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了,南方人為什麼這麼瘦啊

2019-07-12     優選黑科技生活


又到了靠空調續命的七月。

夏天,是瘦子展露身材的大好時機。但對胖子來說,約等於公開處刑:露胳膊,胳臂粗;露腿,腿粗;露肚子……三層游泳圈根本不敢露啊。

但你可能也發現了,北方大爺比基尼一撈,都是大肚腩,南方姑娘卻瘦竹竿兒居多。南方人似乎都比北方人要瘦一點?

全中國胖子瘦子真的是分布不均的嗎?

中國哪裡的人最瘦?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確定怎麼去衡量一個人是胖還是瘦。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身高體重指數(BMI),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標準之一[1]。計算方法很簡單,體重(kg)/身高(㎡)即可。

2015年5月25日,天津,一名男孩在減肥機構進行鍛鍊和針灸減肥後稱體重。體重是胖瘦最直觀的感受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基於對大規模的調查數據,制定了符合中國人身體狀況的BMI劃分標準,也是目前中國官方和學界判斷超重和肥胖的主要標準:

BMI<18.5kg/㎡為低體重;18.5kg/㎡≤BMI≤24.0kg/㎡為正常體重;24.0kg/㎡≤BMI<28kg/㎡為超重;BMI≥28kg/㎡為肥胖[3]。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哪裡人最胖?

2017年中國疾控中心的報告證實了很多人的猜想:天津超重率居全國之首,北京肥胖率居全國之首,東北三省遼寧、黑龍江、吉林的超重率分別位居全國第2、5、7位,而福建、貴州、廣東、廣西等則處於全國倒數幾位[6][7]。

總之,北方省市超重率、肥胖率總體高於南方省市。

演員姚晨出生於福建泉州,是一個地道的南方瘦子

中國社科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規律:南方人最瘦,北方人比較胖,東北人最胖 [4]。

此外,中國體質人類學家鄭連斌的研究發現,發現無論男女、城鄉,漢族人的BMI指數值從南到北呈線性增長[5],也就是越往北越胖。

從人的體型看,可以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外胚型、中胚型和內胚型:

外胚層體型的人比較瘦長,脂肪和肌肉都不發達,中胚層體型的人肌肉比較發達,內胚層體型的人比較粗壯,腹部及內部器官相對肥大,且多脂肪。但體型的分類不是那麼絕對,只能說有些人更接近於某一類。

而漢族人的體型,都以偏中胚層的內胚層型、內胚層-中胚層均衡型和偏內胚層的中胚層型三種體型為主[5]。

其中,北方人出現第一、三種體型的機率高於南方人,南方人出現第二種體型的機率高於北方人,男女有微小的差異。但總的來說,北方人的體型體脂更高,南方人的體型更為瘦長[5]。

若單看肥胖率這一指標,榜首的北京25.9%,比起榜尾的海南5.7%,整整高出了20多個百分點[6],這意味著每100個人中,北京比海南,多了20個胖子。

相聲演員岳雲鵬河南人,雖然胖胖的但很可愛

看到這裡,很多北方人猛虎落淚:都是優秀的中華兒女,南方人憑什麼天生就瘦?如果我出生在南方,這輩子是不是就不用減肥了?

南方人瘦,可能與先天有關

北胖南瘦,究竟是環境影響更大,還是基因的影響更大?

很多人認為,因為北方太冷,所以北方人需要更多能量禦寒,一到冬天必須整倆硬菜,吃得多自然就胖了。這是真的嗎?

這種個人經驗式的解釋,有點類似1847年德國生物學家貝格曼在恆溫動物身上發現的一個規律:同一種恆溫動物,生活在越寒冷的地方,體格更大,比如北極地區的熊、狼等都比溫帶地區的更大[8]。

貝格曼給出的解釋是,越冷的地方,恆溫生物體格更大也就是相對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更小,新陳代謝更慢,能貯存更多營養物質,在惡劣環境中活下來[11]。

加拿大北極區的巴芬島,兩隻北極熊寶寶在媽媽周圍玩耍。根據貝格曼法則,北極附近的恆溫動物,比在溫帶的同類更大

過去的五十年里,許多人類學家認為貝格曼法則也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

但加拿大學者弗雷德里克•福斯特提出來,這個法則用在人類身上是有條件的:只有在緯度差異50度或溫度差異30度以上的兩地[8]。

讓我們回到北胖南瘦的中國。從最南邊南沙群島曾母暗沙,到最北邊的漠河以北,差不多跨了50度。但問題是,南沙群島幾乎沒有常住居民。

實際有常住民的海南島最南端,在北緯18度左右,華北地區和華南地區的緯度差異遠不到50度。

所以,貝格曼法則對我們「北胖南瘦」的現象,解釋力並不強。

有人提出,除了自然環境差異,還有經濟環境的差異啊。會不會是南北經濟影響了體重?

