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上,中國人民銀行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組數據:
雙十一當天網聯、銀聯共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7.79億筆、金額1482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49%、162.60%。
這相當於全國人民每人下單超過1筆,人均下單超過1000元!
這可以說是一組非常可怕的數據了,當然,更有意思的還在後面。
我們都知道,在16年的時候,馬雲提出了「五新」概念,亦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新製造。
在3年之後的今天,這幾個概念都已經落地,比如新零售的盒馬鮮生、新製造的智慧工廠、新能源汽車等等。
而在今年,出現了第六「新」,即為新消費。
什麼是新消費呢?
我們先來說一個小事兒,袁隆平先生及其團隊開發出來的一款「袁米」。
這款在鹽鹼地里種出來的米,口感有人說不如普通大米好吃,以每公斤28元的價格,截止「雙十一」竟然累計在天貓銷售了55萬公斤。
而讓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什麼像「袁米」這樣的非剛需產品,可以取得如此傲人的銷售成績?
為什麼這一代的消費者,更願意為這種新消費買單?
我們先來看看「新消費」的定義是什麼,在淘寶天貓總裁蔣凡的邏輯中,「新消費」的新就是新群體、新供給和新場景。
我們拿新零售來跟新消費做個對比就會發現,「新零售」更關注供給側變革,重心是商戶是企業。
而「新消費」,更關注消費側的變革,重心是消費者的體驗,是更廣闊的消費空間。
而這一代的消費者,之所以願意為新消費買單,大致原因有這幾個:
首先,中美貿易爭端的大環境下,雙十一交易額的增長,證明了中國人民的購買力,以及國內巨大、潛在的內需空間。
再之,新技術的出現,開始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地驅動消費;
每年「雙11」的參與者,都囊括了微觀經濟的各個環節—像是製造業、金融業、物流業、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各個環節,今年還多了個人工智慧。
為什麼你逛淘寶逛著逛著就想買?為什麼快遞速度越來越快?仔細想想,這背後都有技術的功勞在。
其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消費分層。
確切地說,是在消費升級之外的一部分城市和一部分人群里進行消費下沉。
實際上,大部分的「小鎮青年」「五環外人群」既不缺乏消費力,也不缺乏參與感。
他們缺乏的,是與之相匹配的消費,還有參與的場景和意願。
所以你會看到,今年的雙十一四強「貓狗拼獅」,都在為了搶占下沉用戶,煞費苦心。
可以說,雙十一不斷刷高的新紀錄背後,是數字經濟打破了時間地域的約束限制,實現了全中國消費者無差別的購物體驗。
這個,即是我常說的網際網路的三個本質「無遠、無界、無我」。
雙十一這十年,改變了很多也見證很多,從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爭,到數不清的供應鏈為了網際網路而轉型,從牴觸電商到線上線下同價同質...
在這十年間,曾經有多少看似先進的行業,在經歷一夜網際網路東風之後,便深陷漩渦與暗流,變成了傳統產業。
而今時今日的網絡營銷,雖然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依舊有不少傳統企業在傳統營銷中轉不過彎,這裡頭大部分對整個體系存在三個誤區。
第一,只關注熱門平台、忽視全渠道機會,只關注直接交易的零售業務,忽視線上線下結合的大宗交易和複雜交易機會。
說說央行公布的「雙十一」數據,當天總共成交17.79億筆,總計1.4萬億人民幣的交易額。這個數字說明什麼?
按照中金公司研究部的一份數據,「雙十一」當天熱門平台的交易額是4097億元。
其中,淘寶天貓當天的交易額2684億,京東704億,拼多多250億,蘇寧200億。
也就是當天總交易的14000億中,除了熱門平台以外,當天消費者在其他場景支付了9903億。
熱門電商平台當天交易只占總量的29.3%,其他比如抖音、快手以及線下賣場交易占有70.7%。
我還需要告訴各位的是,儘管「雙十一」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但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屬於零售的交易,只是電子商務的其中一個部分。
電商更大的部分是線上線下結合的、不在線上直接支付的大宗交易、複雜交易和個性定製交易部分,這部分交易占到整體交易的70%。
所以,企業的全網營銷一定要線上線下結合、主要交易平台和其他銷售場景需要復合布局,而不是只有依靠單一平台。
既要考慮直接零售,也要考慮批發、大宗定製等各種批量和配套業務。
既要考慮有型產品的線上交易又要考慮沒有實物產品的服務類業務的全網營銷。
第二個誤區,把全網營銷與傳統營銷對立起來,而不是相互融合和促進。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要知道,比如,傳統營銷的理論基礎是「4P」,在網絡營銷環境下,被發展演變為「4C」模式。
但隨著網絡營銷的發展,「C」的數量可能還會不斷增加,可想而知,如果忽略對「P」的重視,多數「C」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我們要學會將傳統營銷和全網營銷對應起來去思考,因為這樣才能找到彼此的聯繫點,更好地將自己的營銷思維升級。
第三個誤區,先入局者一定贏,先贏利者必成王。
事實上,網際網路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複雜,但是也沒有某些淺嘗即止的企業家想像那麼簡單。
一來,過去的競爭是基於人的基礎能力的競爭,勤奮、肯干、付出就能有結果。
但是現在網際網路上的競爭,更是基於網絡技術、大數據、智能化等新技術的綜合運用。
二來,網際網路的市場比過去大家所能看到的線下市場大得多,有著海量的數據可以挖掘。
這也就意味著,誰能更好地掌握這些運用能力以及足夠多的數據,誰就能在行業中立足,無所謂誰先誰後,也無所謂誰先贏。
說到底,每一代人的消費,每一個人的消費,都是在消費自己的安全感,都是在消費未來。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只有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才能夠去從容地甚至肆無忌憚地消費。
如果你問今天的中國人,對中國的商業未來有沒有信心?我想,看雙十一的數據就知道了。
因為他們,都在為中國商業力量的崛起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