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頻發:除了教會孩子規避危險,讀懂孩子求助信號也很關鍵

2019-10-29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10月25號上映的《少年的你》備受好評,在上映的2天半時間裡,更是突破了2.5億的票房,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劇情的設定,都贏得了眾多的好評。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女孩子被校園霸凌的事情,在這個故事中,有人選擇自殺,有人選擇默默承受,有人忽視,有人嘲笑……

校園霸凌的事件頻發,也逐漸通過電影、新聞等方式走進人們的視線。

於是,人們越來越重視著教孩子避開危險,告訴孩子,如果遇到校園暴力,要向老師和家長反應等。

但是即使這樣,它還是會悄無聲息的發生在孩子身上,作為家長的我們甚至從來沒有聽到孩子向我們提起。

孩子不敢講,但不代表他沒有向我們發出信號。

在2017年11月,曾發生過一起震驚全國的幼兒園虐童事件。著名的紅黃藍幼兒園發生了老師虐待兒童的事情:有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遭遇老師扎針、喂不明白色藥片,並提供孩子身上多個針眼的照片。

在得到第一個家長舉報後,才陸陸續續有其它家長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身上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自己居然沒有發現。

在網絡上,有一位家長說到,原來自己的孩子一直向他們發出"信號",他們從肢體上抗拒上學,又支支吾吾的避開老師的教育……只是自己從未在細節中發現他的求救信號,甚至把他身上的傷痕,誤會是自己孩子調皮和別的小朋友打架造成的……

我們總是教孩子面對危險時如何求救,如何保護自己,卻忽略了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向我們"求救"。

學會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非常重要,它並不只是通過口頭表達,還會從孩子的行為、語言等多個方面體現。

如何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

  • 從孩子的行為中:

(1) 晚上睡覺會睡不安穩,或是經常做噩夢。這往往是孩子白天中受了驚嚇,心裡害怕的表現;

(2)孩子會在一段時間裡突然出現厭學情緒,問了也不敢說出原因,經常裝病或哭著不願意去上學,並表現出非常不願意的表情;

  • 從孩子的語言中:

(1)他們不敢直接跟父母講受到老師或同學的校園霸凌(孩子會擔心父母直接去學校找老師/同學的家長,之後會受到對方的報復),會在聊天中避開與父母的交談,對於父母的疑問表現得支支吾吾;

(2)孩子對於校園的評價和描繪,都是比較黑暗的詞語(比如討厭、黑色的校園、可怕的表情等等),也會在聊天中會儘量避開談到這些話題;

  • 從孩子的神態表情中:

(1)會出現精神緊張或是恍惚,經常走神或是對於某些事情有過度的反應(突然嚇一跳,或是轉移話題);

(2)會突然出現精神萎靡。比如平時活潑開朗的孩子,突然不愛說話,經常發獃,精神不振等,多是被欺負後造成心理創傷的表現;

  • 從孩子的身體上:

身上會出現不明的傷口、淤青等,有明顯的被虐待後的痕跡。(在幫孩子洗澡的時候仔細觀察身上是否有針孔等等)

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家長應該如何做?

  • 學會傾聽孩子,讓孩子信賴我們

心理學上有個"3F傾聽法",能幫我們有效傾聽孩子的訴說,找出問題的關鍵。3F指的是Fact(傾聽事實),Feel(傾聽感受), Focus(傾聽意圖)。

傾聽事實:

指不用自己的想法和固有觀念對對方的話進行評判,客觀地接受對方談話中的信息,努力把握對方話語中的客觀事實,不帶偏見看問題。

傾聽感情:

是指在傾聽事實的同時,通過語音、語調乃至肢體語言感知對方的感情。

傾聽意圖:

是指把握對方要表達的真正意圖。因為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表達模糊、找不到重點等的情況,所以在傾聽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你是想要……是吧?"來看孩子的反應。

在對孩子的傾聽中,我們可以運用這個3F法則來試探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可以就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想法。

  • 要做孩子的好朋友

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況,很多時候是對父母缺少信心,他們並非擔心家長沒法替她們出頭,而是擔心父母處理完之後,自己會再次受到報復和威脅。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暗示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相信背後有我們,我們會幫助他們,會儘自己的能力做他們的後盾。

我們在做父母的時候,也要做好孩子的朋友,放下父母這一層身份,平等溝通。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我們是他們的朋友,所以不要孩子一開頭,我們就點評哪裡做的不好,而是先聽後給建議,讓孩子信任我們。

  • 言傳身教,教會孩子平等

校園霸凌會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孩子會生活會比較自卑,他們會認為自己身上存在哪一些缺點才會導致別人的欺凌。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建立孩子平等的觀念,告訴孩子,並不是誰天生就應該是強者,誰天生就應該被欺負。

如果我們給了對方尊重,而對方沒有尊重我們,我們也可以採取部分必要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 疏導孩子情緒

遇到校園霸凌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會表現的很複雜,比如會對生活充滿恐懼和沮喪,會悲傷、憤怒等情緒不穩定。

孩子可能會因為複雜的情緒而表現出痛苦不堪,被情緒折磨。

這時候,我們應該多開導孩子,讓他走出內心的情緒陰影。

比如多帶孩子出去旅遊,看看外面的風景,做深呼吸,讓孩子的心思暫時脫離此時的情緒。

或者我們可以多和孩子進行戶外運動,通過運動來降低自己陰霾情緒的影響,把情緒發泄出來。

  • 教會孩子及時求救

求救也是一門技術和技能。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可以多教孩子一些求救技能,包括多和孩子講述一些校園霸凌的新聞,讓孩子知道關於這方面的求救必要性和技能。

只有孩子學會向別人尋求幫助,直抒胸臆,別人才能注意到孩子的困難,及時幫助他解決問題,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寫在最後:

在劍橋大學的一項綜述中,曾向我們展示了被霸凌者走出校門之後的艱難人生。在成年之後,被霸凌者在抑鬱面前更加脆弱,自尊心也相對低。數據顯示,36%的被霸凌者在新的學校和單位里,噩夢重現。對他們來說,走出校園不是痛苦的終點,而是新的開始。

校園霸凌對於孩子來說,是影響和伴隨一身的。

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規避危險,也要從我們自身做起,學會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讓孩子做到真正的遠離校園霸凌。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Bj4Fm4BMH2_cNUg3q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