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文史:麻城蔡家山窯初步探討

2019-07-27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麻城文史:麻城蔡家山窯初步探討

周傑民

一、麻城蔡家山窯的興盛與衰落

麻城制陶歷史悠久,據幾處出土文物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過夾砂灰陶,商周時期誕生了黑陶,秦漢到唐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制陶藝術也得到了空前提高,由唐代的手工陶到宋代的彩陶,無論是器型、釉彩、刻畫藝術都日趨成熟,生產規模和應用廣泛都有了空前發展,尤其到了明清時期,江西移民給麻城帶來了景德鎮制瓷藝術,大大提高了麻城制陶水平,催生了麻城制陶藝術質的飛躍,開創了麻城陶瓷藝術的輝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麻城蔡家山窯。

蔡家山窯位於麻城宋埠鎮曬魚山,後來蔡姓大戶人家重金購 得此山後改名為蔡家山,相傳唐代就有人在此建窯燒制陶器,據考證,該窯曾挖出過石碾,上面刻有明「崇貞」字樣,說明早在明末就有了蔡家山窯。麻城白果夫子河紅山崗龍窯相傳是明洪武二年建成的,該窯是當時由蔡家山藝人過來幫助建窯並傳授燒制技術的,說明蔡家山窯,歷史應比紅山崗窯早得多。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蔡家山有三座龍窯,生產規模大,工藝人員多,加上有景德鎮制瓷技術的融入,工藝水平更加成熟,生產出來的日用生活用陶及工藝陶十分精美,其器形,描釉、刻花無與倫比,產品廣銷國內市場,有的精品還隨瓷器遠銷海外,興盛時期,該窯藝人還走出蔡家山,在周邊數省擴散技術建立窯口達數百之多,如安微皖南德窯,河南商城窯、光山窯、隨州洪山窯、京山方嶺窯,谷城窯,襄窯等,由此蔡家山窯的制陶藝術廣為流傳,其富有蔡家山特色的窯品廣泛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的家藏珍品。到了民國時期,蔡家山窯在明清發展的基礎上有了更新目標的發展。尤其新中國建立後,國家給蔡家山窯提供了更堅實的發展基礎,國家投資改造龍窯,興建更新設備,大量培訓陶藝人員,創新描釉和刻畫藝術,提高發展技術水平,蔡家山窯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精品、新品不斷推出,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蔡家山的窯品不僅廣銷國內市場,還遠銷亞洲非洲和拉丁美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精品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部分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和各級博物館收藏,在八十年代全國輕工窯品博覽會上,蔡家山窯窯品經專家鑑定,被輕工部授予「湖北真陶」的稱號,其影響遠振海內外,在湖北三大地方窯中居首位(三大地方窯是麻城蔡家山窯、漢川馬口窯、蘄春管窯)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塑料製品和其它替代性材料的推出,以及人們消費觀念,文化理念的變化,制陶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陶制器具市場萎縮,工廠虧本,生意凋零,到後來各窯口陸續停產,藝人流失,數百年來薪火相傳,旺及一時的蔡家山窯終於停業倒閉,昔日的輝煌只留下一片廢墟任雞飛兔走。大量的窯品散落民間,呼喚收藏家的青睞,尚存於荒草中的破敗龍窯期待著有識之士重啟昔時的輝煌。

二、蔡家山陶瓷藝術的特色

經過漫長的滄桑起伏,一代代蔡家山人艱苦探索,不斷實踐,在陶瓷藝術上 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創造了他們獨有的陶藝輝煌,在湖北三大地方名窯中成為姣姣者。其一代代窯品以造型美觀,釉水鮮亮,圖案新奇精巧,神態生動,且耐用實惠而廣受人民的喜愛。尤其窯品精美的刻畫藝術和厚重的文化氣息,生動地傳遞著創造者們的文化匠心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從本人多年收藏的藏品賞析,蔡家山陶瓷藝術有著以下四個方面的獨特藝術特點:

第一,蔡家山窯有獨特的彩釉藝術。

蔡家山周圍方圓十幾里的粘土含有豐富的三氧化二鋁和石英等物質,自然形成了白、灰、紅、紫、橙、黃、黑等七種顏色,這種獨有的「七型土」不僅拉坯韌性強和釉水吸附力強,而且呈現各種不同顏色,蔡家山的藝術人員運用鉛等多種化學元素與各色粘土反覆調製,研發出了紅、黃、黑三色彩釉,並在燒制的過程中又繼續櫱生出多種不同的釉色,如黃色中的金黃古銅黃,鴨黃、梨黃;紅色中的棗紅、霽紅、土紅、肉紅;黑色中的墨色『烏金色;這些不同色彩的釉水裝飾各種窯品圖案,分次燒制出的陶品,五彩斑爛,栩栩如生,尤其他們調製出的描金釉更具特色,在紅、黃相間的花鳥蟲魚圖案上,再以描金釉反覆描繪、裝飾、一件件的窯品金光閃閃,富麗堂煌。蔡山陶藝人員把黃、紅、黑三色釉搭配得唯肖唯妙,紅黃相間,黃黑相間,剃紅留黃,剃黑留金,描金點黑,依據不同圖案施用不同釉水,加上火功燒制,陶品上的各種風景、圖畫、人物、花鳥蟲魚靈動活潑,光亮溫潤,呼之欲出,讓人愛不釋手。

