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有言:「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意思是:閒暇時不讓時光輕易流過,忙的時候自然會用得著;平靜時不讓心靈空虛,遇到變化自然能應付自如;無人知曉時不做邪惡陰暗的事,大庭廣眾之下自然會受到尊敬。
我們生活總是在兩種狀態中交替進行,安閒和緊張、寧靜和動盪、困苦和幸福,它們總是相互聯繫,就像韜光可以養晦,厚積可以薄發,苦盡方可甘來。
對於每個人來說,在「閒時」「靜時」「無人知曉時」的選擇,體現了生命的姿態,決定了生命的厚度。
1
閒中不放過
「閒」是「忙」之餘,是暫時不安排工作的時間。
閒時所作的事,卻並不是閒事。
有時候,在閒暇之時做的輕鬆小事,在忙碌時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陶侃是東晉時期的名將,有一回,他視察戰船的製造進展,發現地上到處都是木屑和竹頭。於是他命人將這些殘料收集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後來新年,荊州大雪,除雪後路面濕滑,陶侃吩咐將舊年的木屑拿出,灑在路上,立時解決了百姓、官員出行的難題。
陶侃死後,大將恆溫外出征戰,發現戰船用的竹釘不夠,這時有人想起陶侃儲存下來的竹頭,竹釘問題也得以解決。
《朱子家訓》中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禮記·中庸》也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閒時可以早做準備的事情有很多:
多跑步運動,身體就健康了;多讀經典作品,思想就睿智了;多關心愛人孩子,家庭就和諧了;多留意生活,日出日落,拂面風,當頭月,世界也就溫柔了。
2
靜中不落空
「靜」指的是一種狀態:心裡閒適自然,暫時無需行動。
在安靜時不能耽於空想,思無益之事,應學會放鬆自我,調整情緒;這樣,到行動時便能果斷執行,應付自如。
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藝術精湛,代表作《蛙聲十里出山泉》和《墨蝦》意境淳厚,天趣橫生。他本人更以長壽著稱。
他總結自己的作畫之道、長壽秘訣,就是:不耽於空想。
他自述每天都必須學習,為的是能讓自己不斷思考問題。但是,在閒適安靜時,他不會空想,他寧願不動腦不費神,適度放空自己,調整情緒,養精蓄銳。這樣,他自然能落筆有神。
楊絳先生曾頗為嚴厲地告誡青年:「你想的太多,讀書太少。」
《論語》中「子絕四」也有「毋意」。
意就是臆,臆想,空想,胡思亂想。
一旦落入這種狀態,心如何還能平靜,人如何還能自如?
生活中,當我們處於平靜,便試著放鬆自己:躺在陽光下,好好睡一覺;和愛人孩子說說話,做做遊戲;散散步,理一理情緒和手頭上的事情,等等。
俗話說:一靜一動。
行動時的效益,取決於閒靜時的神養。
3
暗中不欺隱
「暗」指的是自己獨處的時候。
在無人知曉的時候也謹慎身口意行,不做虧心事,光明磊落。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在獨處之時也不欺騙自己的心。
縱觀中國歷史,無論是春秋時柳下惠的坐懷不亂,還是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亦或是元代許衡的「不食無主之梨」。
無一不體現出一種對內心道德的堅守,對良心坦蕩的敬畏。
晚清名臣曾國藩,非常喜歡書法,在擔任兩廣總督時,有一個縣令投其所好,送給他一本王羲之的書法。
曾國藩愛不釋手,但在仔細欣賞後,他原封不動地退還給了縣令。並說:「我年過五十,還能看到宋代淳化閣貼的祖本,是我的福氣,但我不能留下。」
當晚,他在日記中寫下:「世間尤物,不敢妄取。」
「舉頭三尺有神明」,即使無人監督,沒人約束,卻也能堅守本心,不為利益所誘惑。
曾國藩能成一番偉業,被後世稱作「千古第一完人」,和他對自己的嚴苛要求是分不開的。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做一些違心的事,即使內心有一番掙扎,也一筆帶過,說到底,「無人知曉情形下的選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這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
4
閒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暗中不欺隱。
平心而論,人在「閒時」「靜時」「無人知曉時」的時間,並不比在「忙中」「動中」「明中」的時間少。
這時,正是努力精進,修行自我,為人生增值的最好時候。
願你我都能守得住這「三時」,迎來生命的晴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SfnvW4BMH2_cNUgPo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