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給老師送什麼禮物,很多家長很煩惱。而寧波大學附屬學校小學部一年級某班的家委會,則悄悄地將預訂好的鮮花退掉了,且今後六年時間裡,他們再也不用為此類事情而困擾,原來孩子們放學回來說:「誰送禮批評誰,還扣星星!」同時,班主任老師也明確通知「不收任何禮物」!(9月10日《現代金報》)
「教師節快到了,我們要不要送個鮮花賀卡啥的表示下?」在家長群里,有位家長這樣提議,其他家長紛紛贊成。就在家長們熱情張羅的同時,孩子們放學回家帶來了消息:「老師說了,教師節不收任何東西,如果家長沒有做到的話,小朋友要被批評的!」「誰送禮批評誰」孩子們說得很嚴重。隨後,在班級群里,班主任老師發通知進一步明確「誰送禮批評誰」。
「誰送禮批評誰」,孩子們膽怯了,家長們膽怯了,教師們卻不再沉重了。「誰送禮批評誰」是一堂生動的人生課。這節課上給了孩子,對於孩子心靈的成長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
孩子的心靈世界是最純潔的。然而,由於受到了社會不良現象的侵襲,即便是孩子純潔的世界也產生了疑問:不給老師送禮,是不是會受到老師的歧視,是不是就得不到了老師的愛?生活里,家長在談論一些社會現象的時候從來不迴避孩子:誰誰依靠送禮承接了工程;某某因為送禮當上了科長。送禮的話題始終就沒有斷過。久而久之,純潔的孩子也被污染了,認為「送禮能夠改變人生」,在孩子的心靈世界流淌著一條「污染的河流」。孩子的心靈世界應該是一條小溪,清澈見底。
「誰送禮批評誰」,讓孩子看到的是這個世界的美好,只有認真學習老師才會愛你;送禮不僅換不來老師的愛,反倒會是老師的批評;送禮換不來好成績,送禮也換不來好人生。把「誰送禮批評誰」放在心裡的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成為官員就是百姓之福,成為商人就是社會之幸。
而這些孩子也會因為「誰送禮批評誰」而「不當送禮的人」、「不當收禮的人」。這樣的社會是值得期待的。
「誰送禮批評誰」成人社會也具有借鑑意義。「誰送禮批評誰」應該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全社會叫響「誰送禮批評誰」。「誰送禮批評誰」是對權力擁有者最好的保護,「誰送禮批評誰」是公平社會最好的防線,「誰送禮批評誰」換來的一定是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眼下,中秋節就要到了,我們應該叫響「誰送禮批評誰」。讓「誰送禮批評誰」成為生動的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