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山頭,綠意縈繞,沿山路一路前行,抵達普定縣化處鎮水母河流域壩區的韭黃種植基地時,道路兩旁儘是一片碧綠的韭菜,地里分散著一些工人正在給韭菜澆水。站在地里,當地鎮長羅小東言語激動,「前不久我們剛簽了一樁1400萬的訂單,老百姓們都更有幹勁兒了。」
普定縣韭黃種植歷史悠久。過去,村民們都「單打獨鬥」,加上不懂技術,全靠以前的土辦法種植,種出來的韭黃產量低、品質不高,價格也一直低迷。2018年,迎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春風,普定縣開始改變韭黃種植方式,並推動規模化種植,水母河流域壩區一度擴大到6800餘畝,成為普定縣規模最大的韭黃種植基地。
在普定縣水母河流域壩區,村民正在給韭菜澆水。李宇 攝
「以前種韭黃都是用泥土一層一層覆蓋到頂端,現在我們使用自己研發生產的食品級軟化桶覆蓋,種出來的韭黃品質更好,黃酮含量更高,到哪都不愁賣。」羅小東得意洋洋,現在我們的韭黃批發價最便宜的也在每斤5元以上,品質好的價格還能翻番。隨著品質提升,普定韭黃走出大市場,成為一方富民產業。
普定韭黃只是安順市壩區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安順市共有壩區131個,種植面積達55萬畝。近年來,安順市聚焦產業革命「八要素」,各個壩區依託各自的優勢,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走出了一條壩區發展的安順實踐道路。
一個壩區集中打造一個品牌
在安順市紫雲縣壩羊鎮紅院壩區,工人們正在採收地里的芥藍,「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二茬蔬菜了,我們準備發往廣州。」基地負責人謝順超說。
在甘肅打拚的十多年,謝順超經營著1000多畝蔬菜基地,什麼土壤、氣候適合種什麼菜,他都瞭然於胸。2017年,紫雲縣從甘肅引回種植能手謝順超,將紅院壩區1600餘畝的耕地承包給他,用以發展以甘藍、菜心、菜苔等為主的蔬菜產業。
在安順市紫雲縣壩羊鎮紅院壩區,工人們有的在採收芥藍,有的在除草。李宇 攝
「水稻收益不低,但一年只能有一季,而菜心一年就可以采5茬兒。」謝順超介紹,在來之前,紅院壩區多以水稻等傳統作物為主,水稻收完,田就撂荒了。而種植菜心、芥藍等蔬菜,一年四季輪著種,不僅地不會荒,收益也更好。
如今,紅院壩區已經發展成了以菜心、菜苔等為主的蔬菜產業園,產品並銷往廣州、深圳、甘肅等地,品質受到消費者一致好評。
無疑,壩區土地相對肥沃,發展「短平快」的高效產業,比之傳統作物效益更高。午後,驅車到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對長沙村,入目是一片平坦的黃土地,這裡是西秀區蔡官壩區的核心區。壩區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適宜發展蔬菜種植,辣椒便是這裡主要種植的蔬菜產業之一。
步行至蔡官壩區辣椒育苗大棚內,村民們正在鋪膜、擺盤、注水,一片忙碌。「我們100多個育苗大棚都在育苗,完全供應壩區7000畝的辣椒基地,這裡是最後一批辣椒苗了。」蔡官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齊榮軍說。
在西秀區蔡官壩區,村民正在育辣椒苗,這也是今年蔡官壩區最後一批辣椒育苗。李宇 攝
蔡官壩區總面積達14422.4畝,根據蔡官壩區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壩區在建設之初就被定位為蔬菜壩區,主要以大蔥、辣椒、嫁接苗等為主,打造出了西秀區的萬畝蔬菜基地。
在壩區建設過程中,安順市因地制宜對131個壩區進行產業帶布局,瞄準了效益高、見效快的蔬菜、辣椒、食用菌等產業為主導,加快推進韭黃、山藥、菜心等產業「無中生有、從有到優、轉優到強」,一個壩區集中打造一個品牌,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提升壩區綜合效益
2018年末,紫雲縣四大寨鄉貧困發生率高達22.67%,2019年脫貧1042戶4735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61%。如何能在一年時間減貧這麼多人?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四大寨鄉。
