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綜述近年來國家對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筆者重點分析了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指出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存在農村垃圾污水污染嚴重、過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農村鄉風文明缺失等問題,總結了建設美麗鄉村面臨基礎設施投入大、產業難以吸引社會資本、農村污水垃圾市場化處理程度低、鄉村人才缺失等現實困難。通過總結浙江省湖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筆者研究認為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注重結合農村實際、堅持市場導向以及發揮鄉村人才優勢等幾個關鍵問題,以期為各地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借鑑和參考。
0 引言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關乎廣大農民的根本福祉,關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中國[1,2]。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雖然農村生態環境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農村環境污染形勢仍不樂觀[3],農村水污染和飲水安全、垃圾圍村、畜禽糞污污染等現象仍比較突出。筆者在綜述國家關於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地方實踐案例經驗,總結美麗鄉村建設需注重的關鍵問題,旨在為國家制定政策頂層設計提供參考,同時也為地方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4,5,6]。
1 鄉村振興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提出的背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7]。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先後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8]。
鄉村振興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藍圖,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脈相承的,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升華和提升,是新形勢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新願景。
實施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9]。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體現是在農村,特別是在農村人居生態環境上,需要通過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來補足鄉村振興的短板[10]。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內在城鄉環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國家發布了第一個環境保護標準《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保會議提出保護環境是中國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確了「村容整潔」的具體要求,對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創造良好的農村生活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於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2008年,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強調統籌城鄉環境保護;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實行「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實施方案》;2010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了未來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201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11]。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的報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千年大計,並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提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從研究機構到新聞媒體,從政府部門到廣大農民,社會各界對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都給予了高度關注[12,13]。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百姓極為關心、政府極為關注、社會極為關切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14,15,16]。
2 生態宜居與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各地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結合實際,探索和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做法,但同時也存在問題和現實困難[17,18,19]。
2.1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1 垃圾污水問題突出,導致農村不美
