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山上的「丹麥駐煙領事館」不是曾經的丹麥駐煙領事館?

2019-08-19     天下新鮮事

煙台山北側的「丹麥駐煙台領事館」,是一幢二層城堡式北歐建築。曾被前丹麥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曹伯義(Carsten Boyer Thogersen)稱為「丹麥王國在亞洲大陸保存最為完整的領事館」。

但是在煙台各種的檔案、書籍中,對於這座被標註為「丹麥駐煙台領事館」的記載卻是自相矛盾:有的資料說它是丹麥駐煙領事館,有的說是德國駐煙領事館,有的又稱之是私人住宅,種種說法不一,使得關於這座西方建築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顯得愈發神秘。

1867-1919年丹麥在煙台設有領事館

對於「丹麥駐煙台領事館」的定性,迄今為止有兩本書應該最權威。一本是《山東省志·外事志》(1998年正式出版),另一本是宋玉娥寫的《煙台近代建築》(2000年印刷)。

這兩本書里對丹麥駐煙台領事館表述存在較大差異。《山東省志·外事志》:「丹麥駐煙台領事館初設於1867年,其領事初為英國人,1894年後均由俄領事代理。閉館時間不詳」。這本書中肯定丹麥於1867年在煙台開設領事館,但沒有確定什麼時間閉館,也沒有確定位於哪裡。

而在宋玉娥《煙台近代建築》一書中:「丹麥領事館位於煙台山北麓,煙台市芝罘區煙台山西路15號。1867年在煙台建立領事館。1919年閉館。該建築建於1890年」。可以看出,宋玉娥明確肯定丹麥1867年到1919年在煙台設有領事館,並確定了「丹麥駐煙台領事館」的具體位置。這一說法一直被作為認定「丹麥駐煙台領事館」的正式依據。

煙台山西路15號的「丹麥駐煙台領事館」 資料圖


既然這座建築是丹麥國家設立的領事館,丹麥官方應該有相關的歷史資料。

2000年,前丹麥駐華大使白慕申(Christopher Bo Bramsen)出版了《和平與友誼:丹麥與中國官方關係,1674-2000》一書。書中詳細記載了丹麥從1674-2000年和中國的關係,並對丹麥在中國各地設立領事館情況也有記載。

從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丹麥商船「福爾圖那」(Fortu-na)號離開哥本哈根駛向中國,經過長達兩年的航行,1676年底到達我國福建省的福州,開創了兩國長達300多年友好交往的先河。此後,從1842年到1863年,丹麥已經在廣州、香港、上海設立了領事館。

1863年7月13日,丹麥與清政府在天津簽訂了《中丹友好通商通航條約》。條約開列了所有對丹麥船隻開放的口岸:除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原來的通商口岸外,還增加了華南的汕頭、長江沿岸的南京、鎮江、九江和漢口,華北的芝罘(煙台)、天津和營口,以及台灣的淡水和台灣府(台南)以及海南的瓊州(今天的海口)。

由此,芝罘(煙台)也成為對丹麥船隻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這就意味著根據這個條約,丹麥可以在煙台和其他開放的口岸建立領事館。在1869年前後,丹麥在中國有了很完善的代表機構,在香港和中國沿海13個通商口岸設有名譽領事職位,除開一位是德國商人外,任丹麥領事的都是英國公民。在煙台,包括商人瓦德曼(W.S.Wadman)在內的英國公民被委派為丹麥領事直至1875年(1894年,開始由俄國駐煙台領事代理丹麥領事利益——筆者注)。

自1875年開始,丹麥和俄國兩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此前丹麥公主嫁給了俄國的王儲——後來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1881年登基])。此後一直到1917年的俄國革命和帝俄垮台,始終由俄國領事代理丹麥在中國利益。當然,俄國駐煙台領事代理丹麥領事。帝俄垮台後,丹麥和俄國舊有的領事關係消失了。1918年後,俄國領事不再負責丹麥的領事事務(與宋玉娥記載的1919年閉館基本一致——筆者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丹麥重新部署在中國的領事工作。丹麥只在上海、廣州、武漢、天津、哈爾濱和廈門這些城市裡繼續設有領事機構,領事多由丹麥商人擔任。這一時期,煙台再也沒有設立丹麥領事和領事館。但是1931年卻在山東青島設立了丹麥領事館。

根據前丹麥駐華大使白慕申的書,可以看出,丹麥方面關於駐煙台領事館的記錄,與《山東省志·外事志》以及宋玉娥書中記錄基本吻合。我們可以確定丹麥領事館在煙台存續時間為1867-1919年。

一座建於上世紀20年代後的建築

確定了丹麥1867-1919年在煙台設有領事館,那接下來需要明確的是:這個領事館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呢?

在宋玉娥《煙台近代建築》一書中明確指出了丹麥駐煙台領事館的位置:「煙台山北麓,煙台市芝罘區煙台山西路15號」,即現在煙台山「丹麥領事館」的位置。但筆者發現的兩張明信片卻足以推翻這個結論。

第一張明信片極為罕見。明信片上有手寫1907年7月8日的日期,應該是購買明信片的時間。明信片上的建築是由兩座緊緊相依的建築組成。這組建築物正好位於煙台山燈樓(煙台山燈樓建造於1905年)的正北方向,即現在「丹麥駐煙台領事館」的位置。這組建築的東邊建築是一幢白色的二層小樓,緊靠小樓西邊是一座平房。該明信片上沒有標註這組建築的名稱。但建筑前面懸掛的第一個國旗是黑—白—紅三色旗。

黑—白—紅三色旗是德意志帝國國旗,從1892年使用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終結。因此,通過樓前懸掛的彩旗可以看出,這一組建築應該也是德國駐煙台領事館建築。但明信片上的建築與現在「丹麥駐煙台領事館」建築完全不同。

