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動看看還有哪些藝術家
《國產藝術凌凌捌》還憑藉 8.5 分高分登上 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在知乎被 74%的知友推薦。
今天上線的第六集也許會是整部紀錄片里最柔情的一集,我們記錄了手作藝術家殷越的創作,片中還有不少甜到不行的撒糖時刻。
點擊觀看《國產藝術凌凌捌》預告片
今天出場的這位藝術家過著一種「社畜」們理想中的生活: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工作、繼續學業,而是宅在家裡直到今天,還被愛人持續鼓勵著,11 年間專心戳羊毛做手工,最後戳成了藝術家。這種美滿的人生經歷與大眾想像中的藝術家並不太相似,但誰說藝術又一定是激烈跌宕的呢?在 手作藝術家殷越的人生里,你會看到她用最柔軟的物體戳出了最堅固的力量。
1.
最「溫柔」的藝術
比起前幾期手工耿、徐震、喬小刀的那些操作十分「硬核」的藝術,今天的羊毛氈手作藝術可以說是溫柔到極點。這門藝術的材料來自動物本身,羊毛氈是由粗羊毛製成的,質地柔軟但強韌,不易變形又能固色,似乎天生就是藝術家的寵兒。它的歷史比我們熟悉的紡織、針織等技術更遙遠,帶著遠古而原始的溫度。
殷越告訴我們,當初選擇和羊毛氈打交道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源於生命,來自野生大自然,有著生物的溫度。殷越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始接觸羊毛氈手作的作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日本辦個展的中國羊毛氈手作藝術家。
羊毛氈的延展性使它的形態具有無限可能,每一位羊毛氈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都多多少少反映著他們內心的聲音。在殷越的作品裡,植物、動物是最常見的,但她不只是還原形態本身,蘑菇會長出粉嫩的雙腿,小象可能微閉眼睛若有所思,無毛貓甚至有兩個腦袋……
殷越曾說動植物對她有天然的吸引力,「每每看到一個動物的時候,就會想自己如果是它是什麼樣的感受,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情緒進行微妙的交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即使從未接觸過羊毛氈手作,你也很容易在她的作品裡感受到傳遞的情緒。
從第一次拿起羊毛氈戳針到現在已經過去 11 年,殷越其實經歷了從完全不懂到彷徨試探、再信手拈來的過程,藝術經歷和她的生活經歷像羊毛氈一樣被戳到一起,形成柔軟又堅實的現在。
2.
從象牙塔走進迷茫
比較讓人意外的是,殷越並非是手工藝相關的專業出身。
殷越從小就愛畫畫、看動畫片,高二時還進行了系統的繪畫學習,高中畢業順理成章地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電腦動畫專業。在校期間,殷越積累了不少技能,速寫的能力、分鏡的能力、更堅實的繪畫基礎,以及編故事的能力。大學學校生活幾乎是每個人最後的象牙塔,畢業後,殷越的很多同學都轉行了,她則進入了漫長的失業期。但回過頭看,動畫專業的學習其實為殷越的羊毛氈世界埋下了重重的伏筆。
鈴木千晶作品
2009 年,殷越在網上看到了日本手作職人鈴木千晶的作品。在網絡上搜索「羊毛氈藝術家」,幾乎頭一兩個跳出來的都是這位大師,她十分擅長塑造人物,生動而靈巧。殷越從小就愛收集玩具,當時她就被這種材質吸引,動手試試看,誤打誤撞地和羊毛氈結了緣。經過一番了解,她知道了這是纖維藝術的一種。
