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文史:「麻鄉約」——孝感鄉移民連接故鄉麻城的精神紐帶

2019-05-11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麻城文史:「麻鄉約」—孝感鄉移民連接故鄉麻城的精神紐帶

「若問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麻城孝感鄉作為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廣」移民運動的承接地和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中轉地,在這場貫穿整個長江流域、歷時數百年的地域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浪潮中擁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和知名度,在中國移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千百年來,麻城移民後裔已遍及川渝大地,有「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之說,每年前來麻城尋根問祖的川渝人士絡繹不絕。

那麼,感鄉移民遷徙到四川後,與老家麻城關山阻隔、雲水迢迢,他們依靠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與自己眷戀的故鄉保持聯絡呢?

十幾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中國二級大法官劉家琛來麻城調研,在麻城市法院講述了一件令聞者感慨萬千的童年往事。劉家琛是四川省三台縣人,自幼就常聽大人講起從麻城孝感鄉移民到四川的經歷。劉家琛出生於1937年10月,此時正是日寇鐵蹄踐踏中華的民族危亡之秋。烽火連八年,家書抵萬金,日子鬼子一投降,三台劉氏家族立即派劉家琛的祖父作為代表,回麻城老家祭祖。小家琛日盼夜盼,巴望祖父早日從老家歸來。他清楚地記得,幾個月後,祖父從麻城回到三台,帶回來一捆花格土布,又請人幫忙,剪成一尺長的小布塊,每家分一塊,掛在家裡顯要位置。這塊布,成為一種精神寄託。看到這塊布,似乎就回到了麻城老家。

「麻鄉約」,這個充滿川渝移民鄉愁的專用名詞,從此進入麻城文史研究者的視野。

日月如梭,經緯萬里,川渝移民迢迢尋根路,催生出麻城投資12億元的孝感鄉文化產業園。在「川渝老家」移民博物館的規劃圖上,我終於看到了「麻鄉約」的情景再現。原來,明代永樂年間,麻城孝感鄉遷往四川的移民,因思念故鄉和祭祀祖先、續訂族譜等需要,相約每年推選公正守信的人作為代表,回老家探親送信,來往帶送土特產,傳遞親情,成為麻城「鄉約」。

這些人辦事公正、講究信義,深受民眾信賴。天長日久,這種推選代表回麻城探親的形式即相約成習,成為約定俗成的傳統和不成文的規矩,後世人們便稱其為「麻鄉約」——「麻」,當然指湖北麻城;「鄉約」,相當於後來按鄉規民約調解鄉民糾紛的保、甲長等職務。這種往來於川鄂之間的民間信息溝通和簡易物流渠道,在麻城孝感鄉移民及其後裔中保持和延綿了多年,不僅保證了西蜀的麻城孝感鄉移民後裔與麻城老家之間信息順暢溝通,而且在移民群體中延續和保持麻城地域文化習俗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藕連作用。以故,數百年後的今天,許多麻城孝感鄉的四川、重慶移民後裔,仍然與故土麻城鄉音接近,生活習俗方面甚至都還保持著濃厚的麻城文化特徵。

清咸豐年間,麻城孝感鄉移民後裔陳洪義,依據「麻鄉約」的模式,在西南地區創辦了「麻鄉約」的大型客貨運組織——「麻鄉約大幫信轎行」,也簡稱為「麻鄉約」。

陳洪義(1820-1903),又名陳崇仁、陳鴻仁,是四川省綦江縣(現屬重慶市)號坊鄉陳家壩人。他13歲時父母雙亡,窮得衣不遮體,只好為人放牛割草度日。十六、七歲時,在煤窯撿炭花賣。20歲時,先在綦江、重慶等地抬街轎子,後在川黔道上當伕子(從事人貨運輸的體力勞動者)。因為肯賣力,人又厚道,常為伕頭義務挑東西,便做了小伕頭。又因為他在同業間辦事公正、嚴謹守信,秉承先輩「鄉約」遺風,如同當年的麻鄉約再現,再加上他臉上長有麻子,人們便以「麻鄉約」、「陳麻鄉」的外號相送。

