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時間大改造!涉及臨平、南苑、東湖、塘棲、餘杭、良渚、瓶窯……有你家嗎?

2019-12-12     餘杭晨報

  作為「三改一拆」工作重要內容,全區老舊小區綜合提升改造又有了新部署。餘杭區計劃通過四年時間,使得改造的小區基本實現有完善設施、有整潔環境、有配套服務、有長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諧關係的「六個有」目標。



老舊小區換新顏

居民走向新生活


  「要以『工匠精神』和『繡花功夫』切實抓好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各項工作,在杭州打造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全國標杆的過程中提供餘杭經驗。」今年8月,區委區政府就抓好我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提出要求,「全力打造宜居宜養高品質小區」成為「三改一拆」工作的重要目標。


  截至目前,全區舊住宅區改造完成28.1萬平方米,舊廠區改造37.4萬平方米。城中村征遷1604戶,面積60萬平方米,拆違310.1萬平方米,拆後利用率87%。


文化藝術長廊成為老城區居民休閒好去處


  2019年,試點項目水車河弄改造項目涉及臨平街道工農新村水車河弄5幢房屋,面積1.45萬平方米,目前已開工建設,計劃今年年底基本完成。


  計劃通過四年時間進行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使改造小區基本達到「六個有」目標。即有完善設施、有整潔環境、有配套服務、有長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諧關係,讓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目前臨平、南苑、東湖、塘棲、餘杭、良渚、瓶窯等7個鎮街的試點項目正在開展前期方案設計,其中臨平街道梅堰小區力爭今年年底前開工建設。


改造後的臨平街道文明小區


  全年計劃開工老舊小區改造約53萬平方米,完工35萬平方米。」這是區「三改一拆」辦對即將到來的2020年老舊小區改造的期望和目標。在此基礎上,餘杭將有越來越多的市民走向新生活。


抓實抓細城中村改造

推動舊廠區產業升級


  距離今年年底還有近一個月時間,我區納入省對市考核任務的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已實現開工20355套、竣工676套、交付1505套,分別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8%、123%、120%,實現「大提速」。


倉前街道高橋村整治後


  同時,餘杭安置房項目建設也「大提速」,前段時間,臨平新城星橋街道枉山社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星橋社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相繼通過竣工驗收,共548套安置房完成竣工備案。繼中泰街道新南湖綠苑三期安置房項目開工後,塘棲鎮吳家壩區塊安置房項目也如期開工。


臨平新城良熟三期安置房


  截至11月25日,我區城中村改造完成農戶征遷1604戶,開工建設城中村征遷配套設施18個。


坐落在良渚古城遺址附近的良渚大學科技園,周邊有美麗的蘭里鄉野公園和良渚文化村。園區目前占地面積220畝,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分東區和西區兩塊。東區主要以孵化器為主,西區以一定規模的生產企業為主。兩區在冊企業100多家,入駐企業46家,以小微企業為主。目前,園區行業形態集中在檢測、智能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物聯網、環保領域,是一家綜合性的孵化基地。近五年時間,先後有百家大學生創業公司註冊落戶園區,並有一批非常有潛力的企業脫穎而出。


  今年以來,我區推動產業升級,深入開展舊廠區改造。經信部門從規劃編制入手整合部門資源,加強舊廠區改造規劃指導。相關鎮街以工業集聚區為抓手編制提升改造相關規劃。全區實施廠區改翻建、環境整治、「退二進三」「改二優二」等舊廠區改造項目26個,完工19個,通過舊廠區改造,進一步優化我區產業業態和建築形態、盤活存量資源、提高土地效率,促進產城融合。良渚大學科技園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縮影。


百姓享受拆改紅利

一片新景入目來


「這裡要造一條6米寬的河邊游步道,就在我家後面,以後散步、鍛鍊就方便了。」去年年初,借力美麗鄉村建設,仁和街道漁公橋村將沿河搭建的超面積輔房全部拆除,並進行河道景觀整治提升,打造一條1公里長的游步道,以滿足村民日常休閒、健身的需求。村民王應方第一個簽了字支持拆除河邊亂搭亂建。


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塘棲鎮邵家壩村拆除了大量違建輔房、彩鋼棚,並利用拆出來的空間,沿河打造了精巧的公園景觀,還建設了停車場、籃球場、公廁等便民設施,收穫了村民們的點贊。


  現在的餘杭街道鳳竹街兩側乾淨美觀。然而,誰能想到在半年多前,位於道路一側西城時代家園小區的沿街商鋪頂樓存在著大量違建陽光房。街道、社區成立了群眾工作組,發動物業、小區業主、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強調拆違工作的重要性。經過不懈努力,拆掉了「心牆」,業主觀念也變了,很多人自願帶頭配合拆違工作。截至目前,該街道已拆除小區違建2100多宗,面積92000多平方米。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臨平街道防違控違辦緊緊圍繞「靚城行動、拆違先行」的精神,前段時間對北大街提升改造工程項目周邊違法建築開展集中整治拆除,並採取「拆除一家、改造好一家」的措施,最大程度上減少拆違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僅用三天時間,街道就完成整改工作,創出了拆違的「臨平速度」。


  今年以來,區無違建創建辦深入開展違建整治,下發小區違建共10批3072宗,已拆除2842宗,涉及建築面積46288.65平方米。推動第一批「區領導包案」拆違工作落實,第一批「區領導包案件」117宗,截至12月7日,已完成整治110宗,拆除違建面積20.97萬平方米。第二批「區領導包案件」100宗,截至12月7日,已完成整治63宗,拆除違建面積7.53萬平方米。開展三輪大體量違建整治,共下發任務302宗,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296宗,拆違面積33.66萬平方米。


  「治違」不能只「拆違」,背後需要以「揉面」的功力,把城市傷疤、鄉村窪地這些拖累發展的瓶瓶罐罐一道打碎,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讓百姓享受更多「拆改紅利」。


  南苑街道翁梅社區於2010年全征全遷,臨喬路東側原1組、12組涉及土地200餘畝,征遷後變成已征未用土地,多年來,由於沒有有效的管理措施,這一大片空地沒有綠化、地表裸露,垃圾亂倒、亂搭亂建現象嚴重。為合理利用拆後空地,遵循「變廢為寶」原則,街道啟動「大田拖管」模式,整治一塊美化一塊,這裡如今已是芳草依依,成為市民休憩遊玩的新去處。還綠於民、還景於民,街道紅聯社區東湖路西側高鐵路北側,同樣有590餘畝征而未用土地華麗變身為一片花海,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XY--W4BMH2_cNUgmNm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