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人說過,到了汕頭你不去吃一次牛肉火鍋,你就不會理解潮汕人對牛肉的熱愛,也不會發現原來牛肉還可以讓人吃得如此銷魂。
對於嗜肉的老虎來說,是衝著銷魂這個詞去的。
2014年,我帶隊去汕頭拍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的最後一集,記得是一個下午,三點半,陽光正旺,出發,@張新民 老師帶著到海記牛肉店去吃牛肉火鍋。他說,因為在潮汕,牛肉火鍋一般都是吃當天宰殺的新鮮牛肉,不冰凍,要的就是那一股子鮮到極致的味道,所以牛在屠宰場午後問斬後,大約在下午三四點鐘會送到各個牛肉店,這時候去,才能挑選到最適合吃火鍋的部位,而且這時候,海記的夥計們會在門口錘打牛肉,手工製作牛肉丸,頗值得一看。
海記在汕頭一條叫八合里的小巷,離得很遠車就已經開不進去,下車,跟著張老師,穿過擁擠的人群,穿過幾條簡陋的街巷,遠遠的,就聞到了一股獨特的溫熱的膻香,鼻子告訴老虎,應該是到了。
果然,轉過一條街,刺眼的陽光中,海記就在眼前,在一個十字巷口,門面污污的,看上去頗有些年頭了,一條長長的肉案,泛著油潤的光,肉案上的鐵鉤上掛滿了紅潤的牛肉,似乎還在顫動,滿是鮮活的味道,幾個小伙,赤著上身,露出精壯的肌肉,相互間嬉笑著,或磨刀霍霍,或手持屠刀,利刃揮舞之下,剛才還是整片的牛肉頃刻間被大卸八塊,旋及又根據部位分割開來,這讓老虎想起了《莊子•養生主》中所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今觀海記夥計庖牛,不輸莊子所述也。
嗅著空氣中濃烈的牛肉的腥膻氣息,老虎開始期待今晚的牛肉大餐了!
牛肉終於上桌了。
在汕頭吃牛肉火鍋,和北方及大多數地方大不相同,汕頭一般吃的都是當天宰殺的最新鮮的鮮肉,還會根據不同部位進行分割,而且是清湯涮肉,調料亦簡單,僅沙茶醬,辣椒醬和普寧豆醬三味,根據個人喜好自行調節味感,這更利於嘗出牛肉的本來味道,不像別的地方各種或麻醬或麻辣遮了食物的原味,所謂潮汕美食最講究的「大味至淡」,而老虎最欽佩的就是汕頭人這種對新鮮的苛求和對本味的執著。
作為一個無肉不歡之人,在海記的這次牛肉火鍋,老虎竊以為只有在寧夏鹽池吃過的那次灘羊,還有在北京裕德孚於爺那兒吃過的涮羊肉可以比美,感覺太棒了!
記得當時拍攝的時候海記的環境還挺簡陋的,幾隻塑料凳,一張塑料桌,一個電磁爐上熱著一鍋牛骨清湯,熱氣騰騰中,幾塊蘿蔔在中間翻滾著,吊龍拌,雙層肉,三花趾,五花趾,匙柄肉,匙仁肉,胸口朥,這些從未聽說過的卻實實在在是牛身上的各部位的肉,紅白相間錯落有致地擺了一桌子。讓老虎有些眼花繚亂。
無奈,只得邊吃邊請教,張老師告訴老虎,吊龍指的是牛脊,而吊龍拌則是牛脊的側邊,再要細分,還有兩條「小肉須」,據說是吊龍伴中最為登峰造極的美味。這塊肉,清涮即可撈出,肉質滑順,肉汁飽滿。
雙層肉,是後腿之中最好吃的肉,中間瘦肉鮮紅而邊緣有一層肥脂膏,微微一燙,邊緣的脂膏捲起,這肉吃在口中,先是感覺到肥脂膏的油潤,隨後再就是瘦肉的鮮活感。肥瘦分明而口感迥異。
三花趾是前腿上臂部位的腱子肉,而五花趾是牛後腿大腿內側的兩小條腱子肉。這兩條肉結實而有嚼頭,爽脆之極。
還有匙柄肉和匙仁肉,匙仁肉,是牛肩胛骨附近脖頸中心的那一塊,這是海記和汕頭人心中牛肉火鍋的最經典的肉,據說這是牛的肩胛骨和脖頸之間活動最為頻繁的那塊肉,拉犁時也是用力最均勻的,自然也是最好吃的一塊,也讓老虎想起了吃雞鴨也同樣要吃鴨脖雞脖,匙仁片為薄片,那密密麻麻夾雜在嫩紅牛肉之間的白色油脂,油花分布脈絡清晰,煞是好看,微涮,蘸些許普寧豆醬,肥嫩而有微微的脆勁,滿口油花脂膏而又有牛肉的韌勁彈牙。
而老虎覺得最棒的是一盤胸口朥,就是胸口那一塊肥油,北方人吃火鍋喜歡在涮肉之前加一盤羊尾油潤潤鍋底,而汕頭的這盤胸口朥不僅潤鍋,而且極為好吃,清甜油香,與肥膩完全不沾邊,最妙的是極為脆,當然這是老虎口味之偏,口味嫌膻者可能降不了此物。
已經數不清一人吃掉了幾盤牛肉,都已肚圓腹飽,這時,張新民老師說,加點粿條,來碗粿條牛肉湯,是最好的收尾。可是老虎實在吃不下了,只能撈幾塊白蘿蔔塊,舀碗吸足各部位牛肉之鮮的牛湯,略略再撒上點芹菜細末,這頓牛肉火鍋終於有了個圓滿的結局。
回來以後,一直在想念,想念能再去汕頭,再去吃一次海記牛肉火鍋,因為這是老虎吃過的最好吃的牛肉火鍋,最好的,沒有之一。
回來又去了幾次汕頭,都是行色匆匆,也沒有時間再去一趟海記去再吃一頓牛肉火鍋,不過幸好這幾年幾次去深圳,海記在深圳也開了分店,朋友@蚝爺 認識海記的老闆,又知道老虎愛吃這一口,所以每次去深圳都會安排帶我去吃一次,每次都吃的腹飽肚圓,滿足極了。
寫著寫著,又饞了,又想吃了。最近和@林貞標 標哥約了去汕頭,這次一定再去吃一次。一定。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