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明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要一口氣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這兩個地球的「近鄰」分別進行分析。
一、關於金星
金星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球,主要是從地球和金星的直徑(半徑)、體積這兩個參數得出來的,根據球體體積計算公式(V=4/3πR,π取值為3.14),分別代入地球和金星的半徑(R地球=6378千米、R金星=6052千米),可求得二者的體積分別為1.086萬億立方千米和9280億立方千米,進而可以得出地球的體積約為金星的1.17倍,即金星的體積相當於地球的0.86倍。
單從地球與金星的距離來看,金星確實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最近時相距約為4050萬千米,大約相當於地月平均距離(38.4萬千米)的105倍,以目前人類掌握的科技要實現這樣一個距離的穿越不太難,僅僅只需要3個多月的時間即可,但要著陸金星金星探測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就展開了金星探測器的發射工作,自1961年2月12日發射首顆金星探測器「金星1號」後,又先後發生了「金星2號」「金星3號」「金星4號」「金星5號」「金星6號」,除了「金星3號」探測器成功著陸金星,並成為第一顆著陸其他行星的太空探測器(未能傳回金星表面的相關數據),其餘5顆有的是通訊故障未能傳回相關數據,而有的是在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數十公里的大氣層內被金星大氣壓壞。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前蘇聯「金星7號」實現在金星表面軟著,並成功傳回了金星表面的相關數據,即表面溫度為447攝氏度,氣壓密度相當於地球的100倍,大氣壓力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
從「金星7號」傳回的這兩項數值來看,金星表面處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即便是有著金剛不壞之軀的探測器都難以承受,就更別說碳基人類了,搞不好探測不成還被灰灰湮滅了,載人探測金星顯然不是最佳選擇,但偶爾發一些加強版的探測器測試一下性能還是可以的。
二、關於火星
火星「個頭」不算大,其大小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排名倒數第二位(倒數第一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其半徑為3397千米,我們同樣按照上文中的球體計算公式,代入火星半徑可得出其體積約為1641.2億立方千米,相當於是地球體積的0.151倍。
記得以前火星就曾被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現在開普勒-452b所取代了),主要是由於火星的自轉周期、自轉軸傾角等方面與地球非常接近,地球與火星的自轉周期分別為23時56分4秒、24小時37分42秒,自轉軸傾斜角分別為23°26′、25°12′,可以用「神相似」來形容。
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始於1962年11月前蘇聯發生的「火星1號」探測器,儘管這個探測器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時「失聯」,但這並沒有阻止人類探索火星並向火星進軍的進程,截止到目前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30多個探測器,包括了前蘇聯的火箭號系列、美國的水手號系列、海盜號系列以及後來美國發射的勇氣號、機遇號、鳳凰號、好奇號,日本的「希望」號等等。
通過一系列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咱們人類已經掌握了眾多與火星相關數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火星是否具備生命誕生所必須的陽光、溫度和水等相關條件,這些在既有的火星探測中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火星距離太陽不算太遠(約為2.2794億千米),溫度不算太低(白天零下5攝氏度,夜零下87℃攝氏度)以及火星表面可能儲存著豐富的冰凍水等,這些無疑成為人類深入研究的重點。
總之,有對比就有選擇,相比金星表面煉獄般的環境,火星表面的環境要溫柔得多,因此備受人類的青睞,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捨近求遠去「熱捧」火星的根本原因。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9b4jXIBfGB4SiUwdZ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