殷越手中的第一個作品是一隻腦袋和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兔子,搗鼓了一下午的時間才完成。她給小兔子用紙盒做了小屋,裡面有沙發、聖誕樹、透明玻璃紙做的門和窗。殷越既激動又有成就感,她第一時間拿給了當時的男友(現在的愛人)看,又發到人人網上,大家覺得新鮮,紛紛點贊。
即使是現在,羊毛氈對於女生群體還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很多人嘗試,也有很多人半途而廢,殷越當時的作品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仍然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她給小兔子做的布景也為其加分不少,這種意識大概就來源於她的動畫專業背景。殷越告訴我們, 比起單個的造型,故事是最有力量的,不管是之前做動畫,還是現在做羊毛氈作品,她多多少少都會賦予一些故事性在裡面,「它傳達的這個東西背後的力量會比單一的造型更吸引人」。
從第一隻「小兔子」到第一次正式的個人展覽,中間有長達 6、7 年的時間,這是一段厚積薄發的時光。殷越家裡有一張長桌,是她的工作檯,最長的時候,她在桌前坐了 16 個小時,除了睡覺、吃飯,都在戳羊毛氈。
在第一次展覽前,作品沒什麼名氣,殷越過著收入微薄的生活,頭一兩年,比較艱難。她形容自己「每天低頭戳戳戳,接觸的人非常非常少,跟社會沒有什麼交流」,一度很自閉,陷入迷茫和焦慮中。
焦慮著的殷越反而會不停地幹活做作品,每一個產出都給了她實實在在的力量,「只要我把作品做出來以後,我看到這個東西在,就會有一些踏實感,然後是充實感、幸福感,它們能幫我消解掉一些之前的焦慮。」
與焦慮相比,迷茫才是殷越當時最大的敵人。除羊毛氈以外,迷茫的殷越也嘗試了別的材料,粘土、金屬等等,但它們都缺少來源於生命的溫度感,最後只好作罷。
殷越還想嘗試走出門找一份上班族的工作,普普通通的能養活自己就好。當時有朋友開了美甲店,想找她過去當店長,她很心動,差一點就放棄了自己的羊毛氈事業,好在當時被男朋友攔了下來。
3.
沉在愛里戳出成年人的童話
殷越的男友費思從事電影行業,在這集紀錄片里出場的次數不比她少,在殷越眼中他公正又包容。兩個人從紋戒指、請裁縫朋友做婚紗的貧窮日子,走到為小寶寶準備了很多手工書的現在,一起陪伴的年月恰好和殷越的藝術之路吻合,起起落落的每一個時刻,都有費思在。
費思在殷越差點放棄時及時阻止了迷茫又焦慮的她,氣得差點讓她和那個朋友絕交,費思很欣賞她的才華,讓她專心做作品,珍惜這些時間積累自己,「我們兩個人不要一起消耗自己的才華」,他相信殷越還能做到更好。
費思一直在給殷越打氣,這種愛與鼓勵的力量是比想像中還要巨大的。而且由於殷越在焦慮的時候也在不斷創作,產出越來越多,這些正向的反饋和收穫讓她慢慢堅持下來。
網際網路時代是迅速的,但羊毛氈手作讓殷越平靜和慢下來,即使積累過程不算快,2016 年,殷越還是擁有了第一個正式的藝術家展覽《指尖造物》。在東京代官山,她按 1:1 大小製作的蘑菇們被放置在展台上。
《蘑菇的逃離》
《蘑菇的詩》
以「蘑菇」為主題,是因為殷越在蘑菇身上體驗到了共通性,她覺得他們都是在小角落裡默默地生長著。殷越在家裡也種了不少蘑菇,有時候去森林旅行還會特意尋找蘑菇,觀察它們。
而把蘑菇做到真實大小也不是偶然,殷越希望它們拿在手裡就是實實在在的大小,更有實物的感覺。「如果把家裡好多地方都擺上這些一比一大小的蘑菇,我會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特別神秘而生動的蘑菇世界裡。」這些蘑菇有的長出了胖胖的小腿,有的生長在貓的背上,有的又極其逼真,創作手法成熟又天真,即使是在日本這樣的手作大國,仍然吸引了不少人。
《蘑菇的反覆無常》
