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的一個朋友家孩子,今年上3年級。朋友給他報了奧數班。
孩子學習很用功,每天做奧數需要花1個多小時,非常用功。
老師布置的功課,孩子基本上都會做,但是稍微變化題目他就不會了。
給孩子報過奧數班的父母知道,奧數班分快慢班。由於孩子雖然很用功,但成績不理想,老師打算把孩子調到慢班。
到了周末時,鄰居帶著孩子見了老師。孩子拉著老師的衣角說:老師,我一定好好學習,下次我能考好。媽媽聽到後差點留下眼淚。
老師對孩子說:老師知道你很努力,但是想要進步,還需要多動腦。
那麼,孩子學習很用功,如何提高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愛因斯坦曾說:
在教育中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確實,人強大的能力就是思考能力,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通過那些途徑培養?
01、提高孩子觀察能力
觀察力是思維活動的基礎。但每個人觀察能力又不相同。同時,觀察也不是被動指被動觀察,觀察者要懂得集中、選擇、辨別和解析的能力。
有些家長會說自己的孩子表達能力不好,思考能力差,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不足的原因。比如:
孩子們寫作文,有些孩子寫的詳略得當,而有些孩子寫的確如流水帳。這就體現了孩子觀察力的一些差異。
雖然孩子的觀察力是天生的,但也能經過後天訓練來提高。可以從3方面提高。
1)聚而不僵:我們每天要面對大量的信息,我們需要從這些信息中選擇。否則會陷入信息的漩渦。
我們可以先找到觀察重點,通過聚焦過濾沒有關的信息,然後鎖定信息目標。
2)光而不散:每個事物會包含各方面信息,同時信息之間又有關聯。需要通過多角度來觀察事物獲取信息。
廣而不散使孩子能更全面地獲取信息。提高孩子獲取信息的廣度。
3)細而不碎:提高觀察力要觀察事物的內在本質。如果說信息的多少是因為觀察力的廣度,那麼觀察力的深度則能體現信息的層次和細緻。
因此,在孩子學習和生活中,讓孩子積累知識,多體會生活,就能有助於提高孩子觀察力。
02、提高孩子理解力
「理解」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通俗點說,就是「知道是咋回事」,又知道其「所以然」。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高孩子理解力。
1)孩子理解一個事物需要知識的基礎,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助於提高理解力。
在幫助孩子提高理解力時,要對事物做一個「鋪墊」,這就需要孩子先要對已知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促進孩子理解力時,除了教孩子新知識,也要「激活」孩子已有知識。同時,尋找已有知識和新知識共同點,把二者聯繫起來。
像「舉例子」、「打比方」就是我們常用的方法。同時,想像力也是打開聯繫的方法,比如,影響相機曝光的其中兩個因素:相機的光圈就像人的眼睛;相機的快門像一扇門等。
再比如讓孩子理解一篇作文時,要提供給孩子關於作者更多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個性、生活經歷、寫作背景、文章情節背景等。同時,將作者不同背景所些的文章聯繫起來,更有助於提高孩子理解力。
2)提高孩子對問題的驅動力,提高問題意識
孩子們在學習中經常會「不求甚解」,對知識沒有真正理解,總是被動地學習。這是因孩子缺乏問題意識。孩子沒問題時,便不會探索。
與此同時,孩子的問題意識也要依賴孩子的觀察能力,觀察力是形成問題的關鍵所在。
03、豐富孩子經驗和記憶
我之前買過一株薄荷,沒養多長時間就死了。我把它放在窗外,數日後枯萎了。我用手碰到枯萎的薄荷葉時,葉子碎了,卻散發出了薄荷味。這時,朋友說:「零落成泥碾成塵,只有香如故」。
陸遊詩中的短短兩句,用大白話很難描述出的想像力。這件事卻形容的如此動人。
有時家長說孩子的作文沒有表現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沒有豐富的記憶內容來支持孩子刻畫出深刻的東西。
但是,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和記憶力很重要。首先,這本身就是需要學習東西,其次,這是思考力的基礎的部分。
記憶力不僅對語文很重要,對數學也很重要。雖然記憶力不是告訴孩子如何求解,但它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04、鼓勵孩子多應用
孩子學知識的目的就是拿來用的,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就是說明孩子在運用的過程中,增加孩子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讓孩子完成一項社會調查任務,這就需要孩子調查、統計、寫作的思考。同時又需要孩子人際關係、邏輯思考能力、統計等各方面能力。
這對於孩子來說,更像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作業。這不僅加固了孩子對已有知識的理解,還能探索孩子發現新知識,提出問題,想出新答案。這也是科學學習的價值部分。
對一些孩子來說,有些孩子在講解問題時頭頭是道,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做起來又很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缺乏應用實踐能力。
同樣,我們以作文為例,為什麼一個話題不同的孩子寫出來的作文深刻程度不一樣。其中的部分原因是作文是一種實踐性技能,不僅需要孩子有寫作技巧,也需要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還要孩子對問題的角度和分析能力有所考驗。
培養孩子有效的應用實踐能力有效途徑是,給孩子布置真實的任務。培養孩子綜合實踐能力,讓孩子完成實踐任務,能很好地讓孩子運用知識和實踐結合。
比如一項社會調查作業,老師為孩子布置了實踐任務,孩子還沒明白要做什麼就草草收場。這不僅沒有什麼價值,也讓一次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變成了一次「郊遊」。這一定得不到實踐的成果。
05、最後
在應試教育下,孩子、老師、家長很擔心孩子不追隨標準答案,有可能處於不利的局面。你知道,北京22中孫維剛老師把50%左右的孩子送進北大、清華。
他曾經說過:「當孩子智力提高時,考上清華將會成為副產品。」實際上,具有很高思考能力的孩子,應試能力也很強。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是對孩子不利的。這樣,孩子遇到較高的需要思考的題目時,就會處於下風。
綜合所述,孩子的思考力是最值得保護和培養的。這是孩子認知世界,應對「挑戰人生」的力量。
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強大,力量也會越大。但是,孩子的這種力量要發揮到積極的作用才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同時,還要修正思考力的方向。
簡單地說,孩子擁有好品行,再運用思考力就會為社會更多地做好事。反之,也不利於孩子發展。
所以,在培養孩子思考力時,孩子的品行培養也不可或缺。這是孩子思考力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