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踏青、喊山「洗肺」、有氧運動……你所熟悉的「絲路首鎮·戶外天堂」——成都邛崍平樂古鎮天府竹海(川西竹海)景區春回大地。清明小長假,到平樂古鎮川西竹海景區體驗一番竹海踏青。
百畝竹海,天然氧吧等你深呼吸
春天已經來臨,「氧你」,是天府竹海(川西竹海)不變的諾言。十萬餘畝天然竹海,碧波蕩漾,山川俊朗,怪石突兀,空氣品質絕佳,負氧離子高居成都之首。所謂「天然氧吧」,這裡當之無愧。
除了吸氧,景區內還擁有全國第一高空單跨雙塔人行懸索橋——仙侶牧雲橋,全國首條鐵道式自然攀岩場所,成都區域內首座「高空玻璃棧道」等項目,所謂「絲路首鎮·戶外天堂」,這裡名不虛傳。在峽谷之巔,放聲吶喊,盡情釋放。
春回天府,大疫之後,讓忙碌的我們更加關注生活的意義,更加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春節雖然悄然而去,但幸福依然溫存,不如「到平樂再過一次年」。
「邛州園」帶你體驗農耕歲月
除了10萬畝天然竹海釋放你的身心,更有邛州園豐富你的旅程。平樂新景「邛州園」被稱作「活下來的文化遺產」,邛州園以天府文化為主題,提供漢服文化體驗,擁有眾多川西傳統文化生活實景場景,在園內,釀酒、榨油、造紙、碾米、磨面、織布、制陶、竹編、木刻、打鐵等作坊林立;農家小院、官宦莊園、平民草舍、耕夫土房錯落有致;令人宛若穿越時光隧道,步入了百年歷史的農耕歲月。
夜遊古鎮,「音樂燈光秀」
在平樂古鎮平沙落雁一期、二期還有炫麗的「燈光秀」。36666平米的燈海和千組燈光造型如影如夢,全息投影、3D燈光秀、水霧光影、天幕星空……創意燈飾構成了形態各異又個性鮮明的燈陣組合。
據悉,2020成都平樂古鎮音樂燈光節將持續至5月20日。其以「流光溢彩·動感新時代」為主題,創新性地採用音樂+燈光+科技+互動模式,構建夢幻山水、時光隧道、幻彩星海、新年快樂、光影流動、動感時代、流光溢彩、兒童樂園八大主題區,以建築立面為投影載體,光影流動,異常唯美。
新聞連結:清明節習俗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