有一位大叔反反覆復去看了好幾次展,最後買走了殷越的一組蘑菇,他說那組蘑菇可以讓他很平靜,他要把那三個胖蘑菇擺在臥室里,每天睡前看一看。隔壁畫廊的一個爺爺則買走了那個後背長蘑菇的無毛貓壁掛——《蘑菇的反覆無常》送給小外孫,還鼓勵她:「你的東西很好,要加油,你還很年輕」,來自陌生又嚴肅的前輩的鼓勵給了當時忐忑的殷越很大信心。
第一次展覽是一個里程碑,帶給殷越的不只有信心,還有階段性的勝利。在此之前,殷越每次介紹自己都很難找到合適的詞,她一直跟別人說自己是做小手工的,但這些作品的確遠超出「小手工」的狹窄定義,當時的策展人將她的作品定性為「當代藝術」。
在和我們聊天時,殷越認為現在藝術的邊界解放給了大眾,「普通的人看到一個作品,他覺得自己感受到了這個觸動,當他說這個東西是藝術品的時候,其實就可以被定義成藝術品。」與此同時,「 普通人也可以來做藝術,只要有這個感受力,創作過程是真誠的,做出來的作品真的能觸動別人,別人也願意說這個東西是藝術品的時候,我認為這個東西它就是藝術。」這個觀點其實與我們創作《國產藝術凌凌捌》的初衷不謀而合。
從普通人到小手工作者,再到藝術家,殷越倒沒有多執著於身份,她還是覺得開心最重要。殷越一直是一個相信童話的人,即使成年人的世界已不再「童話」,她還是願意相信童話世界裡諸如真誠、善良這些普世的價值觀是成年人也適用的。
所以殷越早期塑造的動物、植物大多像是童話世界裡跑出來的角色,每一個都是森林世界中的一員,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發生著或溫暖或奇幻的故事。
4.
傳遞情緒的力量
但殷越並不會盲目相信童話世界的存在,她並非活在幻想中,所以她不想要用羊毛氈構建一個自己的世界,更多的是去傳達一些情緒。從《想心事》這個作品開始,殷越漸漸地打破了作品的童話感。
2018 年,殷越在生活中經歷了一些挫折,北漂、辦暫住證、頻繁搬家,情緒一度低落,《想心事》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作品。一隻灰色的小象像人類一樣抱著膝蓋坐在地上,閉著雙眼,無助和憂鬱的情緒在周身散發。殷越說這可能是轉型期的一個很重要的作品,從之前討喜、可愛的風格中脫離出來。
去年,殷越的《White·白》纖維作品展開幕,她以「白化」的含義命名,通過三個白色的動物,展示了情緒變化的三個階段。創作這幾個作品時,殷越因為家人生病等原因經歷了一些很失控的狀況,無法解決,她便把這樣的情緒做到了作品裡。
《象的怯懦》是一隻站起來的小白象,微閉雙眼,情緒低落。當時在展出現場,一個小姑娘看到這個小白象,她說她覺得它很難過,想抱抱它,這讓殷越記憶猶新。在接受採訪時,她也說自己運氣比較好的一點是找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通過作品來跟別人交流,她覺得很好。
《貓的蛻變》是一隻想像中的雙頭無毛貓,一個是正常狀態,一個在怒吼。殷越其實擔心這個作品會不會讓看展的小朋友害怕,但有個四五歲的小孩子卻跟爸爸說,他最喜歡的就是這個作品,他說他看到的一個貓是在開心,另一個貓在生氣。這些激烈的情緒連很小的小朋友都能感受到,殷越也很驚喜。
在與羊毛氈藝術相依的這十來年,殷越收穫了很多藏家的友善和鼓勵,也因為藝術創作更加自信和篤定。每次完成作品,她都會有極大的充實感,這讓她足夠幸福。對於作品,殷越也沒有什麼企圖心,她只是把感受跟觸動用作品記錄下來。
接受我們採訪拍攝時,殷越懷孕大概 6 個月了。在懷孕初期,她就開始構思做一個跟整個孕期狀態很相符的作品。她選了象來表現在胚胎中正生長的一個小生命體,通體粉紅,閉著雙眼,蜷縮著的小象與母體里的嬰兒頗為相似。後續她還會用薄紗包裹小象,去模擬臍帶等器官,撲通撲通的心跳聲仿佛已經開始響起。
因為懷孕中的各種身體狀況,殷越創作的進度比較緩慢,小象和小寶寶誰會率先誕生,這或許是看完紀錄片後最值得我們期待的一件事情。點擊下面的連結,和殷越一起度過一個柔軟的夜晚吧:
點擊觀看《國產藝術凌凌捌》第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