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新特徵及其政策啟示

2019-09-29     愛農者言




摘 要:隨著農產品貿易開放度、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食物消費快速升級與農業生產調整緩慢之間矛盾的加劇,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與特徵在2012年之後表現出與加入WTO之後的前期階段顯著的差異性。農產品貿易總體增速明顯降低,進出口產品結構發生顯著改變。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保持高速增長,占農產品進口份額持續快速上升,凈出口持續下降。以高附加值為特徵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這對國內高附加值農業產業發展、農業轉型升級路徑和國內農業產業的增值空間都將產生顯著而深遠的影響。

一、研究背景

隨著近年來貿易開放度、便利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供需形勢變化,中國農產品貿易是否延續前期的變化趨勢及規律?是否發生系統性改變?回答上述問題,對於認識當前農業發展所處階段和面臨的重大問題都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過去40年,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2017年,中國農業GDP年均增長4.29%,是同期人口年均增長率(0.93%)的4.65倍[1]。農業生產的快速增長和調整不僅有效滿足了國內人口增長和人均收入快速提高所導致的食物消費數量的大幅增長和快速升級[2],而且在2004年之前基本保持農產品凈出口地位,即便此後轉為農產品凈進口卻依然保持較高的食物自給率,這對保障世界食物安全作出巨大貢獻[3]。前期研究表明:隨著貿易開放度的不斷提高,中國農產品貿易將朝著體現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方向調整,即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將快速增長,在農產品貿易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2,4,5]。然而,隨著近年來農產品貿易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顯著提升、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市場運行環境和效率發生顯著改變。同時,隨著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並且繼續保持較高速增長,國內食物消費將快速升級[6,7],可是我國以「小農為主」的生產模式並未發生根本改變,對高質量農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與現階段農業生產模式難以轉型之間的矛盾加劇,將導致農產品貿易變化特徵及規律發生顯著性改變,亟需深入分析研究。此外,貿易作為複雜交織的供需力量角逐的最終表現形式,其變化規律對於準確判斷農業供需問題及相關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從總體變化來說,中國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進口增長顯著高於出口,在2004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而且此後逆差呈增長趨勢,在2017年逆差擴大至335.4億美元。如圖1所示,中國農產品貿易金額從1992年的202.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 377.5億美元(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文同),年均增長8.0%。其中,農產品出口金額從137.9億美元增長到521.1億美元,年均增長5.5%;農產品進口從64.6億美元提高到856.5億美元,年均增長10.9%。

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可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92—2001年):貿易呈增長趨勢,但是增長較為平緩。出口和進口分別從1992年的137.88億美元和64.62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154.11億美元和113.06億美元,年均增長1.2%和6.4%;在此期間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順差,但是順差從73.26億美元緩慢降至41.1億美元。第二階段(2002—2012年):在2001年加入WTO以後,中國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顯著高於前期水平。農產品出口和進口在2012年分別達到462.3億美元和830.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0.5%和19.9%。由於進口增長顯著高於出口,農產品貿易在2004年首次出現了貿易逆差且呈增長趨勢。第三階段(2013—2017年):農產品進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貿易逆差基本保持穩定。

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演化趨勢和規律,重點關注近年來的新趨勢和新特徵,提煉新時期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規律,為國家制定相關農業發展戰略和貿易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研究採用聯合國貿易統計署公布的貿易統計資料庫(UNCOMTRADE),對中國1992—2017年的農產品貿易進行了統計分析。為了使數據在年度間可比,根據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將所有以美元計算的貿易額都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格。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農產品標準分類方法,將農產品貿易按照產品分成五個大類———穀物、油籽和植物油,園藝產品,動物產品,加工農產品和紡織原料農產品。同時,根據Chen et al.[5]的分類方法,進一步將穀物、油籽和植物油以及紡織原料農產品定義為土地密集型農產品,而將園藝產品、動物產品和加工農產品定義為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以研究不同稟賦特徵的農產品貿易變化。



圖1 1992—2017年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

(注:貿易額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格。)

