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醫院李鮮教授:粳米除了補益脾胃,還有這些功效

2019-12-03     豫說健康

粳米是大米的一種,關於其記載,首見於《名醫別錄》,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功用為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清熱,除煩渴,止瀉痢。

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

《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功效。

河南省中醫院肝膽脾胃病科李鮮教授 總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粳米的作用,大體有以下這幾個功效:

1.補益脾胃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中,取粳米助胃氣、益胃陰,而能助藥除煩熱,並可防寒涼之品傷胃。同時,粳米甘緩,可使藥緩行,白虎湯中粳米與炙甘草合用,可發揮甘緩留中的作用,使石膏、知母等寒涼苦降之藥力「不速下行」,保證藥力留駐中焦,以最大限度發揮清中之力。

附子粳米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的腹滿而痛,方中粳米益脾胃而能緩急止痛。

桃花湯,用治虛寒下利便膿血,取粳米健脾益氣,佐赤石脂而澀腸止瀉,助乾薑以溫中祛寒。

麥門冬湯,用治虛熱肺痿,取粳米補脾益胃,生津潤燥,脾胃健運,則津液上輸於肺,肺得其潤,則虛火自斂。

上述幾個方子中粳米是和藥物同煎的。

理中丸、大建中湯的服法要求藥後喝粥,意在助藥溫養中焦。

烏梅丸中粳米與烏梅相伍,酸甘化陰,又可養胃和中。注意其製法:苦酒漬烏梅,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和藥令相得。

2.發微汗

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瓜蔞桂枝湯中體現了粳米的此作用,使用方法是藥後喝粥。

因桂枝湯為解肌之方,發汗力不足,藥後啜粥,可資谷氣、充汗源,助藥力以發汗。

柯韻伯謂:「用此方之精義尤在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外邪勿復入,熱粥以繼藥之後,則余邪勿復留,復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發汗,自不至於亡陽,用之止汗自不至於貽患。」

3.止汗

大青龍湯的用法中載:「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關於溫粉,《備急千金方》中認為是「鍛牡蠣、生黃芪各三錢,粳米粉一兩,共研細末,和勻,以稀疏絹包,緩緩撲於肌膚,其汗自止。」

因為大青龍湯的發汗作用強烈,為防過汗傷正,故用溫粉以止汗。

4.防止藥力峻猛

十棗湯為攻逐峻劑,為防藥力峻猛傷胃,藥後需進糜粥以補養胃氣。

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貝母組成,有溫下寒實,滌痰破結的功效。

巴豆峻下冷積,為防猛藥傷胃,需以白飲和服,即用粳米湯藥進藥。

若「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因為此方為溫下劑,藥後進熱粥可增強藥物溫熱之性,增強瀉下寒實之力;進冷粥,是取粥之涼而抑製藥物過度的瀉下作用。

專家名片

李鮮 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脾胃病科名譽主任,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常務理事,河南省中醫中西醫結合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首批肝膽病諮詢專家,河南省保健會診專家。

擅長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膽囊炎;急慢性胰腺炎;各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等疾病。發表論文30餘篇,課題6項,醫學專著5部。

【李鮮教授研究生 毛幗粟 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jk2yW4BMH2_cNUgeO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