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香港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見一次

2019-07-03     影視地平線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每次吟誦這首詩的時候,心裡總是會莫名酸楚,而每每因為詩句塑造的意境不自覺回首過往時,猛地發現,生活中,有的人早已離開,而新面孔的出現,又增添了很多陌生感。

淡如水的生活,從來沒有虧欠過任何人,而我們最終敗給的也不是生活,而是時間,在時間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站在起跑線上,只不過,很可惜的是,有些人,在這條路的中途就已經掉出了隊伍,所以,時間也是最無情的

對於《歲月神偷》這部電影來說,之前,我就已經聽過無數次介紹,也被其他人安利過無數次,可讓我有些遲疑的,就是「歲月」這兩個字,因為,透過它,我已然猜到了這部電影故事內容的大概框架。

只是,當我下載好這部電影,然後一個人靜靜去觀看的時候,我承認,我的確被打動了,而這種如同涓涓溪水般輕柔的劇情,卻蘊含著能夠觸動人心的巨大能量。

所以,當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腦海里莫名蹦出的,便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我知道,整首詩句跟這部電影沒有任何關係,但帶給我的個人的感受,卻很類似,一個是歲月無情,一個是世事無常。

1

《歲月神偷》的導演是羅啟銳,這部電影上映於2010年,而本片中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半真實的改變自導演的童年經歷,所以,當我真正欣賞這部電影的時候,所有的情感以及通過故事背後引發的思考都是比較深刻的,而當電影對準的是那時候香港底層的生活景象時,我才發現,原來港片擁有的不僅僅是打打殺殺以及高樓大廈,它同樣隱藏著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以及生活的酸甜苦辣。

就我個人而言,我倒是很願意把這部電影叫做「真正的香港電影」,它沒有刻意包裝,卻用生活瑣碎以及生活中的各種情感作為引導,讓觀眾不自覺的有了代入感,而導演的童年,似乎每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都曾有種熟悉感,雖然發生在香港,但是,中國人的傳統生活習俗卻是相近的。

《歲月神偷》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而作為居住在老字號永利街的羅先生一家來說,生活雖然平淡,但好在一家人以及街坊鄰居其樂融融,這種平淡卻富足的生活,總歸是底層人最為嚮往的歸屬。

這部電影最好的一點便是,用羅先生小兒子羅進二的眼光,來窺探著這裡發生的一切,孩童的思想比較單純,所以,他們看到的事物往往不會摻雜太多的主觀色彩,而這種不受干擾的窺探,正好將當時的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反映出來。

羅爸爸是做鞋的,羅媽媽是賣鞋的,大兒子學習優秀,小兒子調皮可愛,這是一個標準的四口之家,而在電影前半部分所表現的生活場景中,並沒有刻意誇大底層生活因為貧窮而帶來的悽慘,相反,每個人的神情都在告訴觀眾,貧窮從來都不是悲慘的,而幸福來源於家人的相聚。

這讓我想到了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歲月神偷》的整個故事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那就是「乾淨」,即使故事中,羅家大兒子羅進一得了血癌,這種橋段雖然俗套,可是,電影卻沒有把這一情節刻意誇大,而博取觀眾的同情,它即使講述到這裡,也是用一種平和的敘述方式來展現。

整部電影中,鄰里之間的情是乾淨的,男女之間的情是乾淨的,父子之間的情是乾淨的,夫妻之間的情也是乾淨的,當這種充斥在生活的各種情,交匯在這個叫做永利街的地方時,我們看到了早就已經丟掉的生活氣息,而這部雖然是立足現實基礎上的《歲月神偷》,終究還是露出了它比較浪漫生活的一面。

與其說《歲月神偷》是講故事的,不如說是講情懷的,它只是藉助了底層生活的羅家四口的事情,來更多的折射出創作者對於過去的事,過去的人,以及過去的歲月的懷念,這種懷念,大多數指向的是人對生活的態度

當羅爸爸給羅媽媽做了一雙鞋,一隻叫做難,一隻叫做佳,當羅爸爸一直強調著,只要保住這個頂就好,當羅媽媽一直重複著,做人,總是要信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導演成功的將過去的香港精神傳遞了出來。

2

《歲月神偷》是一部在現代社會拍攝的,難得的正統的香港電影,而其中的電影名有兩層的含義。

其一是比較表面的,那就是,在時間面前,熟悉的人以及熟悉的生活都將漸漸遠離,這一切我們是無能為力的,生活的艱難並沒有什麼,因為,打敗我們的終究是時間。

其二則是一層隱含的意思,那便是,對於香港精神在歲月中消磨的無奈感嘆

這部電影的時間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香港尚未回歸,殖民統治下的香港社會混亂不堪,而人們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擁有著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面對生活的重壓,所有人都是樂觀的。

窮能產生精神,富則容易消磨精神,因為,在貧窮中為物質奮鬥的時候,自我的精神總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正如過去的香港電影那般,雖然,當時的製作成本或是製作周期比較短,但是,所有創作者對於電影的熱情,足以能夠撐得起了一部香港電影的所有精神價值。

而當時間來到繁榮的現代化大都市時候,該有的都有了,可是,該丟的也都丟了,所以,歲月偷走的不僅僅是生活,還有精神,那種人最為質樸的精神。

不過,好在導演羅啟銳沒有在《歲月神偷》這部電影中丟掉精神支撐,如果仔細看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發現,電影故事的整體上,並沒有多少刻意營造傷感的氛圍,羅爸爸一家人的生活,在時間面前順其自然,而每個人的態度則沒有多少抱怨,有的只是相互攙扶繼續向前。

這便是之前香港電影所擁有的品質,冷靜克制的背後永遠都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

當電影結尾,羅爸爸在大兒子羅進一墳墓旁栽種下的幼樹長高時,我知道,這代表著導演羅啟銳的態度,那就是,即使歲月無情,即使世事無常,但是,過去香港人遺留下來的精神,還是會在某一時刻體現出來,雖然,不知道還剩多少,可是,如同這顆羅爸爸種下的幼樹一樣,破土而出的同時,早已開枝散葉。

「我想要自由,像那天際飛翔的青鳥……」

在這個渾渾噩噩的現代,我在這部電影中感受到了久違的老香港味道,它也讓這座城市殘存的一絲精神得到稍稍的復甦,不過,不知道,這種復甦還能持續多久?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的社會太久,歲月偷走的除了生活,還有精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g9lYGwBUcHTFCnf4U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