二、農產品貿易變化趨勢及特徵

以下將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分別討論中國農產品貿易的變化趨勢和演化特徵。

(一)農產品出口變化特徵

加工農產品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占據主導地位,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如圖2所示,在加入WTO之前,加工農產品出口緩慢增長,從1992年的41.07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57.38億美元,年均增長3.78%;由於增速高於其他農產品,其占農產品出口份額由28.79%提高至37.23%。2001年加入WTO後,加工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2012年提高至210.16億美元,年均增長12.53%,占農產品出口份額持續提高至45.46%。然而,此後出口基本穩定,2017年出口為221.23億美元,年均增長僅為1.03%,占農產品出口份額小幅降至42.46%。加工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肉和魚製品、水果和蔬菜製品等兩類產品上,兩類產品占加工農產品出口份額不斷增長,從1992年的32.50%上升到2017年的56.00%。

園藝產品是中國第二大類出口產品,出口在加入WTO後一直保持強勁增長。園藝產品出口在2001年之前增長緩慢,從1992年的27.80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31.96億美元,年均增長為1.56%。加入WTO之後,出口增長明顯加快,2012年達到114.99億美元,2002—2012年均增長12.35%。雖然在2012年之後園藝產品出口增幅有所減緩,但是依然保持較快增長,2017年達到158.66億美元,年均增長6.65%,是這一時期出口增長最快的農產品。這表明中國在園藝產品生產上保持較明顯的比較優勢,依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園藝產品出口中,蔬菜和水果所占份額不斷提高。蔬菜水果出口從1992年的16.42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15.46億美元,年均增長8.11%,占園藝產品出口份額從59.05%增長到72.77%。雖然咖啡、茶和香料等出口也持續增長,從1992年的5.69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0.62億美元,但是占園藝產品出口份額呈下降趨勢,從20.46%下降到13.00%。



圖2 1992—2017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及其構成變化

(注:貿易額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格。)

2012年之後,動物產品出口大幅度降低,而且出口主要以水產品為主。加入WTO之前,動物產品出口緩慢增長,從1992年的34.31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45.15億美元,年均增長3.10%;占農產品出口份額由24.88%小幅提高到29.29%。2001年加入WTO以後,出口快速增長,2012年增長到118.48億美元,年均增長9.17%;由於出口增長低於其他農產品,占農產品出口份額反而降至25.63%。2012年之後,動物產品出口顯著減緩,2017年出口為122.52億美元,在此期間的年均增長率僅為0.67%,占農產品出口份額進一步降至23.51%。動物產品出口以水產品為主,水產品出口從1992年的16.79億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87.94億美元,占動物產品出口份額從48.94%上升到71.78%。2015—2017年,水產品占動物產品出口的平均份額為74.38%,接近3/4。

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以及紡織原料的出口金額和占農產品出口份額都不斷減少。穀物、油籽和植物油的出口從1992年的21.91億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5.36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份額從1992年的18.73%下降到2017年的2.95%。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油籽和植物油的出口表現出增長趨勢。例如葵花籽出口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明顯增長,從2001年的0.18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3.29億美元,年均增長19.8%。紡織原料出口從1992年的8.87億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3.29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份額從6.44%下降到0.63%。中國紡織原料出口的主要產品是蠶繭和蠶絲,在紡織原料出口中所占份額從1992年的44.95%上升到2017年的78.25%。

(二)農產品進口變化特徵

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中占主導地位,進口在2001年之後快速增長,但2012年之後增幅明顯減緩。如圖3所示,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進口從1992年的27.40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43.45億美元,年均增長5.26%,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呈下降趨勢,由42.40%降至38.44%。在加入WTO後,進口增速顯著提高,2012年達到410.37億美元,年均增長22.64%,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增長至49.17%。2012之後,進口基本穩定小幅降低,2017年進口401.26億美元,年均降低0.45%,占農產品進口份額降至2017年的46.85%。在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進口中,大豆占有極為重要的份額,而且比重不斷上升。大豆進口由2001年的27.33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78.91億美元,年均增長15.63%,占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進口的份額由62.89%提高到69.51%。穀物進口在2010年之前增長十分有限,從2001年的5.89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1.87億美元,年均增長8.10%;然而此後進口快速增長,2017年進口達到45.04億美元,2011—2017年均增長20.99%。



