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廣饒是農業大縣,農業一直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建國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以來,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我縣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農村由落後走向繁榮,農民由貧困走向小康,廣饒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迎來農業增長「黃金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全國農村打開了一扇改革的窗口,廣饒也由此迎來了農業增長的「黃金時期」。
1979年2月17日,我縣提出全面建立生產責任制的意見,並下達試行。同年2月,縣委在斗柯公社李斗大隊進行「大包干」(家庭承包土地,收穫後,完成國家定購任務、交足稅收和集體提留,余為己有)生產責任制試點。1980年,全縣普遍實行「大包干」、「家庭聯產計酬」、「聯產承包」等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全縣普遍實行了「大包干」生產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198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成為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首批翻番的縣。
198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土地承包期延長到15年。當年,縣委、縣政府組織30餘名幹部,分赴各鄉鎮宣傳中共中央《關於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向全縣農民發放了《土地使用證》,明確規定,土地承包期由原來3—5年延長到15年以上,解除了農民的後顧之憂。為保證政策的連續性,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我縣開始推行合同承包等改革措施。此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並初步推向林、牧、副、漁各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也由包干到戶逐步發展為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李文華/攝
隨著農民對土地使用權的長期穩定,在市場機制的引領下,各地開始探索農民支配土地使用權的不同形式,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2008年11月26日,大王鎮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下設9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農田地塊成了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和現代農業企業等爭相看中的「香餑餑」;而放下鋤頭的莊稼漢,紛紛變身企業、農場的合約工,有了「雙份收入」。昔日單打獨鬥的傳統農業耕作模式,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邁進,激發出現代農業發展的「無限活力」。
惠農政策釋放改革紅利
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2年4月,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全面推開……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台,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統、屠宰稅等稅費,並有效遏制了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農村「三亂」,農民整體負擔得到了減輕。全縣應繳農業稅人口40.9萬,改革前全縣農民負擔總額5854萬元,人均負擔143元,改革後全縣農民負擔總額4246萬元,人均負擔104元,人均減負39元,平均減負率27.5%。2004年,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減半徵收,稅率為3%,農業稅附加為農業稅徵收稅額的40%,徵收農業稅及附加1965.6萬元;2005年,全縣全部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全部取消統一規定的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2003年以來,國家和省、市也連續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補貼「三補合一」等一系列補貼彰顯了惠農力度。
劉國梁提供
農業機械的發展代表著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從「耕牛遍地走」到「農機顯身手」,農機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助推器。從199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這一惠民政策帶動了農機行業的「黃金髮展」。今年「三夏」期間,我縣上陣各類機械12000餘台套,小麥機收率、小麥秸稈綜合利用率、玉米機播率都在99%以上。
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李聰聰提供
農業要振興,就必須走現代化農業之路。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緻農業、特色農業,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拉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按照「每個產業都有龍頭,每個龍頭都能帶動產業發展」的思路,堅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我縣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生產格局,帶動70%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鏈條,我縣成功創建為全國首批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縣。同時,堅持精品化、特色化、園區化發展方向,加大精準農業推廣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張林提供
今年以來,我縣高標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典型帶動,抓好大王、稻莊碼頭、李鵲、廣饒街道楊廟4個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集中要素資源,挖掘特色亮點,培育放大優勢,打造為鄉村振興的廣饒樣板。聚焦產業興旺,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緻農業、特色農業,打響廣饒優質農產品品牌。大力培育現代農業園區、田園綜合體,深入發展鄉村旅遊、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通「產加儲銷游」全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雙提升。同時,堅持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做出廣饒貢獻。(呂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