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萬元的前途K50應該賣168萬才對

2019-10-14   速度周刊

當K50以補貼後68.68萬元的價格上市的時候,我大吃一驚,心想價格怎麼會這麼貴!但試駕之後我發現,68.68萬元分明是賣便宜了,應該賣168.68萬元才對!

先別急著罵我被充值了,我並不是說這車值168萬,而是說如果賣168萬,可能對廠家和消費者都好。

首先我們從目標消費者來說。願意花大幾十萬買一輛電動跑車的人,他肯定對於價格並不敏感,他也一定不是只有這一台車。一個普通的白領,或者按照流行的說法叫做「新中產階級」,不敢說一定,但是大機率會選擇一款純電動的SUV而非跑車。原因很簡單,實惠又實用,而且新中產們也不用準備專門的車位去停放一輛跑車。所以買這個車的人,絕不是當一個普通的交通工具買的,而是「另有所圖」。

一圖它快。同價位里很難買到性能如此出色的車型。

二圖它帥。K50是我開過回頭率最高的車,甚至比阿斯頓·馬丁都高。一個小男孩從人行道上就瞪大了眼睛看著K50直到他走到馬路對面脖子實在轉不過來了才戀戀不捨的回過頭去。不過如果夜店裡的姑娘們問起來,得知這台車才賣68萬元的時候,不知道車主們會不會被扣上「裝逼」的帽子,而如果賣168萬元,想必會有個愉快的夜晚。(聲明:王數雞堅決抵制這種不健康的價值觀)

既然已經了解了它的用戶,那我們回到產品。前途K50是一部好車嗎?大體上是的。就像剛才說的,同價位里很難買到性能如此出色的車型。

雙電機帶來280千瓦、580牛·米的常規動力,在BOOST模式下更可以瞬間達到320千瓦、680牛·米,我甚至都懷疑4.6秒的百公里加速是不是虛標了——明明可以更快的……

除了數據上的性能,K50的硬體也非常出色。比如瞬時就可以分配前後動力分布的電四驅,比如只有234公斤重的全鋁白車身和46.7公斤的碳纖維覆蓋件,比如Brembo的四活塞卡鉗和超大尺寸的前後高碳通風制動盤……

68萬元你很難在別的車上買到以上這些,而更難得的是K50不只是配置的堆砌,開起來還真是那麼回事兒,頗有些R8的風采。我還真是期待能去賽道上刷上幾圈。

不過前途大概把成本都用在這些上邊了,在與性能無關的地方,做工和用料的水平也就是十萬元以內,對於整個車的高級感影響非常大。而如果賣168萬元的話,主機廠就有充足的成本去提升感官上的質感,去解決異響的內飾和反應遲緩的車機。對於一般的汽車消費者來說,這種提升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因為消費者很難感知你用的前懸架到底是雙叉臂還是麥弗遜,但是他能摸出內飾的軟硬。

有人說法拉利內飾做工也差,但人家是法拉利,跟法拉利比之前,你也需要成為和法拉利一樣的品牌。成為法拉利的方法,就是既有出色的性能,又有超越對手的品質感、豪華感。

我們上學的時候大概都做過這樣的應用題:「某商品的製造成本是10元,定價每提升1元,就會減少5%的消費者,那麼如何定價才能使企業利潤最大化呢?」對於K50這種小眾車型來說,定一個保本價顯然不是最優的選擇,畢竟就算是虧本大甩賣,想買的人也只有這麼多,那不妨就定一個利潤率比較高的價格,玩兒一個「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沒準兒價格高了品質提升了,買的人還更多了呢。

看到這兒一定有人吐槽王數雞階級立場有問題,怎麼還替資本家們算上帳了呢?確實,我承認真賣168萬,那純屬蒙冤大頭呢。但是賣86萬元,用20萬的成本去提升品質、完善細節,做好用戶服務,我覺得無論是對於廠家還是對於那些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來說,應該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