圖3 1992—2017年中國農產品進口及其構成變化

(注:貿易額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格。)

動物產品進口在加入WTO前後都呈現快速增長,雖然2012年後增幅減緩,但是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是進口增長最快的農產品。加入WTO之前,動物產品進口由1992年的6.83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24.95億美元,年均增長15.48%。在加入WTO之後,依然保持快速增長,2012年進口達到111.82億美元,年均增長14.61%。2012年之後,增速減緩,2017年進口168.01億美元。2013—2017年均增長8.48%。1992—2001年,動物產品進口增速顯著高於其他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由8.55%大幅度提高至21.38%;2001—2012年,雖然動物產品進口保持高速增長,但是低於其他農產品,份額也不斷下降,2012年降至14.83%。然而,2012之後,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快速上升,在2017年達到19.62%。

加工農產品進口在加入WTO後快速增長,2012年之後依然保持較高增速,增速與動物產品基本相同。加入WTO之前,加工食品進口增長緩慢,由1992年13.90億美元提高到2001年的19.04億美元,年均增長3.55%;然而在加入WTO後,進口快速增長,2012年達到111.62億美元,年均增長17.45%。2012年後進口增速減緩,但是依然保持較快增長,2017年進口為167.61億美元,2013—2017年均增長8.47%,增速與動物產品基本相同。1992—2012年,加工農產品進口增速低於其他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不斷下降,由21.51%降至13.45%;然而,2012之後,占農產品進口份額不斷上升,2017年達到19.57%。

園藝產品進口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增速較快,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呈增長趨勢。園藝產品進口從1992年的2.53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7.67億美元,年均增長13.12%;加入WTO後,進口增長加速,2012年進口達到57.40億美元,年均增長20.08%。2012年之後,園藝產品進口增速明顯放緩,2017年進口72.53億美元,年均增長4.79%。1992—2001年,園藝產品進口增速高於其他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由3.91%提高到6.78%;雖然2002—2012年園藝產品進口增速顯著提高,但是基本與其他農產品一致,份額基本不變,僅小幅增至6.92%。2012年之後,園藝產品進口增速高於其他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增長至2017年的8.47%。中國園藝產品進口主要是水果和蔬菜,二者進口在2009年之後增長十分顯著,尤其是水果。水果進口從2009年的13.81億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44.99億美元,年均增長15.91%,占園藝產品進口份額從51.21%提高至62.04%。

紡織原料農產品進口波動很大,2001年加入WTO後快速增長,但是2012年之後急劇萎縮。加入WTO之前,紡織原料農產品進口增長緩慢,由1992年的13.96億美元增長到2001年的17.96億美元,年均增長2.84%。但是加入WTO後,進口快速增長,2012年進口138.90億美元,年均增長20.44%。2012年之後,進口卻急劇萎縮,2017年降至47.04億美元,僅為2012年的1/3,年均降幅為19.47%。相應地,棉花占農產品進口份額也呈規律性波動。1992—2001年,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由21.60%持續下降至15.88%;2002—2012年,基本保持穩定,2012年為16.73%;2012年之後大幅度下降,2017年已降至5.49%。紡織原料農產品進口與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緊密相關,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經濟結構發生顯著性改變,勞動密集型紡織服裝行業逐漸萎縮,紡織原料需求隨之大幅度減少[8,9]。

三、按照資源稟賦分類的農產品貿易變化

為了更為深入地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新特徵,根據農產品生產所需的資源稟賦密集程度,將農產品分為土地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2,5],並對兩類農產品的進口、出口和凈出口變化展開分析。

