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住在雪地里、湖面上、火山口附近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2020-05-28     戶外視界

原標題:如果住在雪地里、湖面上、火山口附近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因紐特人用天然的雪花建造房屋

洞裡薩附近的村民生活上水面上

青之島的火山口中有人安家於此

......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ID:dili360

石洞

土耳其作為歐亞大陸的連接點

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

有著太多的自然地理奇觀和人類文化的遺產

這裡的溝壑和谷澗之間分布著許多

沖天而立的「石柱森林」

在這些千姿百態的「石柱」中

密布著蜂窩一般的窯洞教堂、窯洞民居

這些洞穴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點

易於挖掘,而且冬暖夏涼,適於居住

它們共同構成了氣勢雄偉的古城堡

巧妙地把地理之絕和人類之巧融為一體

這些「石柱森林」實際是火山岩漿和岩灰

冷卻凝固後形成的凝灰岩

在經過年長日久的風吹日曬和侵蝕之後

凝灰岩的表層又覆蓋了一層較薄的火山熔岩

冷卻後形成了較堅硬的玄武岩殼

而它下面的凝灰岩層卻多孔隙、質地較軟

隨著表層熔岩的冷卻,地表岩層出現了大量的裂縫

地表水沿裂縫滲入,把深層的鬆散岩層很快地

削切出千溝萬壑

在表層缺少堅硬岩層保護的地方,凝灰岩層崩塌

而在有堅硬的玄武岩層保護的地方

凝灰岩層得以保存,被水切割成了

一根根相互分離的石柱

進而再繼續被風化成為尖錐狀

這種頂著石頭帽子的尖錐石柱東一片西一片地

散布在荒涼的大地上

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精靈的煙囪」

湖面

洞裡薩湖位於暹粒南部,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

作為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

處於柬埔寨陸地中心的洞裡薩湖千百年來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棉人民

Kompong Phluk村是靠近洞裡薩湖最近的村莊

這裡的村民一部分生活在陸地,一部分生活在水上

建在水上的房子是搭在幾個大空油桶上面的

人們把空油桶綁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建造房子

水下的部分則圈起來,圍上漁網,用來養魚

這樣既可以拋錨在一個地方,也可以在水上漂流

人們可以很輕易地遷徙到新的地方

水上人家的房屋也有幾種不同的檔次:

最差的就是一艘小漁船

稍好點的是棕櫚葉或竹竿編織成的茅屋

最好的就是塗上很鮮艷顏色的木板屋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4.04

在水上居住的洞裡薩人吃、喝、用、洗全靠湖水

清晨的洞裡薩湖

可以看見剛剛起床的人們在床上打水洗漱

同樣安家在湖泊上的還有烏魯斯人

他們居住在的的喀喀湖(Titikaka Lake)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的的喀喀湖

