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群環衛工做的一件小事,這個年代,教孩子善良的都是傻子?

2020-03-04     CC爸媽

愛因斯坦說:教育的本質是,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知識忘光後,剩下的東西。

我希望這個東西是:善良。

1

環衛工人們的善良

武漢的一群環衛工人,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

任務是:給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做保潔。

要放在平時,這項任務沒有什麼特殊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是疫情最緊張的時刻,而武漢協和醫院也是治療疫情的定點醫院,裡面有很多新冠病毒患者。

這項任務的危險程度,不言而喻。

但是,這群環衛工人們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

打掃完後,因為需要隔離14天,這群環衛工人就在長江大酒店隔離。

2月21日,環衛工人們隔離結束,退房走後。酒店經理按照程序規定,帶著專業人員到房間進行消毒。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酒店經理打開了房門,發現裡面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就像剛打掃過一樣。

剛開始,經理以為自己走錯房間了,可出去一看,房號對啊。

經理怕是酒店保潔阿姨,來還沒消毒過的房間打掃,有點慌了。

可是一看,房間擺設,和酒店的標準不太一樣,明顯不是保潔阿姨打掃的。

這一瞬間,經理明白了,是那些住在這裡的環衛工人們收拾的。

經理用房卡刷開一間又一間房門,裡面都被收拾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根本不像有人住過的樣子。

到最後兩間,經理程渝的眼淚忍不住落下來。

程渝說,環衛工人做著城市最髒、最累的活,卻有著一顆最善良、最樸實的心靈。

記者聯繫到了,曾在酒店居住的環衛工人朱蓮芳。

她說:「我們都是搞環衛的,平時沒住過這麼好的酒店,心想千萬不能把酒店搞得亂七八糟,給別人添麻煩。就連平時吃飯,我都再三跟隊員強調,要注意不要弄髒房間。」

有時,樸素的話語,也能擊穿人的心靈,讓人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網友們也紛紛留言,為這些善良的人們,獻上自己的祝福。

因為網絡,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很多令人感動的善舉,都被我們看到了。

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溫暖一座座城市。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外,塗盛錦醫生和他的妻子曹珊,正在整理他停在醫院外面的汽車。

他們一個是金銀潭醫院的醫生,一個是護士。截止到2月24日這是他們在麵包車裡睡得第31個夜晚。

因為疫情的原因,武漢市公共運輸停擺,很多醫生、護士回家都成了問題。

除夕那天,塗盛錦醫生凌晨2點才下班,回到在南湖的家,睡一個半小時,又要送自己的妻子曹珊護士去醫院。

看著奔波的丈夫,曹珊實在於心不忍。

大年初一,她決定不回家了,直接在車裡睡。塗盛錦醫生為了妻子的安全,也選擇在車裡睡,把值班室的床,讓給了其他醫生。

就這樣,一個「迷你的家」就形成了,曹珊護士睡在車的後排,塗盛錦醫生睡在副駕駛。

這些天,醫院又協調出了一些酒店房間,供醫護人員入駐。

但是,他們夫妻倆卻把房間讓給了更遠的同事,他們說:「在車上睡習慣了,不要緊。房間是有,但酒店到醫院開車10多分鐘。遇到搶救的,那時按秒算,有這時間就可能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90後小伙郝進,是湖南常德縣的一位農民。

1月26日,他一次性捐了15000隻醫用口罩,後來又追加了3000隻,這批口罩值很多錢。

他告訴記者,這是他去年在一家口罩廠打工,因為工廠效益不好,發不出工資。這批口罩,是老闆用來抵工錢的。

他把這18000隻口罩無償捐了出來,並且拒絕了政府出錢購買的形式,他說:「我不能拿這個去發國難財,要讓這批口罩物盡其用。」

有人評論說:

這些人用最樸實最善良的心,打動著我們,讓我們看到,人間值得。

可是也有不少評論說,善良固然令人感動,但是,可能依然不會教孩子如此善良,畢竟,我們看過太多「人善被人欺」的「典型」:扶老人可能會被訛、幫助路邊乞討者可能被騙。

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善良的孩子,似乎成本太高。

甚至一些父母還會巧妙地阻止孩子善良,因為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裡,善良好像是孩子的弱點,善良的孩子除了被欺負、受騙,有什麼實際的回報?


2


這個年代,還教孩子善良的,都是傻子嗎?

才不是!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只是一句心靈雞湯。

教孩子善良,有你想不到的深遠意義。

實際上,教導孩子樂於助人、關心其他人,可能是通向成功和幸福的一條捷徑。

沃頓商學院的Adam Grant教授做了一項研究。

研究發現,那些小時候更關心別人的孩子,長大了可能會更有出息。那些樂於助人的孩子最終獲得的成就,要多於其他孩子。

1

樂於助人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一項跟蹤實驗顯示,學業成績最好的八年級(初二)學生,他們在小學時並不是學習最好的,但是這些孩子在小學時被同學和老師評為最有幫助的人。

這些樂於助人的學生,不認為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而是傾向於,把學習看作是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準備,——即使在學習枯燥的時候,這種觀點也能激勵他們堅持下去。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正是這種關愛他人的視野,讓他們可以持續優秀。

有那麼點「人間大愛」的意思。

2

善良的孩子會有更高的收入

不僅是學習成績,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善良的人也更容易成功!

