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要受到各種環境條件的影響,不但要遭受大雨、狂風、旱災、澇災、凍害、熱害等各種自然環境的影響,還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影響,為了確保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農民朋友不得不噴施各種農藥。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國家也提出了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的目標,有人甚至提出種田不打農藥,也能實現作物豐產豐收。種田不打藥到底是現實還是理想呢?
各時期主要病蟲害
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一般都分為苗期,營養生長期,開花結果期,收穫期等幾個階段,苗期常受到多種土傳病蟲害的危害,常見的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莖基腐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由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二代委夜蛾等,這些病蟲主要危害幼苗的根莖,發生嚴重時,可造成大量缺苗斷壟,甚至絕收。
營養生長期是植株生長最旺盛的時期,病蟲害相對較少,一般常發生的病蟲害有蚜蟲、粉虱、薊馬、白粉病、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
開花結果期是植株由營養生長為主轉化為以生殖生長為主,植株的抗病性逐漸減弱,田間通風透光差,濕度大,為多種病害發生創造了條件,常常造成多種病害混合發生,常發生的病蟲害有蚜蟲、甜菜夜蛾、棉鈴蟲、白粉虱、薊馬、紅蜘蛛、白粉病、鏽病、赤霉病、褐斑病、葉枯病等多種病害。
收穫期是植株生長發育逐漸衰弱的時期,管理不善,容易發生植株早衰,此時,田間通風透光差,植株上的傷口很多,給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對無限生長的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等作物來說,管理更加重要,是病蟲害發生最多,危害最嚴重的時期,常發生的病害有白粉病、枯萎病、黃萎病、蚜蟲、白粉虱等病蟲害。
防治措施
(1)土壤處理:可用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與有機肥摻拌均勻後撒施或穴施,也可用4%吡蟲啉顆粒劑或3%噻蟲嗪顆粒劑1000~2000克/畝進行撒施或穴施,均可有效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還可兼治蚜蟲、薊馬、粉虱等地上害蟲,持效期可達80~120天。
(2)藥劑拌種:在播種前,可用38%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按照藥種比284-426毫升/100千克種子,拌種,或29%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按照藥種比450-550毫升/100千克種子等藥劑進行拌種,均可有效防治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等土傳和種傳病害,持效期可達80天以上。
(2)灌根處理:可在定植時,用25%甲霜·霜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10億CFU/克多粘類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等藥劑灌根,可有效防治疫病、枯萎病、青枯病等病害,持效期可達50天左右。
方案的可行性
據我們在小麥上試驗,採用土壤處理和拌種的方法,對小麥的地下和地上多種病蟲害確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病蟲害發生較輕的年份,這種方法是可行的,整個小麥生長季節不需要噴施農藥,對小麥產量沒有影響。
據我們在番茄上試驗,採用土壤處理和灌根處理,可以有效防治番茄的猝倒病、立枯病、地老虎、蚜蟲、粉虱等病蟲害,但是,對番茄的晚疫病、灰霉病、葉霉病、白粉虱、煙粉虱等病蟲害,防治效果很差,生長中後期必須進行藥劑噴霧防治,但前期可以不用噴藥,只是在番茄結果盛期後必須噴藥防治,可以減少施藥次數。
因此,在農作物生產中,只採用土壤處理、拌種和灌根處理,一季不噴施農藥,在病蟲害發生較輕的年份,對於小麥等病害發生較輕或生育期較短的作物是可行,對於溫室大棚蔬菜生育期較長,病蟲害較多的作物,前期可以不噴施藥劑,生長中後期還需要噴施農藥,但可以減少施藥次數,降低投資成本,減少農藥污染。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農業實用技術或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睢陽農科服務圈」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