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男神學霸":7歲口吃,如今斬獲國外8所名校offer,口才流利

2019-08-02     西電招生辦

《荀子·天論》中說:"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這正是張稀鐵的微信簽名。張稀鐵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2015級的學生。如今,已拿到國外8所大學offer的他,也驗證了接下來這句在《天論》中的話:"是以日進也"——在本科四年里,他身體力行,對"在己"做出了生動詮釋。

"儘早找到自己的目標,並持之以恆地為之付出",對於張稀鐵來說,這是"智慧"的一種形式。大一上學期身處英語初級班的張稀鐵,萌生了出國讀書的想法。"我並不認為我的實力只能進初級班,所以我的小目標之一是學好英語,向周圍的人證明這件事。"

2015年,18歲的張稀鐵在明確了自己的小目標後,加入了轟轟烈烈的英語打卡大軍,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四年的寒來暑往,無論是窗外鞭炮聲聲的大年初一,還是功課緊張的考試周,幾十個單詞、兩則英語新聞以及幾個聽力題,是他日復一日堅持著的英語訓練內容。"不會有堅持不下來的情況",張稀鐵搖頭,"這就是我應該做的,和吃飯一樣"。在本科階段,他通過了CATTI英語三級筆譯的專業資格證,在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做翻譯——相比於四年前,張稀鐵在某種程度上反超了曾經在起跑線前的同學們。恰如曾在七歲時口吃的他,在初中時搖身一變成為學校廣播站的一員,在大學時站在西電的大小平台上演講分享。如今,他更是站在"我的青春夢想宣言"的分享會上,舞台上的他收放自如、自信滿滿,侃侃而談。

張稀鐵有寫隨筆的習慣。閒雜的思考和生活的見聞,被他三言兩語記錄下來。而這個習慣已持續了六年左右的時光。"高中的時候為了提高作文水平,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寫隨筆的。"張稀鐵微笑著回憶道,"對於生活,你總想要找一種載體,去把它記錄下來。有的人可能使用照片,有的人可能會拍一些vlog,像我的話,會選擇以文字的形式來記錄。"生活於他,是一個吐故納新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接納不完美自己、不成熟的思想,張稀鐵"以日進"的成長還將繼續。

六年來張稀鐵筆下的隨想,不僅僅承載著他對於生活的熱愛,也同樣記錄了他在志願活動中的幫助他人,實現自我的經歷。在張稀鐵的個人陳述中這樣寫道:"回想我七歲時口吃的經歷,記憶里的是老師耐心地引導、父母的陪伴和練習,同學們也沒有因此而取笑我。所以克服了這個困難後,我開始更加關心我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西電的四年時光中,張稀鐵參與了為時一年的仁愛公益園活動,為西安城中村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提供周末陪伴和教育支持。除此之外,張稀鐵還作為陝西行知公益同盟與西電青年總隊合作項目的負責人,統籌暑期支教活動。"我是從頭負責這個事情,從一開始的招募志願者並對其培訓,到去支教點考察情況,招生宣傳,撰寫攻略,再到作為隊長帶領三十名志願者開展支教活動,策劃文藝匯演。雖然過程瑣碎,需要犧牲自己的很多時間,但我樂在其中"。

張稀鐵的"起跑線"也許並不出眾,但是他永保著一顆平常心,懷揣希望努力,靜待美好出現。今年9月,張稀鐵將在大洋彼岸開啟一段新的旅程,在夢想實現的地方播種下一個夢想。如果用三個詞形容自己,張稀鐵的答案是:認真、自信、樂觀。這個"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青年,這個求真務實的青年,這個希望自己能夠平定萬難、一往無前的青年,這個希望用平和心態面對人生的青年,總能讓人想起魯迅關於青年的一句話:"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在西電的四年,張稀鐵就是如此——認真的年輕,想要的明天,總會如約而至。

歡迎關注"西電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wXFW2wBUcHTFCnfmP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