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家鄉,不只是一片土地,還是文化的感召與集體的思緒,更是精神的安寧和生命的歸真。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當年,有人問詞作者 喬羽,何不直寫 「萬里長江波浪寬」,那樣的話不是更有氣勢嗎?
喬羽說——
不是每個人都見過長江,但每個人的家門口幾乎都有一條河。
即使是一道很小的水流,在幼兒心中也是條大河。
河上的一切與你息息相關,無論你在哪裡,想起它來一切都如在眼前。
4年前, 龍應台在 香港大學發表題為 《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
她問眾人各自的啟蒙歌曲是什麼。
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剛上大學時,師兄們教他唱的 《我的祖國》(原名 《一條大河》)。
周偉立生於中國香港,83年自 港大畢業後又去美國讀了博士。
海歸精英公開直言自己的啟蒙歌曲是首 「紅歌」,這令本打算諷刺宏大敘事的龍應台很是尷尬。
更令她意外的是,不止周偉立校長,很多港人都會唱。
半個會場的人一起哼起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後來,龍應台撰文反省。
她說,自己原本想當然地以為這是一首政治歌曲,一聽之下才發覺, 大河波浪、稻花白帆,歌曲旋律優美,化解心中塊壘,是非常純凈的幾分鐘。
去年, 胡歌在知乎上提問——
「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
1萬5千人參與了回答。
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 《一條大河》。
票房已經 破5億的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開場曲便是這首「一條大河波浪寬」。
歌曲寫於1956年,距今已經 64年了。
那是一個艱難的時代,而這首歌曲波瀾激昂,深深刻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基因里。
旋律響起,暇思萬里,山川遠眺,歲月如歌,激起心中千層浪。
每個中國人的記憶中都有這樣的一條河。
平靜的、奔騰的、廣闊的、蜿蜒的,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兩岸是世代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們。
這條河可能是岷江,可能是漢江,可能是贛江,可能是珠江,可能是松花江,還可能是京杭大運河。
北京大妞遇言姐腦海中的則是栽種著大片玉米的 密雲水庫。
每個人的故鄉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故鄉又都一樣,在一條大河的波濤里,在夏稻冬麥的原野上。
在國外生活多年,很少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有著濃烈的故土情懷。
五千年的塵與土,五千年的日與月,五千年同一塊土地上的悲歡離合、生生不息。
這是一部只有中國人才能看懂的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是單元電影,5個故事分別發生在 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涉及的主題有兒女情長,有青春往事,有生年別離,有人間喜劇。
每一個主題都跟幾十年來的變遷連在一起。
見微知著,以小民悲喜,證大國崛起。
關於電影的情節內容,網上已經有很多討論。
遇言姐想說的是——
這是一部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電影。
苦中作樂,笑中帶淚,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念念不忘的家國情懷,薪火相傳的堅韌不拔,坐看雲起的豁達樂觀,這是大陸民族才有的性格。
這種文化跟日韓不同,跟西方文化也不一樣。
范偉在電影中獻上了最佳表演。
他是一名旅居海外的大學老師,在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後,記憶停留在了山村支教的十年,心心念念回去給孩子們上完最後一課。
當范偉站在漏雨的教室里,喊一聲「上課」,這是全片最感人的片段。
它讓我想起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那樣艱苦的環境,那樣執著的師生。
茅草頂、土坯牆,黑板上寫的卻是球面電像法與格林函數。
還有 劉慈欣最現實主義的科幻小說 《鄉村教師》——
在貧瘠閉塞的中國山區,一位教師在生命最後的日子,教孩子們背誦他們並不明白的牛頓三大定律,因為那是更深層次的知識,是關於龐大宇宙的法則。
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孕育出了一個現代的中國。
大概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在教育上寄託了如此強烈的感情。
文明與智慧得以在一次次的劫後餘生中傳承下來。
另一段很打動遇言姐的故事是 治理沙化、退耕還林。
在遇言姐上小學的時候,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是 13%,如今,這個數字提高到了 24%。
這讓人想起去年, NASA點贊中國和印度令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
其中,最主要是中國的貢獻。
因為印度的綠主要是農田,而中國的綠是真正的林場。
油管上,每一條有關中國治沙造林的視頻,評論區都寫滿了各國網友的欽佩——
No one could tolerate hardship like Chinese.
全世界再沒有第二個國家扛得起這樣的工程。
60年來,中國一支支造林隊伍在被認為根本不適合種樹的沙窩子,種出了萬畝松濤。
雨凇一來,幾十萬畝的小樹毀於一旦;
蟲災一來,一夜之間把樹苗吃得精光。
樹毀了再接著栽,樹死了再接著栽。
第一代人在林場組建了家庭,第二代人接替老一輩的工作。
當年的人在退休後,仍然想要回到壩上,守著親手種下的林場。
所謂故鄉,不僅是我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們親手改造過的,留下了血汗回憶的熱土。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和我的家鄉》, 不僅有老一代人的砥礪,也有大時代的開天闢地。
黃渤那最難一公里的山路,已經被現代愚公們移開了。
意外的手機鈴聲,讓范偉想起他心心念念的學校早已建成。
這所彩色的小學在千島湖,同樣是歷經一代人的努力而建成
昔日的黃土高坡,種出來沙地蘋果,十里荷田,十里果香。
在國外和當地人聊天,提起老爸的故鄉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404城市,四面黃沙、杳無人煙, 那裡有群人為了至高理想,奉獻出了自己的全部人生。
朋友說:你們的故事令人感動,你應該把它記錄下來。
我說, 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有著類似的故事,我們走了一條艱辛的路才來到這裡。
如同 鄧超在電影中說的——
「那些年,太難了。」
而總有人將這些許燈火傳遞下去。
就像電影中,最後一個單元便是 沈騰放棄留學,回到東北農村去支持扶貧工作。
為了更為偉大的願景,一代人甘願犧牲自己,這是我們民族的不同之處,世界上像這樣的民族不多。
世界上文明的滅絕很常見,因為天災人禍、因為內鬥外斗。
四大文明中的三個消失了, 只有中華文明流傳到今天。
五千年來有著相同血脈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延續,實屬罕見。
正如 羅傑斯所言——
中國是歷史上唯一歷經多個鼎盛時期的國家。
埃及曾經輝煌過,羅馬曾經偉大過,英國曾經榮耀過,但是只有中國,多次星光黯淡,但又冉冉升起。
這是因為 總有那麼一群不識時務的人,無論形勢多麼不利,無論希望多麼渺茫,他們始終堅持不放棄。
鄉村教師、治沙隊伍、勘探隊伍、基層幹部,這些默默無名的人物,配得上那句——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和我的家鄉》的5個單元是中國化的,有著獨特的風骨情懷,在其它的文化里不會發生這樣的故事。
日暮鄉關的哀愁、家書萬金的盼望、山河故人的離歌,外國人不明白為何中國人看到月亮會想起家鄉。
而我們知道,所謂家鄉, 不只是一片土地,還是文化的感召與集體的思緒,更是精神的安寧和生命的歸真。
就像那條點綴著白帆的大河,它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雙節長假,祝願回到老家度假的各位遇親節日愉快。
咱們節後見。
智慧女性
進階講師招募機會
成就自我,才是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招聘40位講師,影響10萬中國女性
點擊閱讀原文,做會溝通的明星達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lZA93QBLq-Ct6CZ15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