝,當然就得服從別人了。媽媽充當了寶寶的「權威人」角色,多數時候,寶寶比較聽媽媽的話。有一天,寶寶開始變得不聽話了,他要堅持自己的做法。

這是因為寶寶已經擁有了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更想以一個「獨立的」狀態在家庭中生活。這時候,他的角色是家庭成員,而不是「被照顧對象」。這個階段,父母採用協商的方式更有利於搞好親子關係。

受思維水平的限制,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寶寶,一邊干一邊思考,不能事先預測行為的結果,直覺行動思維實際是「手和眼的思維」。思維既離不開對具體事物的直接感知,也離不開自身的實際動作。

寶寶思維的局限性決定了他的行為要繞彎、出錯,甚至是做無用功,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勸,試圖改變。就像找玩具這件事,找的過程也是玩兒,也是發現,只要在安全範圍內,父母就沒必要阻止寶寶。

03、順應,不要試圖改變孩子

順應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保護孩子的選擇,不強迫性地用命令去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選擇。

1)支持合理的要求或行動

舉個例子,媽媽帶寶寶在公園裡玩兒,艷麗的玫瑰爭奇鬥豔,很吸引人。寶寶拉著媽媽要去看,當然可以!看花可以豐富寶寶的認識,陶冶性情。

寶寶提出一個要求,可能會耽誤大人的事情,但為了滿足寶寶的合理需要,提高寶寶的自主性,父母有時需要做出一些犧牲。

2)不向無理要求妥協

順應不是妥協。妥協是以讓步的方式避免衝突或爭執。父母一味向孩子妥協等於自毀權威,導致孩子目中無人,甚至胡作非為。

還是看花那個故事。滿足寶寶看花的需要後,寶寶想要摘一朵花,帶回家,在公園裡當然不能這麼做。媽媽應告訴寶寶,這些花是用來美化環境,供大家欣賞的,私自摘花是不文明的行為,一定要杜絕。

有的寶寶不聽話,會哭鬧,此時,試著抱起寶寶離開,或者去花店買一束花。寶寶心情好起來後,告訴他,不合理的要求,媽媽絕不會滿足。

3)不縱容孩子

順應也不是縱容。孩子做事沒輕沒重,放任、不加約束的結果可能會很嚴重。

還是那個例子,寶寶看到美麗的花朵,伸手就摘。如果父母無視、不加阻止,寶寶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莽撞,就不會懂得愛惜花草樹木、保護環境。

有的媽媽覺得放寬寶寶的自由度,多給寶寶提供一些做主的機會,可以增強其獨立性。恰恰相反,在放縱式家庭長大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時常失控,孩子散漫自由,很難融於社會,獨立性較差。

03、積極的情緒締造孩子美好的人生

幸福等積極體驗讓寶寶快樂成長

3歲前,如果寶寶沒有獲得好的照料,生活不隨心意,或者違背了寶寶心智發展的需要,寶寶會悲傷、痛苦、憤怒、恐懼、焦慮。一個長期處於消極情緒體驗中的孩子,自尊水平不高,容易自卑,探索慾望低,缺少積極主動性。

幸福、愛慕、快樂、希望、同情、自豪、感激等積極情緒,能令生活獲得充實的情感,如樂觀、友愛、滿足、拼搏、進取、勇敢、自信、獨立等。

當人們感到幸福時,他們會做什麼?他們會表現得更樂觀,更有勇氣與其他人交往,會更多地進行嘗試,也能更加從容地面對威脅。

心理學上有個關於「杜鄉微笑」的研究。「杜鄉微笑」:臉頰鼓起、眼角出現皺紋、嘴巴微翹等面部要素,通常傳達的是「真正的」積極情緒。

在個人照中展示出較強的「杜鄉微笑」的女性,她們的婚姻生活更幸福,離婚的可能性更小。在幾十年後,她們對自己的競爭性和社會交往活躍性的評價比那些笑得比較「禮貌」或者根本沒有笑容的女性更高。

通常情況下,幸福、快樂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有競爭力,更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成功。

3歲前,寶寶的積極體驗來自安全感和自主性

3歲前的寶寶,生活、情感上對媽媽的依賴性都很強,要想讓寶寶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媽媽的引導很關鍵。

1)懂得情緒周期,在寶寶情緒低潮時多陪伴他

情緒周期是指一個人的情緒高潮和低潮的交替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到了某個時段,可能會莫名地不安和憤怒起來,甚至大聲哭鬧。

寶寶鬧情緒,有時我們找不到原因。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默默地抱著寶寶,臉貼臉,媽媽的體溫、氣味、溫暖的話語有助於平復寶寶的情緒。

寶寶渴了、餓了、睏了比較容易察覺,出現這些情況時,媽媽應放下自己的事情,滿足寶寶的需要,以便儘快消除寶寶的消極情緒。

摸清寶寶的情緒周期,在寶寶情緒低潮時多陪伴他,享受美食、出去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在寶寶情緒高潮時,他能自己玩兒得很好,媽媽則可以放鬆一下,或者做一些家務。

2)建立安全感,尊重自主性

靜下心來想一想,寶寶有時發脾氣、不開心,可能是大人招惹的。當寶寶玩耍時,我們抱起他來就走;他要自己操作,我們擔心弄壞弄亂,堅決不讓。一般來說,寶寶的所有行為都與成長有關,成長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當寶寶的行為、意願被阻止或者改變時,寶寶當然不快樂,當然會發脾氣。

媽媽要懂得3歲前寶寶的心理特點,這個階段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同時處於社會發展的自主性階段。

我們除了要給寶寶無微不至的照顧外,還要支持他「要自己來做」的願望。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長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每天分享育兒日記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CH3v3MBLq-Ct6CZz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