第二,蔡家山窯有獨到的陶瓷刻畫藝術。蔡家山窯的工藝人員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創新,把繪畫、刻畫、雕塑、紙剪貼花融為一體,闖出了自己獨特的刻畫風格。蔡家山的七型土可塑性強,拉坯成型後,釉水吸附力敏感,工藝人員巧妙地利用這一特點,在涼乾的坯體上塗上一層層不同顏色的泥漿,形成不同底色的坯體,然後在再次涼乾的坯體上構圖造型,書寫文字,依圖文實施陽刻或陰刻,使不同顏色的層面顯現出來,再針對不同題材描釉,燒制,這樣刻出的不同形狀的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經燒制後顯示出五彩斑斕、金光閃耀、富麗堂煌的圖案,他們還運用挖塑、堆塑,紙剪、貼花等形式在坯體上創造出各種動物、瑞獸,花鳥甚至人物,經過描釉燒制,藝術效果更加逼真。一代代蔡家山窯工藝人員運用其獨特的雕塑藝術創造了很多藝術精品、名品,為廣大收藏人士喜愛珍藏。如「獅蓋壇上威武的大雄獅造型,五彩堆塑罐上汗活靈爭食的松鼠,獻壽的靈猴,明代敬香大缸上的西遊記人物等等都有立體感,靈動活潑,呼之欲出。

第三,蔡家山窯的窯品傳承著厚重的中華文化氣息,一件好的窯品,無論是器型還是圖紋都應有它深刻的文化內涵,展現著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沉澱。蔡家山窯流傳下來的窯品,尤其是不少精品、名品包含著不同時期的中國歷史文化,反映了不同時代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社會風貌,政治訴求,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古文明。

從大量藏品分類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量的人物陶。窯品以人物塑造來展現重要的歷史變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這些人物圖紋把歷史傳統文化通過窯品傳承至今,讓人民家喻戶曉。如反映古代王朝更替的人物圖紋罐有周文王訪姜子牙釣魚圖、蘇武牧羊圖,辛亥革命人物圖,反映佛道儒文化的太白煉丹圖,西天取經圖。三娘教子圖,八仙過海圖,七仙女下凡圖,觀音送子圖,有反映現代題材的勞動模範圖,各類戲劇人物圖,文革圖等,還有反映民風習俗的雜耍圖,民族風情圖,這些劃畫著厚重的文化信息人物陶,流入千家萬戶,向人們訴說著我們民族古老歷史,炫耀著中華民族的千古文明,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思想觀念和言行。

二是大量的文字陶。蔡家山流傳的大量文字陶以詩詞、諺語、字謎,對聯,短語等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豐富傳統文化,顯示了蔡家山陶藝人員的文化造詣和藝術追求。例如詩詞有杜牧的清明詩,李白的思鄉詩,黃庭堅的送別詩,杜甫的憫農詩等,有反映百姓政治訴求和生活理想的警句良言,如有對描釉罐上刻有「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字樣。祈望國泰民安,還有追求驚喜的「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詩句。還有反映閒情的「春遊芳草地,夏看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還有很多考人智慧的字謎罐如「三人同日去觀花,百友原來是一家,禾火二人相對坐,夕陽下面兩隻瓜」,還有反映貧苦農民盼望改善生活的「一年四季豬油不斷」的祈求,反映窮秀才志氣的「無家無厚產,書史是良田」等,還有一句話,一行文字記錄歷史時代的字如「抗美授朝,「人民公社好」「宜將乘勇追窮冠」等等。

三是寓意深刻,以物喻事的花鳥蟲魚圖紋。這類圖紋通過不同形式的描述宣揚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和人民追求真、善、美的願望,如鼓勵學子進取的「指日高升」圖,白鷺蓮花紋的「一路連升圖」狀元打馬遊街圖;有期望幸福生活的「和合二仙圖、花好月園圖」,花草中鰱魚鲶魚相戲的「連年有餘圖」,一頭牛吃完草回頭看站在其背上的喜鵲寓意「回頭見喜」圖,還有「鳳凰戲牡丹」、「喜鵲啄梅花」、「二龍戲珠」,「五子登科」圖;畫石榴裂開寓意「多子多福」,蝙蝠含錢寓意「多福多壽」等這些五彩繽紛的花鳥蟲魚形象圖紋,內容豐富,寓意美好,百姓喜歡,擺在家中或贈親友,喜氣洋洋,傳世長久,其文化傳承更是潛移默化,代代相傳。

