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堅稱自己是畫匠而不是畫家,而他豈止是一個畫匠?

2020-11-07   國際藝術大觀

原標題:他堅稱自己是畫匠而不是畫家,而他豈止是一個畫匠?

《金瓶梅》 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古典小說的分水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名著。

而民國知名畫家胡也佛最有名的作品,是創作的《金瓶梅秘戲圖》,據說畫了三十張,傳為上海某銀行行長以一兩黃金三幅畫的價格相邀。

他為什麼畫春宮畫?因為貧窮,因為生計!

胡也佛(1908—1980)浙江餘姚人。本名國華,後改名為丁文、若佛,字大空,號谷華,自署十卉廬主,浙江餘姚人。上海新華藝術專業畢業,曾任上海商務印書局編輯、國民書局經理。工書畫,學宗仇十洲,擅作仕女,間寫宋元一路山水,雋逸過人。

胡也佛10歲時出嗣給叔父,但沒過多久,叔父去世了。叔母是個知書達禮,頗有眼光和魅力的女子。她變賣田產,用自家的17間臨街房子創辦義學,自任校長。胡也佛14歲時,叔母親自將他送到寧波一所中學讀書。兩年後,叔母病逝。

中學畢業後,18歲的胡也佛入上海美專學畫,後轉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為了學畫,他賣掉了叔父母留下的一點家產,並為白俄老師在法國總會畫壁畫貼補生活,但還是無法維持生活,最後一學期不得已中途輟學,蒙校方贈給畢業文憑,算作應屆畢業生。

於1929年辭去公職,後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美術編輯部任高級職員,與潘思同、張令濤主編《兒童畫報》。此時開始啟用胡若佛筆名。1933年25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繪畫工作。

抗戰前,商務印書館停辦《兒童畫報》,與張令濤一起被辭退。從此走上了坎坷的生活道路,先後經營過照相館、糖果食品店、兒童讀物書店、連環畫出版社。均開業不到一年便相繼虧損倒閉。抗戰初期,胡也佛還在世界輿地學社繪製地圖挂圖。同時,以胡也佛的筆名開始在他的「大空堂」里創作國畫。

1947年,抗戰勝利前夕。上海物價飛漲,據《大公晚報》1947年7月30日的報道,100元「法幣」在1937年能買2頭大牛,到1940年只能買1頭小牛,1941年只能買1頭豬,1943年只能買1隻雞,1945年只能買1條魚,到1947年只能買三分之一根油條了。

就在這時,他的妻子染上肺癆,這在當時算作絕症,其醫藥費、營養費開銷極大。胡也佛恨自己不是一個醫生,他認為如果自己是醫生,既可給家裡人醫病,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餓死。這個世道,畫得最好,也值不了幾個錢。所以他不准子女學畫,學畫沒出息,學醫才能養家餬口。

在兵荒馬亂的歲月,畫畫與其它手藝人一樣,能勉強維持全家溫飽,已是一種奢望。《金瓶梅秘戲圖》正是他生活最困頓的時候,不得已的產物。

他悄悄治了一方印:「寧天下人負我」。然後,他接受了來自上海長江銀行經理周葉華先生的邀請,開始創作《金瓶梅》系列的小黃畫。畫價為一兩黃金三張,當時,黃金是硬通貨。

當時的春宮畫,大多粗製濫造。但是,即使是畫春宮畫,胡也佛的態度也不一樣。一張要畫兩個月,他的春宮畫不僅是春宮畫,而且也是一幅民俗畫,人物和布景及其考究,栩栩如生再現了明代晚期的生活圖景。

他眼高手不低,畫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本都非常細緻,對人物的線條更是勾勒細密,遊絲的工筆絕活在不足一平方尺的畫面上,細緻準確的描繪了百件物品,堪稱一絕。

胡也佛的山水行情雖不走俏,但他的工筆仕女卻很快在國畫界享有盛名。1906年出生,1980年去世,胡也佛一生所畫的仕女圖最出名,都說是仇十洲(仇英)第二,張大千也自認畫不出胡也佛筆下仕女的那股媚韻。

他的人物學的是明代仇十洲筆法,終於以一手「鐵線遊絲」的絕活而獨領風騷。據說,胡也佛為了畫好仕女,苦練線條。他練線條的方法是畫各種各樣的圓:正圓、橢圓、弧線,不但要求一氣呵成,而且筆筆均勻有力。因此,胡也佛的線條功夫,至今仍是海內一絕。

解放後,胡也佛與寧波籍畫家張令濤長期合作,人稱「黃金搭檔」,創作了大量連環畫。他倆以熟練流暢的傳統技法,精心刻畫的人物造型,華麗多彩的畫面,獨樹一幟的畫風,在中國連環畫創作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胡也佛與張令濤既是老友,又同住一幢樓里,合作十餘年,情同手足,成為一對全能又多產的連環畫家。特別是古裝人物畫,信手拈來,神情兼備。

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妖魔神靈,市井平民,他們無所不能。一般是張起稿,胡勾線。綜觀這一時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古典系列套書,幾乎都有他倆的作品。

在津美版幾十冊的《聊齋》系列中,胡也佛與張令濤合作的《辛十四娘》、《小謝》、《嬌娜》是公認畫得最好的作品之一。他倆的代表作還有朝花版的《紅樓二尤》、《女媧補天》、津美版《雙生趕船》、人美版的《楊家將》(其中五冊)等,其它還有《班超》、《梁紅玉擊鼓討金》、《夏完淳》等。

1956年,胡也佛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國畫編輯。一度改名胡丁文。1958年及以後參與籌建「朵雲軒」,並負責木版水印總設計,進入朵雲軒水印木刻社任構描組長。開始接觸大量古畫真跡,繪畫進入了新境界。

在創作中,貫穿「眼高手低發展到眼高手不低」的思想。對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均要求一絲不苟,繪人物時更是要求細膩。書法練習也從不停止,主要臨摹宋徽宗「瘦金體」及唐代「懷素自敘帖」。

1968年從朵雲軒退休後仍堅持每日作畫、練字的習慣。以臨石濤的山水為主。「文革」後成分改還為「自由職業者」。

胡也佛初以臨摹為主,山水、花鳥、蟲草、人物都畫,但缺少創意,市面冷清。

正在窘迫之際,有個汪姓畫商卻看中胡也佛的山水畫,長期訂購他的山水中堂。胡也佛的山水學的是北宋馬遠、夏圭的風格,屬精工細活,一天一幅六尺中堂,基本上每天從早晨四點畫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

他自嘲自己的生活為「鳥叫到鬼叫」,工作之艱辛,可想而知。這幾乎成了胡也佛每日生活的常態,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亦如此。

1980年,胡也佛患上肺癌,去世之前,他仍舊創作,只因手抖,不能寫字,於是只蓋印章。畫得不滿意的畫,都被他扔到廢紙簍里,他堅持不肯自稱畫家,而定論自己為一個「畫匠」。

而他豈止是一個畫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