當前,在城市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農村環境問題卻顯得越來越突出。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問題仍比較突出,垃圾圍村、垃圾成山、農村水污染和黑臭水體頻現,各類廢棄物「上山下鄉」等問題凸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有較大差距,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突出瓶頸[20,21,22]。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產生的生活垃圾及各種廢棄物也日趨增多[23]。有研究表明,農村每天生活垃圾人均產生量約0.8 kg,以2015年底全國農村常住人口6億人計算,農村每年會「貢獻」1.75億t生活垃圾。更嚴重的是,由於農村缺乏專門的人員、經費進行垃圾管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幾乎一片空白。以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來看,實行生活垃圾處理的僅有21.8萬個[24,25]。
大量的廚餘垃圾、廢棄包裝物、廢玻璃瓶、廢棄農藥化肥包裝物、廢舊衣服鞋帽以及人畜糞便,堆存在田間地頭,或隨意丟棄到「溝渠」、「大坑」甚至「河道」之中,占用大量農田,嚴重污染了農村土壤和地下水[26,27]。農村環境問題陷入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尷尬境地,垃圾圍村、農村水污染現象愈發嚴重[28,29]。
2.1.2 農藥化肥濫用濫施,導致農業不綠
中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的基本農業國情[30]。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需要通過農業生產來解決。在此背景下,農藥化肥是必不可少的農業生產工具。一些地方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土壤板結、土壤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超標嚴重[31,32]。同時,污水灌溉、農業污染排放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導致農田土壤生長功能減弱、農產品農藥殘留等問題[33,34]。
過去,國內農業生產的主要任務是實現「量」的提升。為此,如何提高糧食產量成為重中之重,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增」。但這背後卻付出了資源消耗過度、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代價,更為關鍵的是,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威脅[35]。綠色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農業生產的綠色化、安全性成為當前國內農業供給側改革和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農業生產面臨著如何通過提質增效、推動化肥農藥零增長,來實現綠色、健康、優質發展等新挑戰[36,37,38]。
2.1.3 鄉風思想封建落後,導致農民不文
在城鄉快速發展的大潮下,一些農村鄉風文明缺失,農民封建思想猶存,整體素質不高,文明程度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些鄉村沒能保留農村原有味道和本地文化特色,現有城鄉統籌政策對承載歷史記憶、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日、宗親關係、生活習慣等無形文化傳統的保護力度相對不足,鄉村旅遊帶來的商業氣息使農村原有的「農韻」、「鄉味」逐漸消失等;(2)有些農村農民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鄰裡間不和睦現象較多,更有甚者與家人、親人間的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觀念逐漸淡化,不贍養父母、不守婚約等有悖於家庭社會倫理道德的現象時有發生,傳統思想和封建迷信現象有所抬頭;(3)部分農村特別是貧窮落後農村的價值導向嚴重扭曲,攀比之風、過度消費奢靡之風盛行,婚喪嫁娶完全超出當地實際情況,天價彩禮現象難以消除,各類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農村精神文明問題突出[39]。
2.2 存在的主要困難
2.2.1 基礎設施欠帳多、投入大,資金壓力大
很長時間以來,農村基層設施,如鄉村道路交通、農村集中供水和改水改廁改圈、部分山區農村電網、物流設施等長期未獲有效投入,導致歷史欠帳多,建設落後。農村基層設施建設大多為公益性事業,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融資貸款難,基本上要靠國家資金補助或社會集資。按照現行的國家財政體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相對充足,市級和縣級由於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財政情況差別較大,鄉(鎮)、村一級財政情況則非常堪憂,難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40]。雖然國家近年來相繼投入了很多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但畢竟中國擁有48萬多個鄉鎮、69萬個鄉村,而且很多山區鄉村條件非常惡劣,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量巨大[41,42]。
2.2.2 特色產業少,投資吸引力差,難以撬動社會資本
雖然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不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像農村三產融合、農旅一體化以及田園綜合體等特色產業日漸呈現。但中國90%以上的鄉村以農業為主,特色產業基本上以農業為基礎,真正做出特色、拿得出手的畢竟是少數,由此造成很多農村缺乏特色產業,很難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很多地方已將特色產業作為一個地方的代名詞,但是真正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特色產業」需要有科學的規劃、充足的資金來打造,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等產業項目投資回報期長,吸引社會資金難度大。
2.2.3 垃圾、污水專業化處理程度低,難以市場化運營