除了這張明信片以外,筆者還發現了一張明確標註著德國領事館(German Consulate )的明信片。明信片寄出時間是1905年。明信片上的建築位於煙台山燈樓的東北方向。這座建築是近代美南浸信會差會駐上海著名傳教士晏瑪太的別墅,1883年修建,1905年左右成為德國駐煙台領事館。

通過這兩張明信片,我們可以看出:1907年左右,德國駐煙領事館應該有兩組建築。現在的「丹麥領事館」還沒有出現,當時這個地方矗立的是德國領事館的建築。

那麼,既然是德國駐煙領事館,這兩組領事館建築的命運後來如何呢?根據煙台當地記載,德國領事館的東邊建築於1995年毀於一場意外的火災,現在是煙台山景區每年進行大型演出活動的舉辦場地。

那西邊一組建築呢?

根據煙台房產局檔案資料記載,這座建築(指的是現在「丹麥駐煙領事館」——筆者注)「原系德國領事館館址之一,始建於19世紀60年代中後期,1920年毀於火,後由德僑史密茨重新建修,作為其住宅使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日軍接收,一個日本船行經理住用」。

而在《山東省志·外事志》里對德國領事館記載:「德國駐煙台領事館初設於1867年3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館關閉。1920年,該館被大火燒毀。此後德國人史密茨重修作為住宅使用。1939年,該館又在原址開啟。1945年關閉。」

這兩份德國駐煙台領事館資料基本一致,都肯定德國駐煙台領事館於1920年被大火燒毀。無疑,1920年被大火燒毀的德國駐煙領事館建築是西邊那組建築(因為東邊那組建築直到1995年才被燒毀),並且兩份資料都肯定後來在原址基礎上德僑史密茨修建了私宅。這個私宅應該就是現在的「丹麥駐煙台領事館」,建築時間是在1920年以後。

至此,根據丹麥駐煙台領事館在煙台存續時間為1867-1919年,而現在的「丹麥駐煙台領事館」建築時間卻是1920年以後。我們自然會得出結論:現在的「丹麥駐煙台領事館」這一建築完全不可能是丹麥駐煙台領事館。

建築的神秘主人——史密茨

既然現在的「丹麥駐煙台領事館」建築不可能是丹麥駐煙台領事館,那它又是誰的房子呢?

我們在煙台房產局檔案資料、《山東省志·外事志》裡面都看到了「德僑史密茨重新建修,作為其住宅使用」這一句話。那麼,這位德僑史密茨自然就是房主了。那史密茨又是何方神聖?居然能在風景優美的煙台山上最好的地段修建私宅。

根據資料記載,史密茨(Karl Schmitz),又譯施密慈,是來自德國科隆的一位商人。在英國人阿美德寫的《圖說煙台1935-1936》一書中提到過他,說史密茨先生「來到煙台這個港口城市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幾乎可以算是煙台的常駐居民了」。可以看出,史密茨與煙台有著很深的淵源。1902年史密茨來到中國,此時正是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時期。當時,他來中國的目的主要是調查野生絲繭的市場前景。1903年史密茨在青島滄口(Tsangkou)中德合資的德華繅絲工業公司(國棉九廠現址)工作。不久之後,史密茨選擇在煙台定居,成為一個絲綢出口商。


史密茨像

1912年,史密茨在德國捷成洋行(Diederichsen, Jebsen & Co)煙台分行工作。這一時期,德國著名音樂家老布拉赫(Boris Blacher,1903-1975)隨父母在煙台生活,他的自傳裡面就提到史密茨:「他是一個做進口貿易的商人。看上去,他的生意做得不錯。除了其他商品之外,他還進口香檳酒,因此我們叫他『酒鬼叔叔』(uncle bottle)。」書中還提到了史密茨在煙台期間喜歡參與西方人社區裡面的公共社交活動。

1914年日德戰爭(又名青島戰役)期間,史密茨以德國公民身份參與了抗擊日本占領青島的軍事行動。1914年11月,史密茨被日軍俘虜後被關押在日本德島(Tokushima),1917年6月4日轉到日本坂東(Bando)戰俘營,直到1919年12月史密茨才被釋放回德國。

1920年9月,史密茨以煙台泰茂洋行(總部威海)僱傭經理之名潛回煙台,重新在煙台開展商業活動。1925年,史密茨擔任德國魯昌洋行(Shantung Overseas Trading Co., Chefoo)的煙台經理。不久,他重新改組了公司,取中文名為德茂洋行(the Shantung Traders Co.),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一般貨物進出口、火災保險和人身保險。

《圖說煙台1935-1936》 一書中稱史密茨「有很強烈的民主主義理想,這使他在煙台得到很高知名度。同時,他也就自己的能力,以身作則,促進了煙台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同時,作為真絲廢絲貿易領域的權威,他的地位也無可爭議。」

可以看出,史密茨在煙台是一個成功的德國商人,熱心煙台社會公益。但除了商人這個身份之外,史密茨還有另外一個極為秘密的身份。

根據美國政府近年解密的二戰前德國秘密檔案記載,史密茨的另一個身份是負責為德國情報機關搜集情報。一戰期間,史密茨負責煙台的情報工作。1940年他是德國情報機關在煙台地區的負責人。

史密茨這個秘密身份的揭開,或許能為我們解開圍繞在現在「丹麥駐煙台領事館」這棟建築的許多謎團。比如他為什麼能購買德國領事館的土地?為什麼他要修建一棟北歐風格的城堡建築(或許為了掩人耳目)等等。但這也愈發增加了我們的困惑——這座建築背後到底掩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在等待我們去深入挖掘?

( 文/魏春洋 本文圖片除資料圖外均由作者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WggRW4BMH2_cNUg1q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