咸豐二年(1852),有一位叫唐鄂生的官員,在由四川往赴昆明擔任雲南礦業大臣途中,路過綦江,陳洪義被拉來充當轎夫。一路上,陳洪義服侍唐氏一家周到細緻,特別是在坡坎眾多的川黔道上竟然把唐母的轎子抬得四平八穩,頗得唐母的歡心。路過貴州郎岱縣時,恰逢唐鄂生生日,唐便大擺筵席紀念生日和遷升之喜,並許以少量酒肉款待腳夫。當日晚,陳洪義自掏腰包,好酒好肉款待腳夫同行。唐鄂生知道後感到非常吃驚,忙問他所為何故,陳洪義面帶戚容道:「今乃母難之期,孝道未盡,尚在為人下力,今宴同行,以示禱念;更乃今是吾生日,安有不宴!」唐鄂生見其忠厚樸實,且與自己同日所生,又於遷升途中遇到此人,將其視為「吉兆」,遂生提攜之意。到雲南後,唐鄂生問陳洪義願不願意做官,陳推說沒有讀過書,不敢作官。唐又問他想做什麼事,陳說自己乃下力出身,只想設一信轎行。唐再問他信轎行起什麼招牌名,陳答:「眾人有意稱我『麻鄉約』,願以此為名。」於是,唐當即幫助他在昆明創立「麻鄉約大幫信轎行」,簡稱「麻鄉約」,主要經營業務包括客運、貨運、送信和匯兌。麻鄉約成立後,唐鄂生除將部分公文函件交其遞送外,還函告四川、貴州、雲南各有關衙署,要對陳洪義開設的信轎行予以大力支持和保護,麻鄉約的業務很快遍及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

隨著麻鄉約業務越做越大,同治六年(1866),年近半百的陳洪義回到家鄉四川,同時將麻鄉約總部遷回重慶,並在重慶設立民信總局,隨後又在成都、瀘州、貴陽、昆明等地設立民信分局,其服務網點遍布雲南、貴州、四川城鄉各地,其業務向外延伸到越南、緬甸,向內擴展到長江下游各省及京津地區。鼎盛時期,麻鄉約在北京、武漢等大城市也設立了辦事機構。麻鄉約由此發展成為了中國近代最大的民間物流企業。

陳洪義的麻鄉約能迅猛發展並聲譽卓著,除了得到封建官僚的青睞和大力扶持外,更得益於他對這個龐大的組織進行的精細化、標準化、制度化的嚴格管理。他將麻鄉約的經營業務分為三大塊,由三個分支機構分別進行管理:第一大塊業務是轎行,也就是客運,由「麻鄉約轎行」來專營。轎行分為長途客運和短途客運,運輸工具有官轎、小轎和滑竿。轎行業務自創辦後一直非常興旺,甚至還一度開通過滇越、滇緬道上的國際客運,直到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長途生意才開始日漸清淡;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全國各主要城市開始先後修築了馬路,短途生意也漸漸衰落。第二大塊業務是民信局,兼具現在快遞、銀行匯兌、現金押運、郵政等業務,由「麻鄉約民信局」專營。麻鄉約民信局信用非常好,凡託交的函件,雖窮鄉僻壤亦可送到。1935年,國民政府下令民信局停止營業,該項業務才中止經營。第三大塊業務是貨運,類似於現在的物流企業,由「麻鄉約貨運行」專營。其辦理的貨運業務,其路線之長、貨運量之大,非同時代同業者所能望其項背,在滇越、滇緬道的國際貨運上,則更是享有盛名。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川設立官辦郵局時,先抄錄麻鄉約民信分局地址以開闢郵路,並向麻鄉約要去幾個遞信伕頭熟悉郵路並拓展業務。

1949年,麻鄉約被國民政府查封,被迫停業。

從咸豐二年(1852)創建,到1949年停業,麻鄉約大幫信轎行走過了風雨百年的歷程。作為我國當時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個民間運輸機構,它極大地改善了當時民間的通信狀況,對我國西南三省的物資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開創了我國民間通信和快遞業務的先河,在我國郵政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川黔古道上,麻鄉約轎夫那一聲聲鏗鏘豁亮的吆喝,至今還在久久縈繞……

這麼一個經營運輸和郵政業務的封建性企業,為什麼叫「麻鄉約」呢?以前有很多種說法,但這些說法都不如一個解釋:因陳洪義是麻城孝感鄉移民後裔,他選用「麻鄉約」這個名字,既是賦予一種物流業務方面的關聯寓意,但更重要的是寄託了無數川渝移民後裔的一種思念和懷戀故土的情結。

川鄂三千里,由麻鄉約帶動的親情傳遞,至今綿綿不絕;由麻鄉約演繹的尋根故事,娓娓動聽,感人至深……

麻鄉約,讓麻城孝感鄉移民後裔記住了故鄉麻城,留住了永遠的根,留住了濃濃的鄉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ugtRGwB8g2yegNDlC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