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展開翅膀,卻永遠只能在夜裡飛行。"
•••
《少年的你》的熱映,把「校園暴力」這樣一個沉寂已久的話題重新推到了風口浪尖。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夠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放學路上的圍堵、群毆、強行剪頭髮、被潑水、被威脅……《少年的你》中疊加了很多問題:校園暴力、邊緣人群、高考、教育、成長等等,各種青春期的問題交織在一起。今天,我們不想過多地討論電影,而是想跟大家討論一下電影里的核心話題:「校園霸凌」「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散發出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看完《少年的你》,我想起了東野圭吾《惡意》中的這一段話。
《惡意》講述的同樣也是一個關於校園暴力的故事。故事裡野野口修無法走出那段被欺凌的回憶,因而把過去和未來受過的種種傷害全部清算在了曾經幫助過他的日高身上。
校園暴力,可怕的並不是暴力本身,而是隱藏在施暴者心底那股深深的惡意。「憑什麼你過得比我好,憑什麼我努力而得不到的東西你卻唾手可得,憑什麼我如此不堪你卻光芒萬丈?」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地方在於:根本不需要很深的恨,善良竟也可以催生出這樣強大的惡意摧毀一切。
施暴方式不一定是毆打,也可以是語言上的傷害,或是發動同學進行孤立等冷暴力行為。由於受害者多是中小學生,尚處於成長發育期,心性很容易受到影響,有些甚至會留下一生的陰影。我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記得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個女孩很可愛,皮膚黝黑,說話帶著濃郁的四川口音,齊劉海,兩頰常年泛著紅。她的每一個特質都讓她顯得很特別,也正是因為這份「特別」,她常常受到班上一些同學的嘲諷。
對於那些惡意的攻擊,性格內向的她很少做出反抗,也沒有力氣反抗。她逐漸被孤立,原來圍繞在她身邊的好友也漸漸離開了她。忍氣吞聲帶來的是校園霸凌的升級。下課的黑板上,常常有人寫「校花28」、「28最美」的字眼。
28,是女孩的座位號。
老師來上課時看到黑板上的惡作劇,也只是嘆口氣,擦擦黑板。在沒有更激烈的衝突發生之前,這些在老師眼裡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很快,女孩受不了這樣的霸凌,主動選擇了輟學。她的位置空了,但對她的嘲諷還在教室里繼續著。
我覺得她輟學特別可惜,就去她家找她,想要勸她回來繼續讀書。
她家在鄉下,一片田野里的唯一一座小木屋。她的父母都是外來務工人員,還沒下班。家裡只有一盞昏黃的燈,我和她坐在燈下,電視里的廣告在嘈雜地播放著。
「我不會回去的,再也不想見到他們了。」
這是女孩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咬牙切齒,語氣堅定。
後來,我再也沒見過她。聽村子裡的人說,她舉家搬走了。
每次看到有關校園霸凌的話題時,我都會想起她。回想起整個過程,「孤立」才是暴力最尖銳的地方。不像成人世界的錯綜複雜,孩子的世界簡單殘酷,「他們只是喜歡恃強凌弱而已。」
校園時代因遭受霸凌而落下的仇恨,是否會隨著年齡的成長煙消雲散?
不同的人或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大多數時刻,一個人的恨意會因為心智和價值觀的成熟而得到排解,即使不會完全消失,也至少會被稀釋、淡化。
但對另一些人來說,時光可能只是催化劑,他們更信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最終從昔日的受害者變成施暴者。一些悲劇就此釀成。
你可能也意識到校園霸凌有多普遍,但你不知道它傷害有多大。聽過很多人講了自己的經歷,但大多數原因看起來非常可笑。
可能是因為你胖;可能僅僅是因為你是新來的轉學生;可能是因為被一個男孩喜歡了;也可能是沒有理由,只是單純想欺負你。
別人欺負你的理由,那么小;而你受到的傷害,卻那麼重。
但霸凌往往都是這麼發展的。
所以,今天來聊的話題是:
你遭受過校園暴力嗎?
你圍觀過校園暴力嗎?
你製造過校園暴力嗎?
作為施暴者/被施暴者/旁觀者
對校園暴力,你是怎麼看的?
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