該湖泊位於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消亡邊界

在強烈的地殼運動中

隨著科迪勒拉山系隆起及巨大的構造斷裂

在東科迪勒拉山脈和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

形成了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構造盆地

的的喀喀湖就位於該構造中

與大多內陸高原湖泊不同,的的喀喀湖屬於淡水湖

而且是南美洲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被譽為「高原明珠」

這裡生活的是前印加時期的古老族裔烏魯斯人

當年為逃避追殺,他們隱蔽在的的喀喀湖的蘆葦叢中

隨後又發現蘆葦具有很強的漂浮性能

在湖水中漂浮著的人工「島嶼」

為了使部族人口更加安全,索性就地取材

用蘆葦根編織大面積的島嶼作為棲息地

還用蘆葦造船,造房子,各種生活用品

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下來

直到今天,仍有數百人居住在七十多座大小浮島上

最大的一個浮島上還有學校,郵局和商店

天坑旁

天坑,地表上突然出現的大凹坑

以陡峭的岩壁和巨量的容積被譽為

「地表最壯觀的喀斯特景觀」

我國已發現的天坑,多分布在

四川、重慶、廣西、貴州、雲南和湖北

最早被關注並研究的天坑是四川興文的大、小岩灣

重慶奉節小寨天坑、武隆箐口漩坑和廣西樂業大石圍

廣西天坑數量在2019年底已被刷新至數百個

湖北發現的天坑數量也達到60多個

集中分布在鄂西的恩施州、宜昌市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04

湖北的天坑,既有塌陷型,又有侵蝕型

取決於天坑所在的區域地質和地貌特徵

天坑的發育主要包括四個階段

即地下河洞穴、溶洞大廳、崩塌露出地表和退化

天坑發育的各個階段在湖北都應有盡有

這裡也可堪稱是天坑博物館

《中國國家地理》2020.04攝影:稅曉潔

對於湖北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來說

這些一直就存在於田野里、村落旁的天坑

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了

人們在天坑邊開出公路、在天坑裡辟出良田

把天坑改造為水庫等,充分利用了天坑的特殊形態

以方便自己的生活

圖中由天坑改造成的水庫邊就是居住在這裡的居民

火山口

青之島是日本伊豆群島南部一座火山島

距東京僅僅200多英里

青之島擁有世界罕見的二重式火山口火山

外輪山的外側斜面是懸崖峭壁

沿海幾乎沒有平地,主要為高50到200米的海蝕崖

不過,在活火山口的陡峭懸崖內仍存在一個村莊

該島行政上屬於日本東京都八丈支廳青島村管轄

火山爆發的沉積物「營養豐富」使島上樹木異常茂盛

從八丈島望去,海上一片青蔥

故有「青之島」之稱

該島被日本氣象廳認定為火山活動度為C的活火山

火山的最後一次爆發是在1781年

活火山的威力猶存

丸山的周圍有許多噴氣孔飄著冉冉白煙

居民利用地熱享受三溫暖或是直接蒸煮食物

這座火山島儼然變成了大地廚房

樹上

印度尼西亞的紐幾內亞島巴布亞省

偏遠森林中的科羅威部落(Korowai)

是全球唯一一個被世界公認的棲樹民族

由於它們生活的環境十分潮濕

同時也為了避免森林裡的猛獸和蟲蟻

他們選擇把家安置在樹上

這種特別的居住方式,堪稱神奇

樹屋距地面的高度通常在6~12米

從遠處看去就像是一個浮在空中的房屋

樹屋的底部懸掛一根帶有槽口的樹幹

是爬上屋頂用的梯子

攀爬時會產生搖晃,以此提醒著有人到訪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自小就學會了爬樹

每個人的爬樹本領都很強

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外部種族的入侵

也是當地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傳承了很多年

雪地

居住在北極圈內北冰洋沿岸一帶的因紐特人

屬於遊獵民族,常年追逐著獵物而移居

因此,每到一處他們都必須快速、便捷地

建造自己的庇護所

但他們所生存的高寒地區除了厚厚的積雪

其他建築材料幾乎都不存在

即便這樣,他們也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了

自己溫暖的雪屋——igloo(伊格魯)

建造雪屋的雪最好是風雪

因為積雪長時間被風吹過之後

雪中的冰晶體會緊緊地扣在一起

所以異常牢固

之後用骨刀從雪地上將雪磚裁取出來

雪塊的寬窄要適合搬運

一般它的尺寸是:長0.9m,寬0.38m,厚0.23m

但雪磚並不是直接堆砌,而是削成一個斜面

螺旋上升並逐漸向內傾斜壘起來的雪磚

除了有下方的雪磚支撐外

還有側邊的雪磚提供支撐

這樣雪屋頂端的雪磚比較不容易跌落

最後,他們會在入口外側修一條通道

如同隧道一般,這樣更有利於防寒風

當因紐特人外出打獵時,微微融化的雪就會凍結成冰

經過若干次的熔化與再凍結

雪屋的內壁會形成一層冰,如同熱水瓶的內膽一樣

冰層不僅讓房屋更加穩固,還增強了其保溫性能

雪屋內儲藏有相當數量的日常食物

如麵粉、茶葉、麋鹿肉、海獸肉......

從外表看雪屋,很像一個太空艙扣在地上

大一點的雪屋直徑有七八米,小的只有兩三米

一間雪屋的平均壽命在五十天左右

因此

因紐特人每年蓋新房和搬家次數均為世界之最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生活在特殊地理位置的居民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建造出了他們安居的家園

源於自然,也復歸於自然

參考資料:

湖北,不為人知的天坑大省 《中國國家地理》2020.04

洞裡薩 《中國國家地理》2004.04

「煙囪」上的建築 《中國國家地理》2011.11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ID:dili360,僅限於非商業性信息傳遞之用。如有侵犯您正當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刪除,並致以歉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u6YWnIBnkjnB-0zN603.html


什麼是成都?

2020-06-19





















遇見奇蹟!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