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生活中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在什麼情況下拖延才構成一個問題呢?
不做這件事情,結果有害,其次是內心產生負罪感。是一個有害的行為,引起一個有害的心理反應。
出門化妝讓男朋友多等了十幾二十分鐘,撒個嬌就能解決的事情,屬於「小拖怡情」,拖拖也無妨。
我們要討論的拖延,像什麼?
像沙漠植物,看上去不過是纖芥之疾,不成氣候。但當你想連根拔起的時候,才知道厲害,沙漠植物都有著發達而複雜的根系。就如同一些習慣背後強韌的心理基礎。
所以不要小瞧一個人身上拖延的毛病,沒有足夠的理由,我們不可能長久做一件,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2
一位家長控訴自家孩子拖拉,說陪孩子寫作業,太考驗心臟承受能力了。
「我家孩子初二,長得白白胖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早上起來,早飯必須幫他盛好,如果希望他吃雞蛋,必須剝好,如果希望他吃水果,必須削皮切塊。他難道手斷了嗎?
寫作業,差不多就是各種哄,哄著哄著氣焰起來了,就開始罵。但是他就是不做啊,才初二,作業不到晚上十二點,不可能寫完。我為了他的學業,幾乎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每一次考試我都特別緊張,失眠焦躁。再這樣下去,我都成瘋子了。」
這個孩子為什麼拖延?應該這麼問,他怎麼可能不拖延?
這個孩子的拖延,可是有很多功能:
時間不是我的,為了反抗這種全能的控制,我就不作為,耗盡這些為別人活著的時間。
自我功能外包,因為你什麼都乾了,所以我乾脆什麼都不幹,成全母親潛意識裡想永遠把我當孩子養的願望。
拖延是邀請別人侵犯自己,這種高濃度的感情表達方式,是滿足了彼此高度融合的依戀關係。
拖延是為了製造衝突,衝突成癮。也可以理解為對小劑量的虐待上癮。你施虐,我受虐,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3
我有位來訪者,江湖人稱「老磨」,朋友們一起出去吃飯,大家約的是六點半,跟他只能說五點半。否則他會遲到很久。
在工作上就他一個人時不時要熬夜加班,因為不到最後的時限,他是不會做的。做事總是拖,一些事情拖到最後,要麼就是潦草完事,要麼同事們幫他救場,所以換了幾個工作,沒有什麼成績,同事之間的關係也不好。
他說:我也很苦惱,但是我總有辦法在開始做正事的時候,找到別的事情去忙,拖著不做,好像後面會有的是時間做,最後一看沒時間了,心裡就慌。我知道這樣不好,可是也不知道怎麼改。
他還自嘲說:從小到大,我都是這樣,讓人失望。我媽的要求特別高,她以前看我做什麼都不對,我的努力她都看不見。在她眼裡,我永遠沒有我哥哥優秀,不能讓她滿意。
這位來訪者的拖延也有幾種功能:
對母親的高度認同,你認為我沒用,而我真的沒用了。
用拖延讓自己失敗,讓自己遠離成功,從而攻擊母親的高要求。
迴避失敗的恐懼,因為自戀受損,彌補自戀的方式就是,我沒有做好是因為我不努力,而不是因為我不行。
拖延會增加存在感,被催促就是被惦記,彌補同胞競爭中母親對自己的忽視。
4
一個人拖延,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能高效運用自己的時間,不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穩步地前進,可能背後都能找到其動力學的原因。
如果拖延已經對你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影響自我評價。那麼我們就需要對自己的拖延有更深入的認識,為改變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
去有意識地識別拖延有沒有幫你行使什麼功能:
比如
攻擊父母;
對父母認同;
害怕失敗,彌補自戀;
是你與外界保持連結的方式;
邀請別人侵犯自己,對小劑量虐待上癮;
不能跟任務說再見,好像會被拋棄一樣,激起了分離焦慮;
快速而完美的完成一件事情,是一種禁忌,所以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小劑量的風情萬種,而不做真正要做的事情
……
當這些潛意識內容,在意識層面得到呈現,當拖延不再需要行使這麼重要的心理功能的時候,我們再來談一談改變的事情。
5
很多人都輕視,改變拖延這個問題,所需要的努力。
很多人都說,知道不好,你還不改麼?如果真的這麼簡單,那還有人抽煙嗎?還有人賭博嗎?還有人熬夜嗎?還有人厭學嗎?
我們養成了很多讓人痛苦的習慣,是因為我們要防禦一個更大更深的痛苦。
改掉一個毛病,意味著,我們要直面一些痛苦,這才是最難的地方。如同很多人說,如果不拖延,我可以做成很多事情,會變得有錢,會變得優秀,那就不是我了。
所以,別急,要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另外也提供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不要立馬制訂一個計劃,一個目標,而這個計劃和目標看上去那麼的難以執行。那些過得過於刻板的人,看起來也採用了某種防禦機制,比如說是拖延的反向形成。
給自己制定那種努努力就可以實現的計劃,比如說今天遊戲少玩一個小時,騰出來的時間,散散步,聽聽歌。不要步子邁太大。
替代性原則,當你不想做一件你迫切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這些時間用來做一些你不討厭,卻也有價值的事情。
比如運動,比如下棋、刻章、寫字畫畫、跳舞彈琴……這樣你的時間還是有價值。不僅會減少你因為時間虛度帶來的罪惡感,還很有可能無心插柳柳成蔭了。(結構性拖延)
一個喜歡拖延的人,多參與一些需要集體完成的工作,因為人類自尊的需求,會讓我們在群體中優化自己的表現。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拖延。當你感覺自己的時間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你的驅力就會被激活,你就會想方設法去開發自己時間的價值。
把創造性的工作分解成機械性的工作。
比如說你想健身,那麼把這件事情分解成,每天100個仰臥起坐,100個伏地挺身……比如你一背政治歷史就神遊,那麼把你要背的部分,抄一遍兩遍。這樣做的好處,是讓行動去改變心境,所謂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心安定下來了,才能做好事。
……
拖延,這個詞字面的感覺,就像是一個人被絆住了,所以看清生命中的牽絆,才能斬斷這些絆住自己的繩索,闊步向前。
推薦閱讀
作者:劉純婷: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級班學員,心理諮詢師,自由撰稿人,基礎教育行業從業十年,中科院心理學碩士在讀。
來源:曾奇峰跟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