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每天有數百萬人奔波在上班路上,如果把其中通勤距離最遠的定義為極端通勤人群,我們可以發現,極端通勤者通常居住在城市邊緣,他們的通勤半徑表表達了這個城市的「勢力範圍」。除了燕郊,還有哪些北漂聚居地?香河、固安、大廠,還是武清、涿州、永清?工作日從北京下班後,北漂一族究竟流向了哪裡?今天,用大數據為你揭開這些秘密。
環京北漂通勤潮汐流
圖1、2-環京北漂早晚高峰通勤潮汐圖
圖3-環京北漂居住地分布熱力圖
艾普大數據研究院截取了今年第二季度工作日7:00-9:00上班高峰期,以及18:00-20:00下班高峰期的通勤數據。大數據顯示,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到環京區域居住的北漂一族,主要流向了燕郊和北三縣(三河、大廠、香河)。
透過熱力圖可以看出,人群的居住集聚密度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集聚密度最高的是燕郊,其次為北三縣,而廊坊市區、天津武清、固安和涿州四地的集聚密度較低。
上述熱力圖還顯示,環京區域北漂人群的集聚密度按照順時針方向,從正東、東南、正南、西南依次減弱。
由於燕郊距離北京最近,通勤時間和通勤成本相對較低,因此燕郊成為北漂在環京區域的首選居住地。今年年底,燕郊北的兩條進京通道京秦高速與徐尹路將通車,燕郊的交通狀況將得到較大程度的改觀,其作為環京區域「第一睡城」的地位將進一步穩固。
相比燕郊,北三縣距離北京較遠,在交通便利性上略差,人群的集聚密度也相應降低。
圖4-環京北漂職住關聯度和弦圖
職住關聯度和弦圖反映出環京各區域北漂的工作地分布情況。
從圖4可以看出,與環京北漂關聯度最高的工作地是國貿,其次為金融街、中關村、望京,在上地工作的北漂一族人數最少。
職住關聯度和弦圖還顯示,環京北漂工作地比較分散,分布於國貿、金融街、中關村、望京、上地等北京主要商務區。
環京北漂大數據畫像
大數據顯示,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居住在環京區域的北漂一族,主要以26歲—37歲的男性為主。
圖5-環京北漂性別比例
從性別比例上看,環京北漂呈現性別失衡的趨勢,男性占比高達62.36%。
圖6-環京北漂年齡分布
從年齡分布上看,環京北漂主要以適婚人群為主,26歲—37歲的青年占比達到94.82%。如果考慮性別比例,可以得出環京北漂中「單身狗」人數不少的結論。
圖7-環京北漂消費能力
從月度消費上看,環京北漂的月度生活花銷普遍在4000元以下,占比達72.71%,月度消費在6000元以上的人群僅占5.23%。
圖8-環京北漂出行方式
從出行方式上看,下班後,北漂一族從北京工作地返迴環京居住地,80%以上的人群選擇「地鐵+公交」為主的交通工具。
大北京都市圈雛形初現
從倫敦、巴黎、東京等城市的發展歷程看,超大城市往往會帶動周邊城鎮發展,形成超級都市圈。以東京為例,以東京市區為中心、半徑80公里範圍內,東京都、崎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共同組成了總面積達13400平方公里的東京都市圈。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京津冀在交通、投資、產業轉移等方面均已形成明確定位和規劃,「大北京都市圈」雛形初現,環京區域今後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從環京北漂早晚高峰通勤潮汐圖和居住地分布熱力圖可以看到,人群集聚呈現出從中心城區向邊緣擴張的趨勢,這與東京都市圈形成過程中的人群走向基本一致。
在城市化進程加速和大都市圈形成過程中,職住分離成為普遍現象,「雙城記」的故事在多國上演。儘管環京北漂大都棲身於「低產階層」,但是,正是這部分人群的不斷湧入,才帶動了北京周邊衛星城市的基建、交通、教育和醫療等配套的完善,從而促進「大北京都市圈」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