髒亂差、如廁難是很多人對於農村最直接的感受。農村人少、地廣,導致垃圾和污水處理難度大。最大的困難在於垃圾和污水「量少」,收運集中成本高、市場化投入大。筆者調研中發現,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農村垃圾分類探索了一些新做法,如在村裡建設讓村民可以兌換牙膏、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的「垃圾兌換銀行」,培育村民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建設農村小型濕地來解決農村污水量少、難以集中處理的難題。但是「垃圾兌換銀行」、農村小型濕地都面臨著政府一次性投入大、運營成本高、市場可持續性堪憂等問題[43]。
2.2.4 農村空心化嚴重,美麗宜居家園建設人才匱乏
由於農村就業機會少、發展空間有限,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留在農村的「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兒童,難以肩負起建設美麗家鄉、實施鄉村振興的重任。農村基層幹部短缺甚至斷檔,嚴重製約了農村現代化管理和美麗鄉村建設。鄉村人才的缺失也導致大量農村資源閒置,土地、林地、各類鄉土特色資源等無法盤活,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嚴重受阻。
3 浙江省湖州市生態宜居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湖州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近年來,湖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大膽實踐,在深入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了以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新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素質美、管理民主和諧美及宜居、宜業、宜游的「五美三宜」為特徵的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以「與時俱進、持續發展」為理念指引、以「美麗鄉村、和諧民生」為品牌特色、以「市校合作、社會參與」為主要特徵的新農村建設「湖州之路」,積極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成為美麗中國建設最鮮明的細胞、最生動的實踐。總體特點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著力創建美麗鄉村,塑美鄉村振興之「形」。湖州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全域規劃建設美麗鄉村。全市建成了571個市級美麗鄉村,打造了19條形象良好、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示範帶,所有縣區均成為省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區,安吉縣、德清縣成為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縣,占了當年全省的1/3,市級美麗鄉村建成率達83%。
(2)著力治理生態環境,托住鄉村振興之「底」。強勢推進「五水共治」、「四邊三化」、「三改一拆」,探索建立了「一根管子接到底」、「一把掃帚掃到底」的城鄉一體化環境治理模式,實現了鎮級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行政村垃圾收集處理、規劃區外建制村整村生活污水治理均達100%。
(3)著力培育新型農民,留住鄉村振興之「人」。建立全國首個地市級農民學院——湖州農民學院,培養了3200名農民大學生、55名農推碩士。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創辦領辦家庭農場、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吸引了農村年輕人才務農。緊緊依靠新型職業農民的示範引領,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1「美麗德清」的實踐探索
湖州市德清縣堅持以生態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以加快推動建設成果向經營成果轉化為重要途徑,以讓百姓得實惠為根本落腳點,真正走出了一條「兩山」化「兩美」的「美麗經濟」發展新路。
3.1.1 以全域美麗鋪就美麗經濟「新底色」
德清縣堅持把美麗環境作為發展美麗經濟的重要前提,按照「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美麗」的要求,下大力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成功創建全國生態縣和全省首批美麗鄉村示範縣。
(1)點上示範引領。德清縣圍繞「多規合一」國家試點,高起點修編縣域總體規劃,編制全省首個美麗鄉村升級版戰略規劃,引領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截至2017年3月,德清縣已成功打造了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五四村、國家級「生態村」高峰村等一批國字號「精品村」,成功創建省級以上美麗宜居示範村11個,市級美麗鄉村107個。
(2)線上串點成景。德清縣充分挖掘「名山、濕地、古鎮」元素,高標準建設環莫干山異國風情、中東部歷史人文、蠶鄉古鎮、防風濕地、水夢苕溪景觀線,切實把美麗鄉村「盆景」串成「風景」。環莫干山異國風情景觀線成功入選首屆「浙江美麗鄉村十條最美精品線路」。
(3)面上整體提升。德清縣圍繞打造「全國最乾淨縣」,深化完善城鄉環衛「五統一」管理模式和農村生活污水「五位一體」長效運維管理機制,城鄉垃圾收集覆蓋率和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達到10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村全覆蓋,農戶受益率達到90%以上。全面實施美麗鄉村提升工程,「美麗細胞」不斷做精。
3.1.2 以產業轉型培育美麗經濟「新業態」
德清縣堅持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做大美麗經濟的必經之路,以創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為契機,不斷創新農村經營體系。
(1)做強「旅遊+」文章。堅持農旅融合發展,率先開創「洋家樂」高端低碳旅遊新業態,集聚了裸心谷、法國山居等為代表的150多家高端精品民宿。2017年,德清縣民宿產業每張床位可產生超19萬元的GDP,西部山區農房出租價格平均達每幢每年5萬元,直接帶動當地農村人均增收8000餘元。在德清縣目前的150多家精品民宿中,由當地人以直接投資或間接入股等形式開辦的約占2/3左右,其中返鄉創業者占30%以上,在德清農村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
