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3月30日電 據《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歐時大參」消息,日前,而立之年的法國人Architruc戴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口罩,這個口罩不是普通醫用外科口罩,而是一個由他六個月大的寶寶提供材料,中國岳母提供技術製成的「應急尿不濕口罩」,與他結髮三年的中國妻子糯米,教會了他「口罩」這個新的中文詞彙。
獨一無二的尿不濕口罩為Architruc帶來了不少的關注,辦公室的同事拿他打趣,但是作為唯一需要每天搭乘公共運輸的家庭成員,他相信「雖然自己健康,但家中還有老人孩子,既然這場疾病有可能波及全法,自己就要做好最基本的防護。」
不久之後,糯米買到了口罩,「應急尿不濕口罩」完成使命,這個中法家庭中的「口罩難」得到了解決,但對於另一對中法情侶桃子和Melon來說,他們的運氣明顯要差一些。
早在1月25日,桃子就曾去樓下的藥店購買口罩,當時她對疫情的了解全部來自國內的父母,「父母叫我減少出門,最好有機會囤一點口罩」。無奈的是,樓下藥店的口罩當時已經售罄,春節聚會期間,桃子雖然得到了一個醫用口罩,但卻難解兩人的口罩之需。
新冠疫情中,口罩成為東西方文化一個新的碰撞點,東方文化中口罩是保護健康人免於被病人感染的「防疫盾牌」,西方文化中的口罩則是避免病人傳染健康人的「阻毒大閘」,在這場以口罩為切入點的東西方防疫文化爭辯中,幾乎每一個中法家庭都是參與者。
「有道理的事情他完全聽我的」
「你的意見很重要」
在戴上「尿不濕口罩」前,Architruc也曾犯過嘀咕,思考這樣的防疫措施是否有一點點太誇張了,但在糯米展示中國疫情的真實情況後,之前的顧慮不復存在,用糯米自己的話說,「他被說服了」。
採取怎樣的防疫措施,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中法家庭中一道無法逃避的坎,記者曾聽一位與十多戶中法家庭來往頻繁的朋友透露,很多中法家庭因為疫情摩擦不斷。
「聽到他們說要離婚了什麼的,吵架、離婚很多,反正中法家庭因為這個事情上的摩擦不是一點。」
當記者問到二人是否也曾因防疫產生摩擦時,糯米平靜地說:「沒有,一點都沒有,因為有道理的事情他完全聽我的。」
在中國有過三年工作經歷,了解並認可中國文化的Architruc看來,想要做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伴侶避免摩擦,首先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肯定有好處,這對於家庭中的雙方都是一樣,「如果雙方都不具備,很快就會被困局中。」
採訪中,記者曾開玩笑說糯米在防疫工作中決定了所有的事情,Architruc望向自己的妻子,接著很認真地說:「當然,你的意見很重要。」
「沒有過度防疫」
「不要干涉對方如何想」
桃子和Melon在疫情期間也沒有因如何防疫產生矛盾,不過,他們的故事卻與糯米和Architruc不太一樣。
在桃子的印象中,自己在疫情期間雖然比平時「多買一袋米或一瓶醬油」作為儲存,但沒有像朋友做出「半夜開車出去買20袋米」一類的過度防疫措施,是避開摩擦的重要一環,「他很有包容心,我自己反應也不是很大,所以即使有意見不合,但還是可以互相包容。」
在Melon看來,避免在疫情期間發生摩擦,一方面兩個人要多為互相著想,另一方面只要對方「不要影響到我,怎樣防疫都可以」。
「情侶雙方,不要干涉對方如何想,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互相去做對的事情,不要影響對方,只要在不影響自己原則的基礎上,對方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採訪中,桃子和Melon在「互相了解對方文化對避免摩擦是否有用?」這個問題上持不同看法,桃子認為這樣做「是有用的,互相了解可以避免糾紛」,但Melon認為,疫情期間兩人之間沒有產生摩擦,「完全是因為個性,而不是文化」,雖然個性存在區別,但都不會刺激對方,不會太過干涉對方。
(應受訪者要求,糯米、Architruc、桃子、Melon均為化名)
(馬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