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子》耿雪:「輕重之間」是生命的殘酷與溫柔

2020-01-01     文藏

2014年,一部陰森詭異的陶瓷動畫刷新了人們對於陶瓷、中國動畫乃至國產恐怖片的認知。

《海公子》。

《海公子》動畫劇照

陶瓷清冷的色調和光澤,瓷片相互摩擦的刺耳聲音,不適的觀感,把這則聊齋故事的恐怖奇詭詮釋到了極致。

將陶瓷用於動畫並非耿雪的《海公子》首創,但能如此深刻地理解陶瓷的物性和特質,熟練駕馭陶瓷語言的並不多。

耿雪算是一個。

去年,清華的一場國際當代陶藝展上,耿雪延續先前詭譎神秘畫風的一件作品,再一次深化了公眾對於這位藝術家的認知。

《語·眼》

當你差不多以為這就是耿雪的風格,而陶瓷就是她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語言時,她又帶著一批新作來了。

藝術家耿雪

12月29日,築中美術館「輕重之間」——耿雪作品展開幕,展覽展出了耿雪近幾年的8組作品:《金色之名》、《蘇格拉底的廣場》、《蒼蠅》、《童年寓言》、《米開朗基羅的情詩》、《土堆》、《天籟》、《自由之繩》。

開幕式現場

在這些作品中,你能看到陶瓷、玻璃、雕塑、繪畫、裝置、影像,行為藝術,這些藝術形態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彼此融合,沒有邊界。

展覽現場

比如參展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金色之名》,作品除了巨幅影片和影像裝置外,還有雕塑原作和創作手稿以及創作紀錄片《弗荼澄》。

《金色之名》泥塑電影短片

《金色之名》多屏影像裝置

《金色之名》雕塑原作

影片以象徵生命的泥土,塑造了一群前仆後繼服務於龐然大物的人類,他們或甘願獻身,或自相殘殺,以他人獻祭,殘酷無望的黑白畫面里,貫穿著嬰兒咿咿呀呀探索世界的聲音,這是絕望中的希望嗎,還是更深的絕望?

隱藏在心臟深處的金色液體,是殘存的良知嗎?當人類被龐然大物吞噬後,化身的金色小船,是不是象徵救贖的「諾亞方舟」?

每個觀者都會有自己的解答,就像對於生命本身,對於我們與所處世界的關係。

這些渴望著,追逐著,掙扎著,尋找著的眾生相,不也是現實生活中被某種神秘力量和規則裹挾的你我嗎?

同樣是泥塑,《米開朗基羅的情詩》呈現的方式又迥然有別,它是關於雕塑的紀錄影像,也是一件行為藝術品。在米開朗基羅寫給同性愛人的情詩所奠定的情感基調里,藝術家與作品似乎也有了某種微妙的聯繫。

《米開朗基羅的情詩》 影像

細膩的瓷泥一如光潔的皮膚,藝術家的雙手在瓷泥上緩慢而有力地推動,按摩般溫柔的手法塑造出一個男人稜角分明的臉、充滿肌肉線條的軀幹和四肢,他靜靜躺著,如同睡著的愛人。

作品完成後,她俯身向他口中送入一口氣,他的胸部開始起伏。

剛剛被賦予了生命的作品,又被還原為雕塑,進行翻模切割,藝術家像演示一部教學片般有條不紊地切割下雕塑的頭顱和四肢,工序流程的冷靜克制和情詩營造的飽滿情緒,相互交織又彼此衝突,溫暖而殘酷,柔情也暴力。

還有用白瓷和玻璃器官布陣的《蘇格拉底的廣場》,易碎的材質,手工造型的臟器和骨骼,無組織地擺放著,色彩斑斕卻脆弱無比,器官廣場與中間坐在毒酒上的蘇格拉底塑像,是個人意志與群體生命的抗衡,也是群體意志對個體生命的壓迫。

《蘇格拉底的廣場》 陶瓷、玻璃裝置

用廢棄的藝術教學材料呈現的《童年寓言》,混亂的場景,怪異的兒童雕像,有著與想像中童年的美麗多彩截然不同的原始與野性。影像中,學生扔砸石膏像等教學廢品的激烈場景與戰爭片段共同交織作用,敘述著某種看不見的聯繫和隱藏在原始基因中擺脫不掉的宿命,這才是人類的童年寓言吧。

《童年寓言》 綜合媒介

她還用手機記錄下了粘蠅板上幾隻垂死掙扎的《蒼蠅》最後的生命輓歌;用一條長長的藍色的《自由之繩》打破了柏林女子監獄的沉悶與禁錮……

《蒼蠅》 手機拍攝視頻

作為藝術家,耿雪從未停止過對於媒介和表達方式的探索,她似乎一直在掙脫藝術的邊界,只執著於為內容找到最有力的表達。作為女性,她的作品裡始終有對生命深沉的愛和強烈的悲憫,對細節的敏感和情緒的準確把控,讓她的作品溫柔中充滿力量,安靜中攝人心魄。

展覽現場

有「輕」有「重」,也有生命的溫柔與殘酷。推薦給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TdmYW8BMH2_cNUg2q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