中國農產品出口朝著以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為主的方向調整,加入WTO前後的變化是連貫一致的。這一變化符合中國農業生產的資源比較優勢,近年來的變化趨勢與前期一致,符合已有理論判斷。但進口農產品的稟賦特徵變化相對複雜,值得進一步研究。

2012年之後,進口農產品的稟賦特徵發生顯著改變,變化趨勢與前期理論判斷並不一致。如圖4所示,進口農產品的稟賦結構變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92—2002年,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在波動中下降,由1992年的64.00%降低到52.99%;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份額由36.00%提高到47.01%。2002—2008年,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顯著提高,2008年達到70.63%;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份額降至29.37%。2009—2012年,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基本穩定,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份額小幅降至66.17%,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份額小幅提升至33.83%。然而,2012年之後,發生了顯著的結構變化: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份額持續降低至2017年的52.34%,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份額提高至47.66%。這一變化趨勢與前期「中國農產品進口以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為主導,而且特徵日益明顯」的理論判斷並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兩類農產品的凈出口變化也佐證了農產品貿易特徵正發生深刻改變。如圖5所示,1992—2001年,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貿易順差(凈出口為正),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處於貿易逆差(凈出口為負),而且順差和逆差基本穩定。2002—2012年(加入WTO後的第一階段),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由2001年的42.78億美元提高至2012年的530.62億美元;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貿易順差也快速增長,由2001年的82.83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62.79億美元;但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順差的增幅顯著低於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逆差,農產品貿易在2004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44.90億美元),不斷擴大至2012年的367.83億美元。2013—2017年(加入WTO後的第二階段),變化趨勢發生顯著改變。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不斷減少,2017年降至429.65億美元,相對於2012年的逆差減少19.03%;與此同時,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順差也持續降低,2017年降至94.27億美元,相對於2012年減少42.09%。由於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凈進口的減少與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凈出口的減少基本相同,農產品貿易逆差基本穩定,2017年貿易逆差為335.38億美元。



圖4 1992—2017年中國按資源稟賦分類的農產品進口份額變化


圖5 1992—2017年中國不同資源類型農產品凈出口變化

(註:貿易額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格。)

導致2012之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凈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是出口增長乏力,而進口保持較快增長;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凈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棉花進口急劇萎縮。如圖6所示,2002—2012年(加入WTO後的第一階段),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增速相對於前期(WTO之前)都顯著提高,但是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的增長速度更快,由1992—2001年的年均增長4.49%提高到2002—2012年的22.04%,增速提高近4倍(3.91倍);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年均增速由9.27%提高到16.64%,提高0.80倍。正是增速變化的巨大差異導致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在農產品進口中的份額快速上升,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貿易逆差急劇增長。同期,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幅也顯著提高,年均增速由1992—2001年的2.99%提高到2002—2012年的11.46%;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繼續減少,年均降低0.46%,農產品出口日益以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為主導。值得注意的是,2002—2012年,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年均增幅(11.46%)低於進口(16.64%),這也是加入WTO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凈出口增長乏力的原因(見圖5)。2013—2017年(加入WTO後第二階段),出現了與前期趨勢完全不同的變化。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和進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降至2.52%和7.76%,進口增速是出口的3.08倍,導致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凈出口變化趨勢出現反轉———由不斷增長轉為持續下降,2017年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凈出口已降至2001年加入WTO時的水平。同時,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由前期高速增長轉為負增長,年均降低3.98%,這使得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凈進口出現反轉———由迅速擴大轉為不斷減少。其中,紡織原材料進口降低是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減少的重要原因,占這一時期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減少的90.98%。



圖6 中國不同要素稟賦農產品出口和進口在三個時期的年均增長率變化

四、農產品競爭優勢變化特徵

為了深入探討中國不同類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變化,採用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進行分析,依然將重點放置在農產品貿易變化新特徵上。TC指數的介紹參見Wobster et al.[11]。

