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企業突破,成為技術源頭,才能帶動整體產業升級

2019-10-18     行者啊

傳統的產業升級都是從原有企業入手,更新技術,更新設備,引進人才,從產業低端走向中、高端,過程中要克服的阻力不僅來自市場,還要克服來自於市場以外的阻力。市場阻力包括資本、技術門檻、專利壁壘,市場以外的阻力包括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

我們用了40年時間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走到中端,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收益,也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人口紅利抵消了這部分消耗,超出部分就是社會財富的增長。

中國已經占據全球產業格局的中端,從低端走向中端,需要的是人口紅利,而從中端走向高端,需要的不是人口紅利,而是人才紅利。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全局管理者,那些地方管理者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所以才出現了近兩年的人才爭奪大戰。

在目前全球產業格局中,美國是技術輸出者,而我們處於產業分工的中端,多數情況屬於技術接受者,我們多數產業是美歐日的技術附屬,而現在,以華為為代表的技術型企業,意欲突破這種格局,取歐美日企業而代之,變技術接受者為技術輸出者。

改變由國外企業輸出技術,國內企業接受技術,再進行中端研製的模式,變為由國內頭部企業輸出技術,國內傳統企業接受技術,再各自進行產品研製的模式,相當於進行一次整體的產業升級。而這種產業升級的模式與傳統產業升級模式不同,更適合現有國內外大環境。

實際上也是這樣,國內製造業的技術源頭基本來自歐美,而信息技術的技術源頭大部分也來自美國,而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特朗普最擔心的也是這種改變。所有被列入清單的公司都有希望成為技術源頭,成為替代美國公司的潛在公司,美國的火力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優勢。

我們認識到,起碼到當前為止,那些處於歐美技術附屬的公司並沒有受到壓力,比如聯想、小米等企業,而那些通訊、視頻、人工智慧領域的獨角獸,就是美國施壓的對象。由此,這個清單反過來就成為我們的優勢產業清單,所列的這些公司也就成為最有希望達成單點突破的公司。看起來,通訊和人工智慧將是首先突破的領域。

美國竭力打壓的公司,已經暴露了他們的火力,也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的優勢,只要在這幾個領域的這些公司上下功夫,那麼實現整體產業升級就有希望,3~5年內完全可以突破。

國內傳統企業,負擔重,機制僵化,就算進行高強度的投資,也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好的效果,這些企業的作用更多地在於保障就業。所以,國內的產業升級不可能從原有企業逐步升級,只能採用集中資本、集中人才,以高密度生產力的強攻,才能達成個別領域的突破。當這些獨角獸突破以後,將產業帶到一個新高度,傳統企業成為它們的技術附屬企業,才能完成整體產業升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a4g3m0BMH2_cNUg76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