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福?適應個人生活環境就是福,這是烙在我心裡的精神寄託。可以說我的大半生,就是靠這根精神支柱支撐著走過來的。
三十出頭那年,妻子甩手留下三個不懂事的孩子走了......
丟下我和三個孩子要吃穿,要上學,這種基本生活消費得源源不斷的來。莊稼還得種,上山搞礦不行,因其有賠有掙。掙來的雖是大錢,賠了呢? 咱賠不起!
咋辦呢?這生活還要過下去啊,打工不行,閒了沒活,農忙了回不來,莊稼咋辦!
孩子還沒人照顧。
第一選擇:出門到鄉下做零工,靠小手藝掙些零用的錢。忙時回、閒時出,從不與人商量。
第二選擇:補鞋,活雖髒,但是可以解決孩子們的穿鞋問題。開始,技藝不高,可憐的孩子們腳趾頭磨的紅腫,但從沒叫過苦。
另外,我從鄉下換回不少大褲子小棉襖的半舊衣裳,孩子們給啥穿啥,我看著小男孩穿著女娃的紅褲綠襖,不知道抹過多少眼淚。
第三選擇:粘補塑料桶。成本就是那一點兒汽油、幾塊爛塑料片,呼呼一粘,就是錢呀!
上中學,孩子們要到別的村,需要常給孩子們些零用錢,其實手中哪有現錢呀!就這麼車子一蹬上路了,挨著村轉,一到學校門口,便是拾元捌元的到手,然後交些給孩子們,剩下買些油鹽醬醋和菜等生活用品回來,覺得是件挺輕鬆的事。
第四選擇:租賃,農村過紅白事兒需要租碗筷、碟子、酒具,還有擴音機、高音喇叭什麼的,我就自製了一套。也能換回些肉、菜和煙類,貼補家用。那時小兒子還在本村上學,我囑託他,下學後,聽得哪裡喇叭響便去,咱家的喇趴口是塗有紅漆顏色,只要見到就進去,保你白饃加肉菜,吃個夠。
由於自己經濟基礎太差,孩子們老早就學業荒廢。我就將幼小的孩子們送上了打工的道路。
老了打工沒人要,我就更捨不得做零工這條路,如今三十餘年從未間斷。只要有口吃飯,我就要自強自立,不願拖累孩子們。
我這一生都是滴著血和淚熬過來的。還是那句話,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就是福。我要默默的走著自己的路,自食其力,過著有尊嚴和自由的生活。
作者簡介:段虎生,洛寧縣趙村鄉凡東北二組村民,青年任教十餘年,中年從農,晚年憑薄技游離異鄉,終不枯手中文筆,善描人間情腸,傳播尊老愛幼,宏揚正氣,傳送中華文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