四大寨鄉的林下養雞產業一隅。李宇 攝
四大寨鄉距離縣城41公里,地處偏遠,海拔落差大,擁有壩區面積1151畝,緩坡耕地4800畝。2018年以來,四大寨鄉以壩區為核心,因地制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發展高效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林下養雞、生態養蝦等,形成了種養結合的新產業體系。
在四大寨鄉的壩區內,當地群眾正在栽種龍鬚菜。李宇 攝
「雞糞可以用來施肥,蔬菜不要的葉子可以用來喂雞,一點不浪費。」四大寨鄉工作人員武登凱告訴記者,山上養雞、林下養蜂、山下種菜、河裡養蝦......如今,四大寨鄉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調減低效玉米和退耕還林為抓手,以現代高效農業和生態漁業為主導,以高山地區林下經濟為重要補充的產業新格局。
在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安順市不斷想方設法延長壩區產業鏈,探索出了以「農業+畜牧業」「農業+深加工」「農業+生態漁業」等壩區新發展模式。
在西秀區大西橋鎮黨委書記高松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西秀區大西橋壩區,剛剛開春,壩區里都是剛種下的各種蔬菜,綿延上千畝。
「別看現在地里『荒』,等地里的蔬菜發了苗,這一片都是綠油油的。」高松用手指向身後的一片土地說,「在我身後是我們剛種下去的山藥,成熟以後一部分我們會和其他蔬菜加工成凈菜銷售。」
大西橋壩區總面積25583.7畝,其核心區位於安順市高標準蔬菜園區內,曾連續5年獲評省級重點園區。2017年,依託壩區的蔬菜品質優勢,壩區啟動了以辣椒和凈菜為主的深加工項目,每年加工辣椒、蔬菜等上千萬斤。
「2017年以來,我們的加工產品就直接發到各地的超市售賣。」高松說完,手指向另一邊,「再看這邊,我們已經在著手擴建我們的標準廠房,進一步提高加工能力。」
讓群眾家門口就業
高田壩區位於平壩區天龍鎮,面積14760.33畝,覆蓋高田、合旺等五個村。年近半百,高田村村民耿啟志在家守著幾畝地,年年種玉米、油菜,吃喝不愁,但想到兩個孩子讀書費用高,出門打工工作難找,耿啟志心急如焚。
安順市平壩區高田壩區的香蔥漲勢喜人。李宇 攝,
怎麼辦?2018年,聽說村裡要流轉土地搞產業,土地入股一年分紅800塊,還能在地里務工,干一天工拿一天錢,耿啟志毅然將自家4畝地入股合作社,和妻子在壩區務工。
「我和妻子每個月能拿5000塊工資,生活和孩子讀書都不愁了。不僅如此,壩區每年還邀請農業專家教大家技術,現在菜怎麼種、怎麼管都不在話下。」耿啟志說。
「為了提高大家的種植技術,我們每年都會請專家來教大家技術。」高田村黨委書記朱高學告訴記者,僅在2019年,高田村就培訓了2000多人次,耿啟志便是其一。今年,耿啟志有了新的打算:「技術學好了,在隔壁壩區租點土地自己種菜。」
在壩區發展過程中,耿啟志的改變不是個例。在紫雲縣白石岩鄉干水井壩區,楊喬梅正在紅薯苗地里除草,「在這干一天能拿100塊錢,比自己種地都強。」
紫雲縣白石岩鄉干水井壩區,村民楊喬梅正在給紅薯苗除草。李宇 攝
當下,正式種植紅薯的時節,白石岩鄉的地里人頭攢動,有的犁地、有的壟土、有的插苗、有的澆水,一片忙碌景象。「今天來地里幹活的有107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們。」白石岩鄉鄉長敖成領說,我們今年打算種1.5萬畝紅心紅薯,用工需求很大,用的都是周邊的群眾。
在紫雲縣白石岩鄉干水井壩區,當地群眾正在栽種紅薯。李宇 攝
「這一片僅是白石岩鄉的一角。」敖成領介紹,白石岩鄉壩區有4家合作社,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帶動農民人數1029人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數140人分紅10.8萬元,通過產業帶動,今年我們能保證所有貧困人口脫貧。
近年來,圍繞壩區建設,安順市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結緊密的利益聯結模式,讓壩區成為老百姓的「致富門路」。數據顯示,2019年,安順市壩區直接帶動貧困農戶6.86萬人增收,輻射帶動農戶27.83萬人增收。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