四是反映民俗風情,社會風貌的刻畫陶,也存量不少。如一些戲劇片段圖,俚語鄉俗圖,市井雜要圖,異域風情圖,都 從不同層面反映了各地各歷史時期的特色文化。

五是重大歷史事件或有時代特徵的記事圖文,標識口號。如武昌起義、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等一幅圖,幾行字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史實引起人們的回憶,啟發人們深思,讓人睹物思情明得失。總之蔡家山窯品以傳承文化為特色,內容十分豐富,起到了廣泛宣傳傳統文化的作用。

第四,蔡家山窯有美妙的窯品造型藝術。蔡家山的窯品分日常生活陶和藝術陶,建築陶,日常生活中盛物罈罈罐罐,缸盆缽碗, 都設計得形狀各異,大小方圓規格,紋飾豐富多彩,僅陶制茶壺,酒壺廚具達幾十種之多,有人物酒瓶,雞形茶壺,獸腳筆筒,多耳油壺,八方彩罐,堆塑水缸等,各類藝術陶器更是借鑑了山水畫的大寫意手法,運用刻、捏、雕、堆等手法把器形造得千姿百態,精美靈動,各色香爐,裝飾筷子筒、陶硯、陶燈,小火爐、陶牛、陶鳥、陶獸、陶犬,形象精緻,擺在廳堂雅室分外奪目,此外,各類陶桌陶凳、陶俑等都造型精美,養眼提神,成為眾多窯品中的奇葩。

總之蔡家山窯品器形精美而靈巧,畫工精緻而靈幼,釉水亮麗而華貴,文化厚重而深刻,歷史悠久而享盛名,成為麻城這塊土地上千百年來的驕傲和輝煌。

三、急需搶救即將逝去的文明

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們生活追求的改變陶瓷因被替代而正在淡出人們的生活,陶瓷行業也早已面臨廠垮人散的厄運,昔日的繁華已經不再,數千年傳承下來的陶瓷文明即將逝去,蔡家山窯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珍貴窯品流落人間,流失他鄉,昔日的陶藝人員老化流失,絕技正在失傳,搶救和保護這一文化遺產迫在眉捷,刻不容緩,我們呼籲各級政府要重視麻城這一寶貴文化遺產的拯救工作,通過申遺招商投資開發,重塑蔡家山窯的昔日繁華。呼籲一切有識之士,和收藏家們要動員社會力量留住蔡家山窯的藏品,留住這即將逝去的文明。

為此作為蔡家山窯窯品收藏愛好者,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深入挖掘、廣泛宣傳蔡家山窯文化。作為湖北三大地方窯之一的蔡家山窯文化,集實用、藝術、傳承歷史文化於一身的蔡家山窯燒制技術及窯品藝術反映了明清時期及更遠古時期麻城地方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尤其窯品的文化藝術含量,默默傳遞著地方歷史文化信息和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承載地方文化的瑰寶,挖掘,保存,宣傳搶救蔡家山窯文化藝術對於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建議地方政府要組織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寶貴的蔡家山窯文化藝術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收集和宣傳工作,讓我們獨有的地方文化,重現於荊楚大地,為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及物質生活需要發揮更大作用。

(二)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蔡家山窯非物質文化遺產。麻城蔡家山窯歷史悠久,文化藝術含量高,其生產製作過程及窯品承載著中國地方窯獨有的文化藝術含量,是中華文化瑰寶園中的一支奇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完全符合申遺要求,建議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收集資料,整理相關內容,層層推進蔡家山窯的申遺工作,以便搶救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通過招商引資、爭取國家項目投資等多種形式投入,逐步恢復蔡家山窯的生產,推進新的發展。

一是要搶救藝人、藝術。目前現存的陶藝人員流失嚴重,有的已到八十左右高齡,搶救他們的制陶描釉技藝是當務之急。

二是清理窯址,維修設備,修整龍窯,重組生產。

三是改革創新,引進新技術,融合傳統工藝,創新生產流程,開發新的窯品。

四是把觀光旅遊,陶藝教學實習基地結合起來,以新的生產展銷模式恢復生產經營,創新管理體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進新的投資。

(四)重視對蔡家山窯的研究和宣傳。建議創建蔡家山窯陶藝品博物館,設立蔡家山窯研究基金,引進、培訓陶藝人才,把蔡家山窯的陶藝挖掘、恢復、創新落到實處。深信有政府重視,有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重現蔡家山窯的歷史輝煌和新的崛起是大有希望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F3SjmwBvvf6VcSZsV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