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支持對殺害83歲老人的江蘇保姆判處死刑?

2020-05-14     第一心理

原標題:你是否支持對殺害83歲老人的江蘇保姆判處死刑?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日,一則《保姆殺害83歲老太太》的新聞,引起網友們熱議。

江蘇溧陽一名67歲的保姆虞某,用毛巾捂住了所照看的老人的臉,並坐在老人的胸口、頭部。

期間,虞某面對老人的掙扎不僅無動於衷,還鎮定自若的搖著蒲扇,大約二十分鐘之後,這位83歲的老人死亡。而後虞某打電話給老人的孩子說「老人不行了」,並主動提出給老人擦洗身體、換壽衣。

如果不是房間裝有監控,真相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大家知道。

但真正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虞某這樣進行這樣惡意的殺人行為時,竟然如此熟練、鎮定,哪怕事後面對其家人的質問,也十分冷靜,沒有絲毫的慌張。

根據老人家屬所說,虞某曾提過漲薪,也表示想要離開,這可能就是她作案的最大動機。

虞某曾經是醫院的護理工,所以在照料病人、老人這方面很有經驗。其實一般情況下,醫院的護理工大多數都更喜歡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也就是需要護理工全護理的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費用不僅更高,而且還能在做了壞事之後不易被他人察覺。所以虞某可能一開始的打算就是快速結束這份工作,尋找下一份高薪的護理工作。

而虞某的言行,已經表明她極有可能是一個心理變態的人。

在視頻中,虞某先將受害老人控制住,用毛巾捂到老人無法呼救,但還有生命特徵。這時把受害老人的兒子叫進房間,讓兒子來看老人一眼,再讓其離開。接著繼續動手,將老人殺害。

這個細節其實是很值得深究的,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個保姆是有計謀的策劃了本次謀殺。

在被害老人艷艷一起之際,叫來其家人確認其狀況,這是在為老人的死做鋪墊。自其兒子了解到老人情況惡化後,再實施犯罪行為。

這樣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心理定勢效應」,這個效應的意思是: 預先的心理活動會對以後的心理活動形成一種準備狀態或心理傾向,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活動。

虞某首先製造了「老人不行了」的假象,並給老人的兒子做了心理建設,讓自己的犯罪行為顯得不那麼突兀,也更利於其他人接受。

光是從這方面來看,這個保姆就不簡單。

她的動作嫻熟,步驟清楚,並且從頭到尾,自己的情緒都沒有太大的起伏,神態自若。很明顯她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正常情況下,首次實施犯罪行為(尤其是殺人行為)時,個體會表現得非常的慌張和恐懼,所以犯罪實施過程中不會太順利,並且事後會有心理陰影,比如不敢看自己的犯罪成果等。

但是虞某的表現,並不正常。

無論是犯罪實施過程中,還是事後她毫無變化的情緒,即便面對質問也一副坦蕩蕩的樣子,都說明了虞某有著極強的心理素質。

就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樣,她極有可能不是首次犯案,再者她也極有可能屬於反社會型人格。

根據克萊克里在《正常的銀面具》中的描述,反社會人格具有16種人格特點,其中「給人第一印象使人產生好感」「思維不紊亂」「情感冷漠甚至缺失」「不知悔改,毫無羞恥之心」。

以上幾點,在虞某身上也有所顯現。

其實在很多需要照料病重的老人的情況下,很多保姆、護理工都把這樣的工作當做「賺快錢」的機會。

一方面病重的老人隨時都可能病危逝世(又或者「人為病危逝世」),所以在一個環節中待的時間不算長;另一方面,通常照顧這類老人,只要贏得家人的信任,就可以「為所欲為」。

保姆、月嫂,說到底只是一份職業,有的人帶著良知去工作,但是對有的人來說,良知是種奢侈品,就算自己有,也不會用到別人身上。

現在對於保姆、月嫂等這一類工作的審核標準較低,制度也處於完善期。

尤其在農村、偏遠地區,在找需要提供幫助和照料的對象時,往往不會去正規單位,而是「在路邊遇見這個人聊得來,看起來還靠得住」,所以釀造了很多悲劇。

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個道理在險惡的社會環境之下顯得更加正確。

世間的惡魔可能不會因為我們的呼籲就變少,但是善良的力量如果足夠龐大,或許能對惡造成一些影響吧。 但願大家在不被污化的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我們的法律,終將會讓虞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EAKGnIBiuFnsJQVPc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