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 | 中國評劇院64歲啦,中國評劇院為何總是座無虛席

2020-01-11     聽戲APP

中國評劇院誕生於1955年,走到今天已經整整65歲了。中國評劇院曾經是文化部領導下的藝術團體,前身是1953年組建的隸屬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的中國評劇團。從前,中國評劇院 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橋大街13號,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院。那個時候,中國評劇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劇院。中國評劇院建立伊始,領導就定了方針——「以演現代戲為主的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1958年劃歸北京市。50年來,中國評劇院 湧現出一批優秀表演藝術家,中國評劇院 中的代表有白派藝術的第二代傳人小白玉霜、新派創始人新鳳霞、喜派創始人喜彩蓮、花派創始人花月仙,以及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等都成大家,搖旗揮纛,各領風騷。中國評劇院還有一支以劇作家胡沙、作曲家賀飛、導演張瑋、舞台美術家蘇丹、張堯為代表的創作能力極強的藝術創作隊伍,幫助中國評劇院提高劇目藝術水平,功勳卓絕。


五十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劇院極大關懷。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還親切接見過中國評劇院的小白玉霜,周恩來、宋慶齡、鄧穎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環等國家領導同志分別接見過中國評劇院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多次觀看中國評劇院的演出劇目。今天,中國評劇院依然是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中國評劇院有一團、二團、白派團和影視部。中國評劇院 有一座現代化的演出場所——中國評劇大劇院。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評劇院 以谷文月、劉萍、李惟銓、戴月琴為代表的新的一代藝術家們,繼往開來,為評劇藝術發展繼續做著新的貢獻。今天,中國評劇院以劇院五朵「梅花」(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惟銓、宋麗、馬惠民、韓建光、劉惠欣為領軍,以齊建波、高闖、王冠麗、李金銘、張文鵬、恆紅、張秀芸、孫路陽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為核心代表的演職員隊伍,繼承創新,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中國評劇院要把中國評劇院的形象通過網站傳播給大家,讓關注中國評劇院 的人們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評劇院 ,認識中國評劇院 ,批評中國評劇院 ,幫助中國評劇院 。



中國評劇成型於20世紀初。農民藝術家成兆才等人通過藝術實踐開創了一個傳遞民聲、傳達民意的戲曲形式——蹦蹦戲,這就是今天評劇藝術的雛形。百年來,通過一批又一批藝術家的創作演出實踐,使評劇藝術走出河北唐山,走向東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國更廣泛的地區;也廣泛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皮影等其他藝術形式,使評劇逐漸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國評劇院是後來者,是評劇事業的承繼者和發揚者。中國評劇院 成立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恢復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后》、《黑頭與四大名旦》等劇唱腔膾炙人口、劇目影響深遠,深受觀眾喜愛,成為中國評劇院 的代表作。中國評劇院 的藝術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改革,極大地豐富了評劇唱腔藝術,為使評劇藝術摘掉了「三小劇種」的帽子,成為全國性的地方戲大劇種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世紀來,中國評劇院 創作了《紅岩詩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桃花盛開的地方》、《樂家老鋪》、《長霞》、《啼血杜鵑》、《呼蘭河》等大型現代戲。中國評劇院 的作品多次在評劇藝術節獲獎。舞台奼紫嫣紅,影視創作也頻現風采。中國評劇院 先後與多家電視台和影視機構合作,拍攝了多部戲曲電視劇,特別是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斗》等電視作品的製作播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好評如潮,標誌著中國評劇院 充分利用劇院資源,向更廣闊的藝術市場進軍的姿態,也標誌著中國評劇院 影視製作隊伍的成長。中國評劇院 願意把創作成果通過網站這個窗口讓大家分享。中國評劇院 也渴望通過這個窗口與大家進行藝術探討,幫助中國評劇院 找出差距,彌補不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評劇院 共同努力了,一定會使中國評劇院 的作品精益求精,讓大家滿意。



中國評劇院 從無到有,從小大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是因為鍥而不捨海納百川的精神。劇院成立之前,中國評劇院 中的一部分藝術家已經將評劇藝術實踐和火熱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評劇的舞台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新社會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開了凍》、《小女婿》,新鳳霞的《劉巧兒》等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為評劇成立國家劇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評劇院 在55年誕生,之後的半個世紀中,中國評劇院 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時代的步伐,發揚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廣泛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使中國評劇院 的評劇藝術成為時代流行的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中國評劇院 的唱腔傳遍了大街小巷,中國評劇院 的演員紅遍了大江南北,中國評劇院 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四面八方。

今天,各種新興藝術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對中國評劇院 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嚴重衝擊,構成威脅。面對現實,中國評劇院 也曾困惑,也曾彷徨,但是,中國評劇院 沒有理由放棄中國評劇院 的目標和追求,沒有理由放棄喜愛中國評劇院 的觀眾。中國評劇院 在困境中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不斷摸索藝術的方向。中國評劇院 鍥而不捨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創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儘管中國評劇院 的努力還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儘管現實中國評劇院 依然比較艱難,但是,通過一系列的藝術實踐,中國評劇院 已經增強了信心。中國評劇院 的《劉巧兒新傳》能夠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演出70場,中國評劇院 的《長霞》一場演出能夠贏得觀眾20次掌聲;中國評劇院 的電視劇《包公智斗》系列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的目光;中國評劇院 恢復排演的《向陽商店》演出時台上台下一片共鳴;中國評劇院 的「周六評劇苑」演出場場滿座;中國評劇院 為戲迷票友主辦的「北京評劇之友」大賽贏得了戲迷的滿堂喝彩,數以百計的各地票友參賽……中國評劇院 在想辦法和觀眾接近,聽取觀眾的聲音,所以開辦了網站,在中國評劇院 和觀眾之間,架起一座真情橋樑。中國評劇院 相信,只要中國評劇院 緊跟時代,發揚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海納百川的創作傳統,中國評劇院 就一定能夠融入觀眾,一定能夠把觀眾領進劇場,一定能夠使中國評劇院 在色彩斑斕爭奇鬥妍的藝術天地,深深地紮根,火火地開花,累累地結果。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q82l28BxtCz63RLlo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