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從1978年恢復至今走過了40多年時間,而且在這幾十年的光景里,很多出自貧寒的子弟通過這種選拔方式改變了人生軌跡,成為了行業的精英或大咖。雖然說高考對於考生來說是公平的,但每年始終有人在高考中落榜,同時也有人認為高考作為一種應試教育,選拔的並非是真正高校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從高考誕生的那天起,關於高考就存在著質疑聲,但是高考的認同聲音始終大於質疑聲,所以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高考依然是最好的考試製度。
比如從今年的清華的新生中就可以看到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典型代表那就是來自於雲南極度貧困地區的713分學子林萬東,林萬東家境十分貧寒,特別是父親和爺爺皆都生病在身,加上弟弟和姐姐都在念書,讓重擔全部壓在了媽媽身上,而林萬東不僅學習優異,而且體貼媽媽的苦,甚至在高考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卻工地背磚感動了很多人,林萬東鯉魚跳龍門從寒門進入到了清華,成為了寒門學子通過高考實現人生逆襲的最好例證。
而在我國高考的發展歷史上,卻一直存在為了抗議高考而交白卷或者用其它方式考零分的學子,比如曾經的安徽考生徐孟南在11年前曾經交了白卷,為了就是質疑當下的高考制度,但是如今已經接近而立之年的徐孟南卻後悔了,後悔當年自己一時衝動做出的行為,這些年因為自己沒上大學沒有學歷而四處求職受阻,雖然結婚生了孩子,卻也一直過得不順,甚至離婚後,徐孟南為了彌補當年高考的衝動與遺憾,如今再次參加高考進入了一所大專院校學習。
除了徐孟南外,在距離現在13年的高考中,還有一位十分任性的考生也通過了高考的另類方式火了,而且被視為極端方式,她就是來自於河南的蔣多多。
蔣多多是當年南南陽的一名高三學子,其實平時成績還算不錯的她,若是按照正常高考的軌跡來看,至少可以正常上一所大學,但是蔣多多偏偏在高考的時候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在高考各科試卷中出現了奇葩的答案,所考的幾門課全部留下了自己的筆名,並且在答題區寫下了密密麻麻的漢字,表達了自己對高考的「抗議」,本來想以此來獲得所有科目皆為0分的狀態,最終卻沒有如願,而是考出了114分的成績(所有科目中僅有文綜得了0分)。
蔣多多每科都留下了8千字的長篇大論,讓其成為了焦點,但卻傷了父母的心,蔣多多的爸媽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境並不富裕,而蔣多多的叛逆直接讓她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後來父母希望蔣多多復讀一年,但遭到了蔣多多的拒絕。
如今已經過去了10多年時間,如今曾經轟動一時的名人蔣多多也已經邁入了35歲的年紀,從如今蔣多多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到,她沒有因為曾經爭議很大的考卷而得以人生逆襲和改變,反而是過得十分平淡,而同時期的很多同學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就連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憑著高考有了不一樣的生活,因此回顧當年的高考,讓蔣多多可謂是後悔莫及,但一切都已經很晚。
因此對於蔣多多的經歷很多人認為不能再去模仿,這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不負責任,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若是蔣多多當年選擇了重視高考而不叛逆的話,是否會改變如今她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