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抗疫奮戰每個角落,搶建一座座「生命方舟」,團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2020-05-04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5月4日訊(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團小青)近日,湖北省武漢市公共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團委獲評「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機械化公司五分公司團支部獲評「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

這些青春朝氣、鬥志昂揚的團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中挺身而出,或甘做城市「擺渡人」、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或搶建一座座「生命方舟」 ,或第一時間投入社區一線開展幫扶……奮鬥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青年團隊的力量。

擺渡人、搬運工、守護者 2000餘公交青年「花樣」抗疫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00餘名公交人組成的青年突擊隊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每一個人都好似一顆螺絲釘,奮戰在需要他們的每一個角落。

他們被稱為「擺渡人」,24小時待命護送醫護人員、商超員工上下班。23歲的陳強,是武漢公交集團光谷公司的一名公交車司機。自2月4日開始,他開始了特殊的夜班模式:疫情期間整整63天,他每晚8點到凌晨 5點,開著405路公交車往返於醫護人員住地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之間。

而公交四公司740路線管員陳龍幾乎24小時連軸轉,一直是運送軍醫的主要後備力量。2月3號凌晨,他接到緊急輸送任務,從凌晨1時到4時才完成任務。他們是上千位武漢公交「擺渡人」的縮影。

他們又被稱為「搬運工」,哪裡需要車輛、哪裡需要出力,他們就出現在哪裡。2月16日,12輛滿載新鮮蔬菜的大貨車穿越風雪,從江西抵達武漢。公交六公司駕駛員胡漢江與其他11位同事,「接力」駕駛車輛兵分五路,10小時後將150噸送到醫護人員和社區居民手中。

當愛心人士捐贈的100台電暖器,急需送到市內的7家醫院,卻找不到貨車運輸時,武漢公交二公司290路站長楊佳順挺身而出。他開著家裡的農用貨車上陣,在寒夜裡奔波5小時,千方百計將物資送往前線。

他們也被稱為「守護者」,下沉100餘個社區用心用情服務居民,守護健康。3月5日,公交一公司25名志願者在張公堤社區服務,卸載了3噸愛心菜洋蔥。他們眯著被洋蔥熏紅的雙眼說:「比起前天卸載的20噸冬瓜,這是小意思。」

還有主動請纓的622路線管員褚世強,每天到漢口城市廣場設置、維護路障,確保這個開放式的小區實現封閉式管控。生產技工熊欣,為了把超市、藥店的購買渠道告知居民,每家每戶上門通知。有老年人不會用手機下單的,就耐心幫助他們下單……正是這些不足一提的平凡小事,築牢了社區防疫的「長城」。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一位位公交青年用實際行動,詮釋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搶建一座座「生命方舟」 又再戰社區防控

連續40餘天,參與25個疫情防控項目建設;累計入戶排查1500戶、測量體溫5000餘人次,組織團購配送藥和食材等400餘次,分發愛心菜1000餘份,勸返外出人員300人次,值守隔離酒店500餘小時……

這些數字代表著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機械化公司五分公司團支部青年志願者交出的優異答卷。他們為搶建一座座「生命方舟」、創建「無疫情小區」拼盡全力,讓團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武漢同普醫院及宜尚酒店隔離區、武漢首佳耳鼻喉醫院隔離區、武漢廣發醫院發熱隔離區、武漢體育館方艙醫院……他們主動請戰、全員盡上,平均不到兩天就建成一座「生命方舟」。

這樣「奇蹟」的背後是機施公司管理人員549人次、作業人員12000餘人次夜以繼日的大會戰,而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機械化公司五分公司團支部青年職工主動請戰、全員盡上。不少青年職工不在武漢,他們勸服家人,想盡辦法克服各種地域、交通的重重阻隔,返回到工作崗位。

1月24日投入火神山醫院建設任務,歷經7天7夜熱血鏖戰,168小時緊張施工;1月30日,5小時內改造完成武漢同普醫院及宜尚酒店隔離區,提供隔離床位150個;2月4日下午3時到2月5日凌晨5時,14小時完成體育館場區改造,後續一天內又完成方艙醫院升級改造提供救治床位302個……

連續40餘天,所有青年職工與全公司一起努力,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搏鬥,累計提供床位12765張。

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搶建任務結束後,第一時間投入社區一線開展幫扶。

疫情期間,24歲的馮一凡同志主動請戰,先後參與到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重症醫院、常青公園隔離點、華夏學院康復隔離點等疫情防控項目建設。項目結束後,隔離期剛到,馮一凡馬上到漢陽片區下沉社區幫扶。

每日上門檢查體溫,挨家挨戶送免費愛心菜,堅守疑似酒店隔離點值班工作,幫助街道工作人員清潔隔離酒店,對防疫物資進行統計。他每日聯繫所負責樓棟內的5名高齡老人,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老人頭髮長了,幫他們聯繫理髮師;不會弄健康碼,就手把手幫老人建立健康碼,並每日上門幫他們打卡。

2月15日,武漢下起了雨夾雪,29歲的黃達青搓著凍紅的雙手,堅守在下沉的芳草社區大門口,時刻準備著協助隔離點工作人員完成隔離人員轉移及收治工作。下沉社區以來,為防止交叉感染,他一直沒有回家,只在視頻中看一看家中1歲的孩子。

下沉社區任務完成後,他又參與到方艙醫院的建設,先後參與常青隔離點、華夏學院隔離點建設,深入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完成維保工作,前後兩個月沒有回家。「妻子雖然內心擔憂,但毅然支持我的選擇。雖然很想家,但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說。

馮一凡、黃達青是16名青年團員的縮影,他們先後接力,堅守社區、不勝不休。「四類人員」拉網式大排查、買菜送藥、值守隔離點、日常消殺、商超分揀等,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在哪裡。以行動踐行愛國,發出嘹亮的青春之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3-i4HEBfwtFQPkdpj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