(2)做精「生態+」文章。全力推進都市型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深入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體、休閒農業園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進一步打響「講道德·更健康」農產品誠信品牌,形成了產業集聚發展、產業全鏈發展、功能融合發展的農業產業新格局。截至2017年3月,全縣共打造誠信農產品示範基地56個,「德清嫂」農產品品牌享譽全國;成功承辦全國休閒農業現場會,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連續2年位居全省第一。
(3)做大「網際網路+」文章。啟動美麗鄉村+網際網路項目,依託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五位一體·豐收驛站」、「郵掌柜」等農村電商平台,在縣級層面成立淘寶「特色中國·德清館」,在鄉鎮層面建立電商創業園,在村級層面培育電子商務特色村,形成了以農村電商發展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2017年,全縣累計建成電商村級服務站點332個,行政村實現農村電商平台全覆蓋。
3.2「美麗安吉」的實踐探索
安吉縣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為抓手,堅持共建共享共富共美,以「六化」運作方式建設「美麗安吉」,打造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四位一體的「安吉模式」。安吉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特色可以概括為「六化」。
3.2.1 系統化籌劃
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四位一體全方位建設。規划上,強化全局,將高標準、全覆蓋的建設理念充分體現在整體和專項規劃中,用科學的規劃設計提升建設水平。建設上,突出規劃龍頭,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確保建設質量和品位。管理上,突出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從村務管理向社區管理、景區管理提升;突出建設成果長效鞏固,大力推進城市物業管理進農村,全面實施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經營上,促管理帶建設轉成果,推進農村資源與資本、產品與市場、環境與實力對接。
3.2.2 全域化布局
按照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要求,推進城、鎮、村深度融合發展,統籌打造優雅竹城—風情小鎮—美麗鄉村,把縣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打造,著力構建「一環四帶六區」的鄉村旅遊大格局,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黃浦江源、中國大竹海、昌碩故里、白茶飄香4條鄉村旅遊精品觀光帶和集「吃、住、行、游、購、娛、產、學、研、康、意、情」十二要素於一體的六大鄉村旅遊綜合體。
3.2.3 標準化建設
努力打造可複製、可操作、可借鑑的新農村建設樣板區。通過1年試驗、2年完善、3年提升,制定完善美麗鄉村創建驗收評比指標體系,即「一個標準(4個方面36項指標)、三個檔次(精品村、重點村、特色村)」的考評體系,並且亮出了「國標」,2010年,被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全國新村標準化示範縣。
3.2.4 個性化打造
堅持將凸顯鄉村文化作為美麗鄉村創建的生命力,建設過程中非常注重對特色建築的保護和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的挖掘,並將其與鄉村氛圍結合,貫穿於規劃、設計、建設的各階段。體現傳承出新,91個文化大禮堂和46家農村數字影院在美麗鄉村創建過程中相繼建成,高度重視對各鄉鎮、村特色文化的挖掘與展示,建成1個中心館和36個地域文化展示館,將孝文化、竹文化、造紙文化、茶文化、郵驛文化等,通過多種形式予以展示,並形成了威風鑼鼓、竹葉龍、孝子燈、犟驢子、皮影戲等一大批鄉村特色文藝節目。
3.2.5 市場化運作
共建共贏,多渠道開展建設。品牌資本化,探索品牌經營,以「中國美麗鄉村」、「中國大竹海」品牌為依託,推進生態品牌和旅遊品牌的整合聯動、資源共享,變品牌為資產。資源資本化,積極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運作,盤活各類資源,拓寬交易渠道,變資源為資產。項目資本化,以項目為平台,為金融資本、工商資本進入開闢渠道,創新項目投融資渠道。
3.2.6 品牌化經營
充分轉化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全面開展鄉村經營。以「農業兩區」為平台,推進一產「接二連三」、「跨二進三」。以鄉村旅遊為主要業態積極探索多元化鄉村經營路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宜文則文、宜居則居。2016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824.8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33.16億元,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708.1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2.85億元。
4 美麗鄉村建設需注重的幾個關鍵問題
4.1 立足農村實際,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就地合理化處置
城鄉發展水平差異決定了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與城市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存在很大不同,農村生活垃圾與城市最大的不同在於垃圾產生量少、有機垃圾比重高、農村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了解少;農村污水與城市污水的區別在於污水產生量少、高濃度的糞污黑水和低濃度的生活污水無統一的集中管網處理。基於上述特點,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必須立足農村現狀,從農村實際出發,研究制定符合農村特點的垃圾、污水處理技術路線[44,45]。
對於生活垃圾,在分類上,建議採用村民通俗易懂的分類方式,按照「爛的」和「不爛的」標識設置垃圾分類桶,便於村民分類操作。在處理工藝上,對於有機垃圾,建議採用堆肥法處理,藉助微生物發酵生化作用,適當採取人工控制方式,將有機質分解、就地還田,回歸農村自然環境;對於其他垃圾,鑒於農村垃圾處理規模較小,建議採用適合農村的5~10 t/d的小型熱解氣化爐處理鄉鎮生活垃圾[46,47]。