那些在幼兒園被老師評價樂於助人的小朋友,30年後,掙的錢比同齡人更多,並且,有更多的晉升機會。

研究結論顯示,關心他人的孩子社會成就高,是因為他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會帶來更廣泛的學習以及結交更深厚的關係。

結交更多的朋友,這些朋友帶來更廣泛的視野和機會,並最終帶來了更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有一句雞湯「你是什麼樣的氣場,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放在商業中,就是著名的「密友五次元理論」——與你親密交往的5個朋友,你的財富和智慧就是他們的平均值。


善良在為孩子的成功鋪路。

從養育的角度來說,善良更像是一個「長期投資」。雖然在短時間看不到回報,但是,從長遠看善良能給一個人帶來很大的回報。

就連長期投資的「股神」巴菲特都說:看一個人,如果不具備善良和正直,那聰明和能幹將會害了你。

3

善良的孩子會更快樂

比起其他,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孩子會更快樂。

旁人的激勵和反饋會讓孩子更自信。

善良的孩子一般都「人緣好」,老師與同伴的認可,對孩子早期良性人際關係的發展極為有利。

我們潛意識裡好像總認為,「幫助別人」,受益的一定是其他人。

其實,善良最大的受益者是施善者,孩子會因此更快樂。

在一項實驗中,一些幼兒得到餅乾,然後被邀請把其中一些分給「吃了」並說「好吃」的木偶。

整個過程,研究人員對孩子們的面部表情進行了評估,發現與接受餅乾相比,孩子們分享食物能產生更多的快樂。

心理學家稱之為「給予者的快樂(helper’s high)」。經濟學家稱之為「給予的溫暖。而進化生物學家觀察到,樂於幫助他人是人類進步的因素。

達爾文說過,縱觀人類進化史,一個「總是樂於互相幫助」的部落,會戰勝大多數其他部落;這就是自然選擇。


3


重新找回善良

可惜的是,善良這個品質,已經被默默地邊緣化了。

儘管嘴上依然會說「要做一個善良的好孩子」,但實際上,我們更關注孩子與同齡人相比是否優秀和成功,而不是善良。


孩子們能敏銳地察覺到大人「所說」和「所做」之間的區別。

很顯然,他們看到的是,我們更關心成就。

甚至,我們不經意談論別人家的孩子時,其他小朋友受到讚揚也是他們的成績、能力,而不是什麼慷慨善良的品質。

孩子們用敏感的觸角感知著這一切,他們能感覺出爸爸媽媽更看重什麼。

不過,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知道發現,取得成就與擁有善良的品質,並不衝突,這兩者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善良是通往成功的一條捷徑,而不是絆腳石。

我們努力地尋找捷徑,捷徑卻是在被我們忽略的道路上。

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改變對孩子價值觀的輸入,值得且具有深遠意義。

現在,我們已經有意識的讓CC看到——父母很看重她的善良。

我們從改變「問問題」開始。

晚餐聊天的時候,最初我們談論在幼兒園乾了什麼,現在我們問今天她做了什麼幫助別人。

起初,回答通常是「我忘記了」。

過了一段時間,CC開始給出更深思熟慮的答案。

例如,「和一個沒有零食的朋友分享了零食,」或者「借了一個同學蠟筆」,她已經開始積極地尋找機會提供幫助,並採取行動。

我們從感謝她結束。

這個假期,姐弟倆同時在家,CC幫助我們很多,會照顧DD,會幫忙家務,每次我們都會認真的感謝她,每晚臨睡前,我都會重複當天她幫助我們的細節:

  • 你幫弟弟收了玩具,省下了媽媽不少時間,謝謝你哦。
  • 你每天都幫DD接洗臉水,拿尿不濕,謝謝你哦。
  • 今天媽媽準備晚飯晚飯時,你幫我逗弟弟玩,真的幫了我大忙,謝謝你哦。

不管提問還是重複幫助行為,意義並不是讓孩子記住自己的付出,而在於讓她知道,這些品質是被人注意和重視的。

因為,對於價值觀並不穩定的孩子們來說,只有因為幫助他人而受到讚揚和認可時,他們才更有可能再次伸出援手。

當然,鼓勵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並不是要求他們要不計成本的犧牲自己,滿足別人。善良應該是自私與無私之間的一個狀態,是在自己的需求得到照顧的同時,主動幫助別人。

最後,用我很欣賞的一句話做結尾:

如果你教導孩子成為善良的人,那麼你不僅在為他的成就鋪路,你也在為他周圍的孩子們鋪路。

希望我們,不做孩子善良的終結者。


本文研究參考:Adam Grant《Stop Trying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And start raising kind one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cdmqHABjYh_GJGVOE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