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中末期財政危機入手解讀大明滅亡原因

2019-11-01   吟風社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各行各業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源於軍事戰爭中的節節失利,從而造成失地最終覆滅。有的認為源於小冰河期,北方乾旱,糧食減產,從而國民恩格爾係數上升,最終造成大面積饑荒。有的人認為源於崇禎皇帝的指揮失當,在官員、將領任用上的失利。統而言之,就是明朝滅亡,亡於內部,但究竟亡於內部的什麼部分呢?

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

明朝在軍事上,洪武皇帝及永樂皇帝時期對外作戰始終是勝多敗少,由於戰爭是互耗的過程,洪武皇帝及永樂皇帝在戰爭上,其損失小於對手而受益大於對手,整體而言是通過戰爭產生了受益的。

而從永樂中期開始,明朝開始轉向內部發展,且對外進行軍事戰爭的慾望都不強,這使得國內的生產力正在恢復,史稱仁宣之治。

及後在1435年,發生了自1367年洪武皇帝受祚以來最為慘重的戰敗,即土木堡之變。根據史料統計,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帶領了中央軍隊統共二十三萬人。此戰中重要的高級將領、管理高層合計五十二人死亡,各部的馬匹、輜重、火器、盔甲均喪失於敵手。中央軍隊二十三萬人重傷三分之一,死亡過半。

土木堡之變

戰後,國家重臣于謙組織地方各部軍隊北上救援,並且從土木堡之變的戰場上搜羅回部分可用裝備,在北京保衛戰中大獲全勝,遏制了對方擴大戰爭成果的勢頭,也成功止損。

此戰之後,為了重新培養高級將領和管理高層,以及新的中央軍隊,還有軍備物質的重新製造選購。

首先出現的,是募兵制的出現,通過吸收失業人口及待業人丁,促進轉業從軍。

同時,白銀需求增加,弘治年間開始使用開中法,隆慶開關以及張居正執政時期實行的一條鞭法。

整體上,通過增加收益和礦業、運輸業等生產製造業的管制,軍事實力上有所回升。

在1573年開始,萬曆皇帝朱翊鈞組織了史稱萬曆三大征的軍事作戰。最後在1619年,於薩爾滸之戰大敗。明朝損失軍隊五萬多人。自此後金(清朝前身)獨立成國。

萬曆皇帝朱翊鈞

此後,明末農民起義,從1627年開始,農民軍與明軍交戰。直至最終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明朝滅亡。

整體而言,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的一百年,明朝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制調整和經濟改革。根據記載,明朝除卻各衛所自製建造軍械以外,南北二京的兵仗局、軍器局成為了製造軍械的核心工廠。

再加上製造軍械所需的礦產開採成本和運輸成本,造成土木堡之後,明朝的中央軍空缺,五軍都督名存實亡,無力再組織大規模軍事力量,萬曆三大征,主要調動地方軍事力量作戰。及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急召京邊四鎮總兵救援,結果除了吳三桂,其餘皆投降。自此明朝滅亡。

從軍事角度來說,明朝從土木堡之變到明末將近兩百年,其中還有萬曆三大征,就時間周期而言,完全有能力重組軍隊,但並沒有能夠建立強有力的中央軍,甚至九邊軍隊越來越弱,最終不戰而降。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遇到了小冰河時期,造成北方乾旱、收成減少才造成的農民起義和明朝滅亡。

而從明朝內部來說,東林黨爭是明朝中後期的爭議焦點。

東林黨、閹黨的鬥爭根源,是稅率之爭和採購權之爭。除了東林黨及閹黨,當時還有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整體而言,東林黨所代表的,是地域性大財閥之間的利益,他們相互培養自己的勢力,在中央爭取職位以保護自己。

從經濟角度來說,明朝的滅亡終究來源於經濟。

一、土木堡之變

明朝所損失的,是九邊重鎮及五軍都督,基本上就是明朝的全部精銳,除此之外,還造成當代的重要將領及管理層的要員的陣亡,基本上造成了國家軍事、政治上的斷層。除此之外,由於明朝的軍事出現了大缺口,不得不通過調整經濟政策來填補空缺,而這也就造成了明朝中期及後期的經濟變革。

二、銀本位政策

明朝中期及後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開中法到後來的一條鞭法,基本上奠定了明朝的銀本位政策。但是,由於明朝產銀有限,銀礦是國家管控的項目,大量的白銀是以與外國進行貿易而得來,由此造成了通貨膨脹。而且,因為攤丁入畝的稅收指標是直接針對於白銀,就造成了幣貴而貨賤。如此就造成了國家財富向東南五省傾斜、大規模的實物轉貨幣在東南五省蔓延,並且出現了大規模走私的情況,比如大海賊汪直、鄭芝龍也是出現在這個時代。且由於市場的盲目性,在萬曆朝鮮戰爭之中,東南五省轉運糧草賣給了日本的豐臣秀吉,既造成日本的銀山挖空,通貨緊縮,也造成大明的通貨膨脹,物資匱乏。而國家雖然有大量的貨幣積累,卻沒有有效的進口政策,造成了資本滯留,財富積累、土地兼并,因為幣與貨的轉化率大規模下降,造成大財閥通過囤積土地來控制生產工具,從而積累財富。這直接造成了失去生產工具的人民全面失業,從而轉為流民。而國家對他們徵收定向稅,加劇了對他們的迫害,造成大面積的農民起義。財富逐漸集中而中央財政逐漸減少。

明朝時期的白銀

三、採購權的爭奪

前文提到,由於土木堡之戰的嚴重損失,明朝出現了對物質和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從而政府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軍需物資,這其中包括了礦藏、糧草、鹽鐵、火藥、絲織品的採購,而根據資料,明朝的軍備是每三年更換一批,產量是每年兩萬多套這也造成了供需關係上的極大限制。同時,由於募兵制的使用,軍餉從勳爵轉為糧草,造成需求的增加,從而對國家的生產有了需求,正因為如此,各地出現了對項目採購的「競標」,首先是採購權的競爭,其次是倉儲物流的競爭。這也是東林黨爭的根本原因。因為宗法帝制帶來的特有屬性,造成政策的不連續性和管理高層的流動性,各地都出現了通過不正當手段競爭的情況,這對國家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生產者直接可以通過黨爭的方法獲得採購權收益,對於生產力和生產成本的需求大幅度降低,生產積極性便隨之縮小。

綜上所述,明朝的危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財政危機,與國家的經濟政策有莫大的關係。相比于海洋運輸和生產的不確定性,陸地的生產以及運輸從成本上、收益上來看,安全性、穩定性更高,效益也是最好,而且明末由於白銀增加,生產力下降,財富集中、勞動力成本低下,國家每年又都有採購指標,是極好的實行經濟化改革的,但明朝對於財富的認識僅僅局限在於貨與物的關係,沒有意識到財富的整體關係,同時為了迴避發生和宋朝一樣的後果,拒絕與對手打貿易戰,而是選擇從軍事上實施空間戰、時間戰,直接造成國家財政的損失。同時,明朝的勳爵制度和分封制度,也影響了明朝的人口轉化率,從而降低了各地區、各集團的中心認同感,這也造成了明朝在遭受到財政、軍事危機的時候,既擁有南京重鎮卻做不到戰爭止損的原因。再加上崇禎的指揮失當,造成國家管理層的混亂,無法有效的發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財政日益減少,軍事節節敗退,最終滅亡。

崇禎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