對於農村污水,建議將高濃度的糞污黑水和低濃度的生活污水區別對待。對於糞污黑水,可採用三格化糞池、沼氣凈化池等方式轉化為農用肥料加以利用;對於生活污水,可採用庭院式小型濕地工藝處理,凈化後用於還田,就地消化,真正做到「符合農村規律不折騰、統籌規劃建設不重複、長效運行利用不浪費」[48,49]。
4.2 堅持市場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將美麗的田園風光、山水資源轉化為農民增收的財富。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小火車田園綜合體是典型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美麗鄉村建設成功案例。魯家村通過引入旅遊開發公司,按照「公司+村莊+家庭農場」的運作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充分保障旅遊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主和廣大村民的利益,以企業為主體,堅持市場化道路,將一個遠近聞名的窮山村變成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政府應做好引導服務,政府搭台、企業唱戲,讓企業真正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角。政府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健全組織架構和利益分配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開放、高效、專業化作用,通過授予旅遊開發企業經營權、合同外包等形式,讓企業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優質、專業化服務[50,51],最大程度給予龍頭開發企業優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同時最大程度保護股民和村民利益,讓鄉村經濟發展充分遵循市場規律,最大限度地盤活「美麗山水」資源,讓綠色青山變成金山銀山[52]。
4.3 實施「五鄉」工程,吸引和培育「新鄉賢」建設美麗家園
建設美麗家園、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當前,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此類人員被形象地比喻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四軍」。各地需要通過實施返鄉、下鄉、回鄉、還鄉、本鄉能人創業創新的「五鄉」工程,培育和吸引各類「新鄉賢」來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實現「五態」,即產業有好業態、景觀有好生態、鄉風有好文態、村容有好形態、生活有好品態。
建設美麗鄉村,關鍵在人,在於農村是否擁有大批有能力、有見識、有魄力的「草根」農民。通過加強技能培訓、提供政策引導,鼓勵部分優秀農民工返鄉、農村的大學生回鄉以及在城市長大的科技人員下鄉,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去創業創新,依託他們對當地資源的了解,可以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村「草根經濟」,推動產業扶貧,力促實現「五化」,即鄉村景區化、產業共享化、鄉土特色化、生活都市化、治理多元化[53]。要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的豐富性、文化的獨特性、綠水青山的生態性等優勢,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通過「三留人」(產業留人、環境留人、待遇留人),做到「四留住」(留住資源要素、留住產業鏈條、留住利潤稅收、留住人氣人脈),促進鄉村實現「五美」(形態優美、業態新美、文態淳美、生活富美、新村和美)。
5 展望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挖掘當地鄉土、鄉情、鄉愁。未來,需要在「引」、「育」、「用」上用足、做足「新鄉賢」文章,解決美麗鄉村建設「人」的問題:(1)著力在「引」字上做文章,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美麗家園建設,造就更多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的人才;(2)在「育」字上下功夫,進一步整合資金資源,完善培訓機制和內容,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培養一大批鄉村本土人才;(3)在「用」字上出實招,注重從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中選拔充實鄉村幹部隊伍。
立足鄉土資源、用好鄉土人才、做足鄉土產業,可以建設好廣闊的農業農村資源,讓大量的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空氣變人氣,青山變金山,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禮品,推動鄉村發展實現「五態」,即產業興旺有市值,經濟發展有好業態;生態宜居有顏值,自然而然有好生態;風文明有氣質,以文化人有好文態;治理有效有機制,村容村貌有好形態;生活富裕有品質,手頭寬裕有好品態。這樣,昔日的傳統農村,將會逐漸實現向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的華麗轉身,現代農業將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現代農民將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現代農村將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基金: 中國博士後基金(第64批)面上二等資助項目 (2018M64209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環境治理的市場化制度與社會化共治體系研究」 (15ZDC030);
作者:矯旭東 杜歡政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循環經濟研究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來源:中國農學通報2019年28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WVH8G4BMH2_cNUgHO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