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顧著直播「母親葬禮」,牆倒致18人重傷都不管?

2019-07-20     新京報

網紅回應母親喪禮上搞直播:系朋友提議,牆倒砸傷20人後取消。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對母親葬禮搞直播,結果牆塌了18人重傷卻不見蹤影,只見他在網上發布的視頻……近日,雲南昭通「網紅」陳某直播母親葬禮過程中突發意外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據新京報報道,陳某先在網上發布了「直播母親葬禮」的預告:「老鐵們大家好……今晚我有很多親戚朋友會來到現場,也有很多山歌明星、網紅,他們會和我一起送母親明天上山」。不料,當天下午宴請賓客時遇到下雨,用於遮雨的油紙布上雨水太多,固定油紙布的圍牆倒塌,在圍牆下就餐的人員被砸,18人重傷2人輕傷,陳某當場不見蹤影。之後他回應村民質疑稱,並未失聯,而是到處去借錢。

為了出爆款,什麼都敢做。這年頭,「網紅」直播做出越格之事,「奇」和「怪」成為部分主播博眼球的手段,已讓人見怪不怪;在當下的直播生態中,「千奇百怪」也成了有些直播內容的精準概括。

可即便是這樣,在母親葬禮上搞直播,在突發意外後一邊失蹤一邊傳上視頻,仍激起了網友的diss。批其挑戰公序良俗、觸碰人倫底線的聲音,不絕於輿論場。某種意義上,這起奇葩個案也有了可堪解剖的標本價值。

以親人葬禮來「求關注」,本就有些不妥:親人葬禮通常氛圍莊重,就算不講「居喪盡禮」,帶有嬉耍性質的直播都未免跟葬禮肅穆的氣氛不搭,也給人「置身事外」之感。

而鄰里街坊、親戚朋友參加葬禮不幸被砸傷,則加劇了其荒唐感:直播葬禮和圍牆倒塌之間,並無因果聯繫,但陳某作為葬禮操辦者,既未將葬禮安全風險把控做好,事後還「玩消失」,這想不遭詬病都難。就像前兩天「交通事故後司機先報警未救人」事件中那位司機一樣,這難逃詰問:有什麼事比人命重要?造成這麼多人重傷,為什麼不第一時間救人?

在母親葬禮上搞直播,可視為「無情」;面對受傷的親友賓客,不妥善安排救治,仍在發布直播內容博取眼球,則顯得「不義」。這雖說是偶然事件和極端案例,可由此去觀照當下有些人在流量面前的價值扭曲,仍不乏意義。

如今,「網紅經濟」方興未艾,「直播」成了不少人「淘金」的手段。「網紅經濟」的本質就是「眼球經濟」。在博眼球成了KPI與變現的主要關聯路徑的背景下,對有些人而言,作品變產品、創作變製作,就成了必然。考慮到公眾新鮮感閾值會不斷被抬高,很多行為的眼球效應也會邊際遞減,這也對製作的產品新奇度提出了高要求。隨之而來的,則是直播內容的邊界不斷拓展。

直播技巧與內容創意不足,就找怪異荒誕的直播場景來湊。對主播們來說,要的是眼球,而非口碑——在流量直接關聯到其收益的情況下,眼球背後連著的評價究竟是正向的還是負面的,他們沒那麼在意。早些時候,有網紅去貧困地區直播把錢給農民,可直播完後又把錢收回,曾引發輿論憤慨。但到了現在,這被許多人效尤。還有前兩天有人直播在故宮吸煙還挑釁,也是以觸碰底線的方式吸引眼球。

尤其是對某些熱衷於「原生態直播」的某些鄉村網紅來說,在公眾審美疲勞、「原生態」越來越難吸引關注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去製作出「偽原生態」的情況。有些獵奇怪誕的內容,就因此被製造出來迎合流量。

這無疑值得反思,無論是網紅、觀眾,還是平台:直播本不該是一張「血盆大口」,吞噬了起碼的生命儀式、道德情感。試想,現在有人直播葬禮還連人都不救,下次還會有怎樣越格的舉動?

伯揚(媒體人)

編輯 孟然 校對 危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vY_JGwBmyVoG_1ZHs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