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紫雲自治縣四大寨喜檔村的山坡上擺滿了蜂箱,被聘用為管理員的貧困戶狄海倫正小心翼翼地打開蜂箱,查看蜜蜂生長和結蜜的情況。同時,在村頭的養牛場,另一個管理員也正在給小黃牛喂飼料。
(喜檔村養牛場)
據悉,在產業組織方式上,喜檔村依託縣級龍頭公司嘉禾香,構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退耕還林基地+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負責產銷對接,村合作社負責組織管理,農戶結合實際申請代養或到基地務工。並把黨支部建到合作社中,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蜂蜜產業,帶領脫貧
按照10箱帶動1貧困戶的標準,目前喜檔村共聯結1000戶貧困戶,主要通過出售蜂蜜、繁蜂以及務工帶動貧困戶增收。每箱蜜蜂產出春蜜9斤(市場價60元/斤),冬蜜6斤(市場價80元/斤)計算,每群蜂每年實現銷售毛收入1020元,除去成本200元,利潤達820元,按照70%比例分紅,戶均年增收可達5740元。10群蜜蜂每年可繁蜂10群,每箱按800元售出,利潤300元,貧困戶可額外增收2100元。
「養蜂基地聘用70名培訓合格的貧困戶長期務工,每月實行保底工資3000元+繁出每脾蜂10元提成+蜂蜜每斤8元提成的形式,可以達到每人每年增收5萬元以上。」駐村第一書記王朝文說到。
(駐村幹部查看蜜蜂長勢)
喜檔村共有17個村民組,11個自然村寨,全村總人口610戶2853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33戶1524人,貧困發生率在2.56%。喜檔村支書羅忠炳也介紹到:「根據喜檔村蜜源豐富的條件因地制宜,所以我們選擇中蜂養殖,去年九月初從遵義引進的800餘箱,分別在打嘎組、喜檔組、猴子山組 、田壩組 、坡利組等養殖。一個養殖點分配一個專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一年采蜜兩季:第一季春蜜,第二季冬蜜。品質最好的就是冬季採集的冬蜜,因為冬天蜂蜜都已經完全成熟封蓋了,再來是沒有新進採集的花粉,所以這個季節取出來的蜂蜜,過濾後得到的蜂蜜不會摻雜花粉、水分,才能達到最好的品質,現在冬蜜的零售價也達到了120元一斤。」
(喜檔村養蜂基地)
養牛產業,帶動致富
「我們在打嘎組養殖本地牛30頭,帶動貧困戶12戶,共48人;田壩組養殖50頭,帶動貧困戶30戶,共120人。貧困戶在養殖場務工主要負責:飼養、割草、放牛、打掃衛生,村裡還組織貧困戶到安順、紫雲、鎮寧等縣區大型養殖場培訓養殖技術。務工人員在養殖場放牛一月報酬2400元,割草一斤2.5角,一天可割40斤至50斤牛草,平均可以拿到100元至120元的勞動報酬。一頭牛300斤至400斤可以出欄,按市場價一斤18元出售,平均一頭5000元左右,銷售渠道主要是由個體商戶到養殖場收購。」駐村幹部張禮榮說道。
(管理員正在喂飼料)
31歲的吳昌雲是喜檔村新院一組的貧困戶,家裡有6口人,從外省回來務工,「以前在家裡賣東西都是用馬馱,走山路到鄉鎮賣,現在家鄉發展起來了,道路硬化了,交通也方便了,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吳昌雲感嘆道,「去年6月份到這裡上班,3500一個月,負責喂牛、打掃衛生,還有時間照顧老人、小孩,我非常滿足。」
截至目前,喜檔村始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移民搬遷、產業發展的問題和短板,因戶施策,全面抓好工作落實。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5戶144人,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20戶,通過以上措施全村所有貧困戶均達到住房安全保障標準。實施飲水安全工程項目17個,解決全村17個小組飲水安全問題,「飲水不愁」得到保障。還加強醫療保障,村貧困戶參合率100%,就醫產生的費用情況均按要求得到報銷。建檔立卡在校學生全部享受資助,所有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無因經濟困難輟學,全部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全力推進民政精準兜底,農村低保保障戶98戶274人、城市低保保障戶20戶60人,特困供養保障戶6戶6人。
(喜檔村新院組)
鄉村產業大力發展不僅吸引了在外務工的返鄉年輕人在家發展,也助力脫貧攻堅的前進,更是為村民打下了強有力的保障。為民增產增收,不斷振興鄉村產業發展,促使貧困戶早日脫貧摘掉貧困帽,過上「甜蜜」生活,貼上「幸福」標籤。
動靜貴州 圖/文 狄凱 於律璇、曾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