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一定要「分享」,你有大誤解,好孩子首先要學會「自私」

2019-10-26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在樓下散步,突然看見好友家的兩個孩子——果果和淘淘起了爭執。原因就是他們在爭奪小區內唯一一輛搖搖車。我本來想過去調解的,沒想到好友這時過來了。好友對果果說:"果果,你是姐姐,要懂得讓一下弟弟哦"。

果果不服氣,昂著頭說:"明明剛才是我先想騎著輛車的,為什麼要讓給弟弟?"這時候好友有些慍怒了,對果果說:"好孩子一定要學會分享,不會分享的孩子都是自私鬼,你還是不是媽媽心中的好孩子呢?"聽完媽媽的話,果果雖然把搖搖車讓給了弟弟,但是眼中卻滿是委屈。

我叫住了好友,質問她,明明是果果先看中了那輛車,為什麼還要讓她把車讓給弟弟呢?好友就對我說,這是為了教會果果做人要懂得分享。不管孩子的感受,讓孩子奉獻自己的一切,難道就是真正的分享嗎?

家長們為什麼非要讓孩子學會分享?

大部分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去教導孩子們要懂得去和別人分享。這個本意原本是好的,分享可以讓孩子不變得自私自利。但是很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分享的教育上,往往只關注讓孩子去"分享"自己,而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甚至還夾雜著自己的私人情感。

  • 害怕自己在公眾場合丟面子

很多時候,一個孩子的家教正是可以反映父母的教育觀還有家庭氛圍。那些聽話、懂事的孩子被誇了,父母臉上也有光。於是很多愛面子的家長都會有意識地將孩子培養成別人口中的"好孩子"。

當孩子在多人的場合中,這些愛面子的家長都會不斷地提醒孩子要會分享。若是孩子不聽勸,還是拒絕分享自己的東西。這些家長們會覺得臉上掛不住,下不來台。他們擔心會被人取笑說連教育小孩都教育不好。

所以當出現孩子拒絕分享的時候,很多這樣的家長會採取強制措施要求孩子去學會分享。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 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鐵公雞

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認為,現在如果沒教會孩子如何去分享,孩子們長大後就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壞孩子。

家長們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後變成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所以當孩子不願去分享的時候,家長們就習慣很嚴厲地教育孩子們。給孩子們講許多自己自認為關於分享有什麼好處的大道理。

  • 害怕影響社交關係

很多家長們都會認為社交的基礎是建立在懂得如何分享的基礎上的。大人們信奉一句話"多個朋友多條出路"。所以他們認為孩子們如果懂得分享就有擁有許多的朋友,同時也能得到朋友們的幫助。他們害怕孩子如果不懂得分享,會受人排擠,遭受孤立。

也有很多家長不單單只是害怕孩子的社交關係不好,他們同樣的害怕孩子們不懂得分享會影響大人間的關係。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的拒絕分享,在不同場合影響自己的社交。像鄰里關係、親戚關係等。很多家長們為了自己的社交不遭受影響,往往強制孩子分享,不管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人格。

孩子過於懂得"分享"有什麼危害?

  • 孩子會變得孤僻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不懂分享,就強行幫孩子們分享。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總是讓自己把心愛的東西與別人分享,甚至不問自己的意見,就會拿走自己心愛的東西。

所以孩子們會下意識地認為,如果沒有這些要同自己分享的人。爸爸媽媽就不會搶走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一來,孩子們會變得越來越孤僻,他們會封閉自己,不願去認識新的朋友。別人看見孩子們這副生人勿近的模樣,自然而然地就會遠離你的孩子。

  • 變成"討好型"人格

許多孩子們在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往往會受到父母的責罵或者冷眼。孩子們為了讓父母高興,就會逼著自己去分享東西。久而久之,這些過於"懂事"的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去付出。他們認為只有別的人開心了,爸爸媽媽覺得自己很懂事才會很開心。

其實,這些孩子們心裡是非常委屈的。但他們不願說出來,為了讓別人高興,自己委屈一點也可以。這樣討好型的人格到了社會上,他們會活得更加的卑微。他們習慣了先別人後自己,即使觸犯到自己的權利,也不會去反抗。

什麼才是正確的分享?

父母每天掛在嘴邊的"分享",也許家長們存在著許多誤解。那麼,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分享?

  • 物權意識是分享的前提

物權是指一個人有著在法律的正確保護下,對特定的物品擁有可以使用的權利、自己持有的權利、可以將其分配或者拒絕分配的權利。

家長們要想讓孩子去懂得分享,前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簡單點來說,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尊重孩子們去使用他們的物權權利。這樣一來,分享才顯得有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物權意識能得到很好地提升。孩子們的玩具、衣服,這些都屬於孩子們的個人物品。當家長們想要讓孩子們與旁人分享這些東西時,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家長們的手機屬於家長們的個人物品,當孩子要玩手機的時候,也要教孩子們去徵得你們的同意。

日常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匯聚成一條大河。久而久之,孩子們的物權意識會越來越根深蒂固。

  • 懂分享也得懂得拒絕

分享是建立在一個人知道自己有拒絕與他人分享的權利的基礎上,屬於一種自願性的行為。孩子們懂得分享是一件很不錯的事,但與此同時,孩子們也應該懂得如何拒絕別人。

作為家長,不能一昧地讓孩子去分享,去付出。這樣只會慢慢消磨掉當初分享給他們帶來的那種喜悅。孩子們同樣也有拒絕與別人分享的權利。孩子們慢慢長大了,開始意識到分享帶給他們的好處或者壞處。他們有權去選擇要不要分享。

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能夠去幫助到他,那麼我們就應該去學會分享。當遇到那種沒有什麼大事的時候,我們有可以去分享的事物,同時別人也有,這個時候分不分享取決於自己的想法。當侵犯到自己財產安全,甚至於人身安全的時候,就要拒絕分享。

  • 建立分享意識,而非強制性分享

分享意識是在後天慢慢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很多家長在孩子們不願分享的時候,總是給孩子們冠以"自私、小氣、不聽話"的高帽子。這些是非常錯誤的行為。但是,我們也不能去放縱孩子,任憑他不去懂得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去培養孩子們的分享意識。

建立平等的家庭氛圍

在家裡所有的分配物品環節中,大人和小孩都不能持有特權。就像很多孩子認為自己是家裡最小的,因為我喜歡這個東西,所以我就要多分配一點。要努力地去建設平等的氛圍,每個人都要被平等對待。

建立借出與歸還的概念

其實很多孩子都沒有借出與歸還的概念。他們不願意去分享自己心愛的東西,是因為他們害怕一旦分享,心愛的東西就回不到自己的身邊了。所以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建立這種概念。當我們向孩子借一樣東西時,要和他強調,這只是借的,一定會還到你手上。這樣會讓孩子明白,分享並不會讓自己失去什麼。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ACCm4BMH2_cNUgHm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