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暴力」管教方式有多可怕?端正態度才能教育好孩子

2020-08-08     育兒小娜

原標題:父母的「暴力」管教方式有多可怕?端正態度才能教育好孩子

4月15號,一位母親因為

孩子沒有認真聽網課

,為了「

嚇唬

」孩子,拉著孩子一起往海里走。最後民警趕到現場,母親已經拉著孩子向海里走了30多米。民警說:「看到我們過來,孩子的手就往這邊夠」,這足以看出孩子的求生欲和恐懼感。

在報道的評論區有人說:「只有做家長的知道有個讓人頭大的孩子是多麼頭疼」。也有人說:「都是被放假逼瘋的家長,都盼著開學」。大家的關注點都是在網課沒好好上,媽媽帶娃自殺上,但是大家否想過,她的這種暴力管教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有多麼可怕,將給她的一生造成怎樣的陰影?

這位母親的「嚇唬」行為,也許是成功的,也許孩子再也不敢輕易說不,也許她會一直用「討好」的態度來跟母親相處,這些我們都未可知。

暴力管教

帶給

孩子的傷害

孩子呱呱墜地,父母就是他們最親近、最信賴的人。他們本應備受寵愛,在呵護中長大,但恰恰有時候傷害他們最深的也是父母。這是因為很多父母都將暴力管教作為教育孩子的方式。

通常暴力管教方式分為兩種:語言暴力與行為暴力

。家長以為只是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

1、自卑感

在古代有一種說法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教育方法被很多家長認可,並且用來教育孩子。但這樣的教育卻給孩子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在暴力管教下成長的孩子,通常比較

膽小懦弱

。遇到

事情他們不去解決,下意識的想法是如何

避。

「你是豬嗎?」

「你怎麼這麼笨?」

「這麼簡單都不會做,蠢死了」

當家長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就像一把利刃插入孩子心裡。這種語言暴力會讓孩子有著深深的自卑感,認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比別人差。會

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發展

,長大之後很容易一事無成。

2、幸福感的喪失

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會使用「嚇唬」的手段,就如上面的那位媽媽。他們會認為這樣孩子就會聽話,不敢再犯錯誤,這樣就會很容易管教。實際上孩子確實「不敢再犯錯」,因為他們

害怕被拋棄、害怕家長憤怒的表情

,嚴重缺乏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容易在成長過程中會

出現「討好」的行為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被傷害,獲得快樂,但這樣的孩子很難有幸福感。

3、不會正常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在這樣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他的所作所為與父母一樣。因為家長會隨時地對他發脾氣,所以孩子不會用其他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在

與他人相處是也會

粗暴地對待

他人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父母用怎樣的態度教育孩子, 孩子就會怎樣的態度教育他的孩子。

正確

教育孩子

三步走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

說過,

每一個人成年後有心理疾病、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過心理的創傷。

首先,用心去了解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會出現問題,那是因為沒有用心去了解孩子。就像文章一開始的媽媽,她也許並沒有了解孩子不好好上網課,不好好寫作業的原因。才採取這樣極端的「嚇唬」方式,給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建議家長能夠

靜下心來了

解孩子

某些行為

背後的原因

,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要覺得是孩子不聽話,要先分析一下情況再進行針對性教育。

其次,放下

父母權威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就多了一份責任。但就是因為這種責任,讓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

以身份進行施壓

,這也是很多孩子覺得與父母之間隔著一條鴻溝的原因。

朋友的兩個孩子成績、興趣愛好都非常優秀,孩子們已是初中生,依舊與媽媽無話不談。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是很少見的,很多家長都羨慕他們如此輕鬆的親子關係。

她的教育方法

核心

就是放下

權威

,與孩子成為朋友

最後,

不要在

盛怒時教育孩子

經常在網絡上能看到家長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被氣到抓狂,甚至住院,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建議家長在盛怒的情況下,不要去教育孩子。採用

冷處理

的方式,給

彼此以時間空間

,先平復自己的情緒,也給孩子喘息的機會。

媽媽來叨叨:

如何正確管教孩子的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尤其是現在特殊時期,孩子們都在家上課學習。

家長更加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多和孩子溝通,找到適合自家娃的教育法則,而非語言暴力或者行為暴力。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最近流行的「躺贏家長」,真是無為而治嗎?功夫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家長的語言,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深刻,這幾類話最好少說

孩子學習不積極,要從這四方面找原因,心理引導是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uhezHMBd8y1i3sJ1g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