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有夢,總夢見王昭君的身影,還有她的眼睛,不知道也許是因為昨天師講,昭君出塞,還有他畫的王昭君眼角邊那滴淚的原故吧,
有人說紅顏禍水,不知道昭君算不算?她"禍"的是用一介小女子的柔肩扛起從此匈奴和中原和平相安60年繁榮的平安;她"禍″的把中原文化和先進生活理念傳遍大漠塢魘;她"禍″的忍屈八百度,遵從匈奴人的習俗有悖人倫的:丈夫死了,嫁兒子,兒子死了嫁孫子,悲催的昭君就這麼"有幸"的中招了趕上三嫁。她不想再嫁,想回夢寐以求的故鄉,可皇上不准,讓她入鄉隨俗,弦拉的太緊總要崩弦,這天終於在她三十多歲那年崩斷。悲呼,請問蒼天美人何之錯?且聽杜甫詩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塑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詩總讓我淚流滿面,她帶著千般的委屈,千里迢迢西行而去,只能用琴聲訴說著心中的無限事,當路過的大雁聽到這哀傷的琴聲;當看著這絕世美麗的昭君怎忍離去,於是便飄落在她的面前,從此落雁昭君而驚揚天下。
她短暫傳奇的人生我覺得感天動地,就連她的墓地當塞外秋殘滿地時,她的墓地周圍確是青蔥一片,怪不得詩中所敘"青冢",難到她感動了上蒼,讓一片綠茵永伴她,我想那片綠茵不就是她中原的家嗎?據說那漢元帝自從見了昭君驚人的美貌後,再也不能忘記,抑鬱成疾,在昭君出塞後,苦熬三四個月後駕崩。怨昭君嗎?不知,我覺得應怨自己如大廈將傾前管理不妥而造成的原因吧,一個小小的畫師都可以妄違,貪婪、黑白顛倒,把美塗成丑,可見當時之昏慵,豈是怒殺一個小小畫師毛延壽那樣簡單?讓有志氣才貌雙全的美人兒從自己手中滑走,豈不懊惱心疼,你心疼,我也心疼。昭君更心痛,誰家有女願嫁匈奴荒蠻之人呢,有愛嗎?當然沒有,有的只是絕然。
我覺得四大美人之中她與楊貴妃的婚嫁有些相通,都是父子,子父互嫁,但楊貴妃卻比昭君幸運的多,看得出楊貴妃與唐明皇是真心相愛,不信你去問問楊貴妃,楊貴妃的丈夫唐明皇曾是她的公爹,後又成了她的丈夫,唐明皇后宮佳麗三千,為什麼只寵楊貴妃呢?這裡必有其因,當他寵愛的知心慧妃死後他覺得從此再也沒有知心人了,整日鬱鬱寡歡,獨望窗軒無語談。直到找到楊玉環後他覺得她才是他餘生的知心,所以他們琴瑟和鳴,產生了電光火石的愛。
楊玉環何其人也,她性格溫婉美麗柔軟,能把花羞的捲曲葉掉,所以稱羞花,但光是美嗎?錯,她還是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善彈琵琶,還有她對唐明皇痴心的愛,之到她把痴愛的血灑在了馬嵬坡。
這期間雖然短暫,但我始終認為有愛總能驚艷時光永遠是對的。不信你在細聽遠處似有她的歌聲在耳邊迴旋「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也痴情"。不是嗎?人皆有情,何況是此生只為一人去呢,這情難道不真嗎?愛就這麼神奇,只要是真,哪怕他是帝王還是百姓,哪怕它時間長短,我認為都是幸福的,楊貴妃這點上比昭君可幸運的多。這題似扯遠了些。我是說,愛與年齡身份無關,有的人一眼從此萬年;有人一生平水相淡只渡時間。但愛與恨和無奈有關。
誰都知道昭君從此一別後,從此不知何時歸故里。記得多年前,看過一場有關王昭君的電影,那飾演王昭君的演員一出鏡,可稱驚為天人,微圓的面頰大大的眼睛,總之用語言難形容她的美麗。但後來看過多部王昭君的影片,但總覺的沒人再趕上那樣神情美麗驚人的人兒了,雖然那演員並不出名。出名也罷,不出名也好,有時瞬間便是永恆。
儘管世人對這些美人褒貶不一,但在當時她們是無論如何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的,但我覺得命運最苦的還是王昭君,因為她並沒有得到真愛,和她所愛,她壓抑自已,用今天的話來講,只是一份責任,一份擔當。四大美人也罷,昭君也罷,紅顏薄命,哪個活過了40歲,都是在人聲最芳華的時隕落,悲呼,你們的眼睛如此美麗,你們的淚…
師講他 所畫的王昭君的眼睛,看到的應該是故鄉的那朵蓮;我想她眼角邊的那滴淚應該是蓮葉上的淚珠兒吧。
作者簡介:許素雲,山東德州人,喜歡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情,喜歡文學,喜歡朗誦,退休職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_DClW4BMH2_cNUg1G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