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好醫生】楊新光和他的那些「情劫」

2019-06-14     西安市第四醫院

難以忘卻故土情

楊新光主任的故鄉是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西卓村,多年後,即使遠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即使從中國頂尖的醫學院博士畢業,即使是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醫院的名譽院長,楊主任也無法忘記當初那個離開黃土高原溝壑外出求學的自己。群山迴響,故土難離。


作為全村的第一個大學生,1979年,時年17歲的楊新光坐上汽車離開故鄉,到省城西安,成為了西安醫科大學的一名新生。在這裡楊新光孜孜不倦的學習著各項知識,達到了痴迷的狀態,常常是學習一種病總覺得自己也得了這種病,等學好了病也就好了。楊主任回憶說:「當時衛生部所有的院校大聯考,每個人都很少睡覺,就是為了爭一口氣。」最終楊新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成為了一名眼科醫生。





楊新光上高中時,有一次去縣城參加物理競賽,需要兩元錢。家裡卻沒有多餘的錢,情急之下,楊新光從大隊支了兩元錢,到了縣城一看,原來參加比賽管吃管住,不需要花錢,又原封不動的把兩元錢小心翼翼還給了大隊。上大學時也是多虧了鄉親們的幫襯,才能順利的完成學業,放假回家時,總是有不少的人來找楊新光看病,也有的人不看病就是來看看這個大學生。打那時起,楊主任的故土情就像一顆種子一樣生根發芽。





當年的少年如今已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了,西卓村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又窮又破的小山村了。可楊主任每年總是會回來看看,每次回來找楊主任看病的人總是那麼多。2011年,楊主任自費數萬元購買了裂隙燈和眼底鏡給村民義診,每次慕名來看病的人總是排起了長長的隊,鄉親們說著笑著,等待著讓他們驕傲了40年的楊教授給看病。除了免費義診,楊主任還長期堅持為當地的居民普及健康知識,遇到一些需要做手術的疾病也積極聯繫相關醫療單位。



風雨同舟四院情

西安市第四醫院,作為全國知名,西北地區獨樹一幟的眼科,西北地區眼科聯盟的帶頭人,必須承擔起一個眼科強院的責任,楊主任先後數次赴青海,甘肅等地開展義務培訓、診療等活動。尤其是在青海地區,當地的牧民多信仰藏傳佛教,十分感謝楊主任對於他們的幫助,對楊主任說:「我們信奉活佛,但你讓我們看見活佛。」


楊主任久負盛名,許多家私人眼科醫院,都曾花重金聘請楊主任,開出了非常誘人的條件,但是都被楊主任一一拒絕了。他說:「我總有種四院情節,這裡是我工作生活了十幾年的地方。我還想在這裡繼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把眼科的精神傳承下去。」每逢過年過節,楊主任一定堅守在一線,因為經常有過年放炮不小心傷到眼睛的患者找到楊主任。





楊主任管理眼科的這些年,眼科從原來的兩個病區,成長為一個專業劃分鮮明且具有特色的眼科,引進了十一名博士,人員梯度合理,科研教學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先後申請了六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了表彰楊新光主任對於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醫院所作出的貢獻,醫院特為其頒發了突出貢獻獎。2007年獲得西安市突出貢獻專家,2010年被聘為「三秦學者」,2011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豐碑無語,行勝於言。


除了承擔醫院的各項任務,楊主任還積極承擔社會活動,2006-2016年擔任西安市政協委員,2007-2017年擔任陝西省政協委員,提出了十二項議案。公園污水處理、校車安全、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白內障患者納入門診醫保體系,大大小小、上上下下都是楊主任關注的問題。


心系蒼生患者情

青光眼是世界致盲的最常見因素,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先天性三大類。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絕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常常是疾病發展到晚期,視功能嚴重受損時才發覺。所以楊主任常說為患者挽救最後一絲的光明,是自己的天職。行醫三十多年來,經過楊主任的治療的病人不勝枚舉。上至80歲老嫗下至出生20天未出襁褓的嬰兒。


蒲城一位患者慕名而來,經楊主任檢查患有閉角型青光眼,多年從醫的經驗,讓楊主任詢問了是否有家族史,結果該患者家族四代均患有眼疾,患者的父親和爺爺均在晚年失去了視力,但未查明病因,聽聞這個消息,楊主任趕緊叮囑一定要家裡剩下的成員全部來做檢查。檢查的結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該家族來做檢查的共有十四個人,有八個人患有青光眼,最大的七十多歲,最年輕的四十多歲。由於發現的及時,八個人全部接受了合理的治療,全部保存終身有用的視力。


還有一次,有個省級幹部患有青光眼,在北京著名的醫院接受了手術,但是手術後效果很不理想,眼壓失控。楊主任得知這個情況後,頂著巨大的壓力完成了二次手術,眼壓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十五年前,山西一對夫婦帶著自己五個月的先天性青光眼嬰兒找到楊主任,楊主任完成手術後,又細心的叮囑如果有二胎的話,一定要檢查是不是患有先天性青光眼。果真,兩年後,該夫婦再一次敲響了楊主任的門,經過楊主任的治療,這兩例手術均為患者保留了終身可用的視力,不會讓這些孩子失去感受這個美好世界的能力。能救一個是一個,這是這位老醫生用自己的一身去踐行的承諾。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楊主任最愛的書籍。這一段話也一直激勵著楊主任,從小山村的大學生到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醫生,正是一次又一次不斷向自己挑戰的過程中,煅就了更好的自己,正是一次又一次向醫學高峰攀登的時候,方看見遠處更遠的山峰,低頭趕路。楊主任的醫生之路是不斷超越,不斷奮鬥的之路、也是芬芳滿園,碩果纍纍之路、更是勞苦功高,無私大愛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ZaXGwBUcHTFCnf2_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