沒錯,來自全球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的體重和經濟水平密切相關。

2016年,《柳葉刀》發表了一項針對全球成年人體重的調查研究,這項研究收集了全球200個國家40年近2000萬成年人的數據。發現過去四十年來,無論男女,全球體重偏輕的比例都明顯下降,而肥胖率卻在顯著上升。

體重不足的情況多發生在非洲、東南亞、南亞等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而肥胖多發生在北美、歐洲及澳洲等發達地區。

2011年8月24日,肯亞遭遇了60年不遇的旱災,貧困問題進一步加劇,五分之一的兒童面臨著營養不良的危機

這項研究也記錄了中國人的體重變化。從1975年至2014年,經濟生活水平在提高,體重較輕(BMI<20kg/㎡)的人群比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同時,肥胖甚至超重人群(BMI在25kg/㎡- 40kg/㎡之間)的比率均較大幅度上升[9]。

這跟中國疾控中心的報告結果也是大致符合的:2013年,中國城市超重率比農村高了2.7%,肥胖率比農村肥胖率高了1.4%[3]。

2016年安徽銅陵。兩位老人坐在老房子門口,其中一位尚未解去蓑衣斗篷,他望著村口,等著孩子回來。物資本就相對匱乏的山區人民,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下很少為肥胖困擾

因此,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經濟發展水平與體重之間的關聯不言而喻。

所以,南方人更瘦,是因為南方經濟水平不如北方嗎?

這顯然不符合現實情況。最經典的反例,就是廣東、浙江無論是經濟體量、人均GDP及經濟增長速度等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而東三省卻仍在「低位徘徊」[10]。

經濟發展水平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西部人口比中東部瘦,農村人口比城市瘦,卻不能完全解釋南方人為什麼比北方人瘦。

自然環境和經濟水平都不能完全解釋北胖南瘦,那麼是因為南方人天生瘦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嗎?

2014年08月北京某青少年減肥營營員正在訓練。中國青少年的肥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確實有研究顯示,中國南北方人群「存在明顯的遺傳學差異,南方居民與東南亞居民更為接近,北方居民與東北亞、西伯利亞居民更為接近」[5]。

更有趣的是,去年國內某基因研究院在《細胞》雜誌上發布了一份研究,樣本有14萬,發現中國南北方人群存在6個具有遺傳差異的基因。其中一個名叫「FADS2」的基因在北方有更高的等位基因頻率,也就是說這個基因在北方人中出現的比例更高。而這個基因,與動物脂肪含量高的飲食相關[19]。

所以,北方人對肉食的偏好和消化能力可能和這個基因有關。

這或許可能能給我們一點啟發:基因可能影響了南北方的飲食差異,進而影響了南北方人的體型差異。我們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這方面的研究。

所以,南方人究竟吃了啥,怎麼吃都不胖?

想減肥,還是向南方人學習吧

南方人的瘦,和南方人的飲食結構密切相關。江湖傳言「南甜北咸」,那南方人吃得那麼甜,為什麼還能這麼瘦?

沒錯,南方部分地區在長期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嗜甜之好,但這主要指的是東南一帶,比如蘇州、無錫、上海本幫菜「口味偏甜」,粵菜中的潮州菜也「甜味較濃」[20]。

蘇州某菜館的甜品「桂花糖芋艿」。除了甜點,蘇州人紅燒肉、清蒸魚、炒青菜都必須放糖

更為廣大的南方中部西部地區如雲貴川、湖廣兩省加上廣西,飲食偏咸辣。

其次,北方人吃糖也並不少。比如2017年中國統計年鑑顯示,食糖消費量最高的省份其實是北方的黑龍江和甘肅,都超過全國平均水準0.5kg,南方省份如江西、湖北消費量反不及全國平均水平[15]。

不僅如此,北方人高鹽的飲食習慣也更可能導致肥胖。《中國公共衛生》2017年發表的一項橫斷面研究表明,膳食鹽攝入量很可能是人們肥胖、中心性肥胖(內臟型肥胖)的獨立危險因素[16],意思就是,就算把引起這些肥胖的其他影響因素排除,但鹽依然會導致肥胖。

黑龍江黑河小攤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鹹菜。高鹽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肥胖、高血壓、中風等疾病

果然,南北方飲食和胖瘦的關係得到了學者張繼國的證實。他區分了中國幾種不同的飲食模式,其中,南方模式以大米、蔬菜和豬肉為主,北方則以麵粉、穀類和薯類為主。

大體來說,南方模式中,蛋白質供能比脂肪供能更低,膳食纖維、維生素、鈣和鋅的攝入量高,不僅可以降低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機率,還能減小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機率,以及女性腰圍[14]。

生於南方,長於南方,南方人即便到了北方生活,也不會輕易改變這種飲食習慣和行為模式。

2015年4月,廣州某飯店的炒青菜。南方人吃飯,非常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除了飲食,還有一個因素也對身材至關重要——對,就是運動。

2018年5月,有媒體根據全民健身、城市賽事和場館等指標,對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單位及4個直轄市進行排序,發現除北上廣深以外,成都、青島、杭州等城市擠進了前十。而十強榜上,北方城市只有三個,而南方城市有七個[17]。

城市賽事、場館等看似和胖瘦無關,其實也是一個城市運動氛圍的體現。

2018年8月5日,廣東珠海湖國家濕地公園,一位年輕人在環湖跑步

總之,北胖南瘦的差異確實是存在的。

但回到我們每個人自身,套用一句流行語: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之低,還輪不到比拼天賦。瘦身這件事,也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管不住嘴,邁不開腿,胡吃海喝也想瘦成閃電純粹是做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RdQZGwBUcHTFCnfi3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