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為什麼特別重視禮儀?

2021-01-23     夜讀史書

原標題:古代封建王朝為什麼特別重視禮儀?

在現代社會中,禮儀雖然很重要,但與古時候相比卻無法同日而語。古人對禮儀極為重視,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中就寫道:「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由此可見禮儀制度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禮」會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呢?

《資治通鑑》中寫道:「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這段話的意思大致就是說,帝王哪怕本領再大也只有一人之力,要想統治天下必須依靠禮制保駕護航,讓天下萬民都安於本心,如此才能天下太平。換句話說,要是人人都學著陳勝、吳廣那樣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帝王這家就沒法當了。所以對古代封建王朝而言,禮制是確保帝王和大臣、貴族和庶民各守本分的利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漢高祖劉邦是草莽出身的天子,他身邊的那些功臣也多半是粗人。有一天,劉邦在宮中宴請群臣,結果大家喝醉後在宮裡大呼小叫,甚至有人拔劍砍皇宮大殿里的柱子。劉邦很生氣,可也拿這群大老粗沒什麼辦法,畢竟大家在戰爭年月中一直是這樣過來的,雖然今時不同往日,但也不好翻臉不認人。

此時,有一位叫叔孫通的大臣看出了劉邦的尷尬,於是他在宴會過後對劉邦說:「儒生雖然無法幫陛下攻城掠地,但卻能幫陛下守護天下。請陛下許臣去魯地找些儒生過來,讓他們和臣的弟子一起制定禮儀制度。」劉邦擔心禮制過於繁瑣反而會誤國誤民,因此問道:「會不會太複雜呢?」叔孫通說:「禮是根據著不同時代的人情世態所制定的規矩準繩。我可以參照古代的禮法,制定一套符合當下使用的制度。」劉邦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的心態說:「可試為之。」

沒過多久,叔孫通便和眾弟子以及外聘來的儒生們一起制定了一套禮儀制度,劉邦看過後覺得非常滿意。

公元前200年十月,長安城中的長樂宮建成,諸侯朝臣皆來朝賀。以往類似場面都是亂作一團,可這一次謁者執禮先行,引諸侯大臣按班次入殿門。大殿廣場上儀仗衛官羅列,執兵器,張旗幟,整個場面極為威嚴肅穆。此時皇帝的車輦才緩緩從後宮中駛出,諸侯群臣見此情景無不肅然起敬,沒有一個人敢像過去那樣喧譁失禮。朝賀結束後,劉邦滿意地對叔孫通說道:「我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因此,古人比現代人更重視禮制,並非古人道德水準更高,而是在當時的環境下,禮制是統治階層統御萬民的最佳工具,用《資治通鑑》中的話來說就是:「禮之為物大矣!用之於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於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於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於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紀綱正焉。」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sASMHcBuNNrjOWzU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