2012年以來,中國農產品總體競爭力變化與前期趨勢不同,而且不同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演化趨勢分化明顯。如圖7所示,2001—2012年,中國農產品TC指數不斷下降,由0.15降至-0.28;然而2012—2017年,農產品TC指數小幅上升,2017年為-0.24。不同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TC指數變化趨勢差異明顯。園藝產品的TC指數,2001—2008年穩定在0.60左右,2009—2012年持續下降至0.33;2013—2017年小幅上升至0.37。這表明中國在園藝產品上依然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而且競爭優勢近年來還略有提升。加工農產品TC指數,2001—2007年不斷增長,由0.51增長至0.56;然而此後卻持續降低,2017年降至0.14。這表明雖然中國在加工農產品上依舊保持微弱國際競爭優勢,但是優勢在迅速喪失。動物產品的TC指數,在加入WTO後持續降低,由2001年的0.29降至2017年的-0.16。這表明動物產品已喪失國際競爭優勢,而且競爭劣勢在不斷強化。

2012年之後,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的TC指數基本穩定,但是紡織原料農產品的TC指數上升明顯。如圖7所示,中國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以及紡織原料農產品的TC指數在加入WTO後快速降低,分別由2001年的-0.47和-0.65降低至2012年的-0.93和-0.94,接近於-1。2012年之後,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TC指數保持穩定,在2017年依然為-0.93。由於紡織原料農產品進口大幅萎縮,其TC指數明顯提高,2017年為-0.87。



圖7 1992—2017年中國農產品總體和分品種的貿易競爭指數 (TC) 變化

2012—2017年,園藝產品和紡織原料的TC指數變化趨勢與前期不同,也是導致中國農產品TC指數小幅上升的原因。如果把加工農產品、動物產品,以及穀物、油菜籽和植物油等三類產品作為第一組產品,它們的TC指數在2012—2017年持續降低,由-0.30降至-0.35;如果將園藝產品和紡織原料農產品算在一起,作為第二組產品,其TC指數在同時期上升極為顯著,由-0.24增加至0.15。在此時期,中國農產品TC指數由-0.28小幅提高至-0.24,增長0.04;第一組產品和第二組產品對中國農產品TC指數變化(0.04)的貢獻率分別為-120.01%和220.01%,其中,園藝產品和紡織原料農產品的貢獻率分別為43.67%和176.34%。

五、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2012年之後,進出口產品結構發生顯著改變。中國農產品出口以勞動密集型性農產品為主,而且特徵日益明顯。農產品進口的產品結構發生顯著改變,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由2012年的33.83%顯著提高到2017年的47.66%。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凈出口「由不斷增長轉為持續下降」,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逆差「由迅速擴大轉為不斷減少」。導致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凈出口變化反轉的重要原因是出口增長乏力,而進口卻依然快速增長。

農產品貿易的新特徵對中國農業政策具有重要啟示,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高度關注。第一,加工農產品和動物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口的快速增長,而出口卻極為乏力;進口的快速增長是否意味著國內快速消費升級與「供給側」調整滯後的矛盾加劇,以及如何合理加速供給側調整?第二,農產品出口以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為絕對主導,如何構建系統性機制幫扶小微企業和農戶適應並有效利用國際大市場?第三,中國經濟結構動態演變將對農產品貿易產生深刻影響。

此外,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及其結構也將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針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中,幾乎所有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都在中國加征關稅的產品範圍之內;同時,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占中國農產品的份額較高,而且穀物、油籽和植物油的進口占主導地位。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穀物、油籽和植物達到157.38億美元(當年價格),占自美國農產品總進口的68.47%,占中國同類農產品進口的27.6%(超過1/4)。因此,提高進口關稅必將制約進口增長,而且進口金額大、進口關稅低的農產品遭受到的負面影響更突出,將在短期顯著改變中國農產品進口增速、結構和國別分布。

作者簡介: 楊軍(1972-),男,河南南陽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農產品貿易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董婉璐(1988-),女,河北保定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後,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貿易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761147004);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CXTD9-02);

來源:經濟與管理2019年05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gXCfW0BMH2_cNUgK1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